王婼瑤
摘 要:一個城市規劃得好不好,它必須體現美學原則并符合一定的規律,能夠為受眾提供一定的精神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審美趣味需求。城市的形象不但是形式美的體現,還是城市的人們感受美、享受美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反映,當然也是設計師、規劃師們的情感表達。在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學做出簡要闡述的基礎上,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中美的認識提供一些理論幫助。
關鍵詞:城市環境;環境設計;美學
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一直都很注重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也反映了中國城市建設的傳統理念。城市好的環境,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的環境也包括精神方面,而兩者又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也都以社會需要為前提條件,以創造物質美和精神美作為城市建設重要任務。而城市環境設計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環境設計中自然風景的美
城市環境的美的體現必須以自然為基礎,每一個城市的地理環境不同,可以借助一定的自然環境,去發展它,突出特色。例如:廈門鼓浪嶼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海南亞龍灣氣候宜人,自然景色優美,連綿起伏的綠山、清澈見底的海水、柔軟的白色沙灘,被譽為“天下第一灣”。像這樣的城市的自然環境就是城市發展的明信片,當然城市的規劃也要以自然為基礎。
自然的風景都需要人來精心地開拓。城市里的風景名勝,都是前人經過長期的開拓演變的結果。藝術的美高于自然美,是由心靈產生的,然而自然美再加上人工剪裁與再創造的結果,它便更引人入勝。例如杭州西湖雖不大,但是西湖毓秀慧中,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詩人白居易感嘆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希望有一天能重游杭州的情感。北京什剎海的“銀錠觀山”是京師八景之一,它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借自然風光的美而形成的城市特色景觀,讓城市變得頓然生色。
二、城市環境設計中歷史文化環境的美
城市好像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它的美不僅體現在外貌與體形,精神是它內在的性格,也是美的體現。所以城市不同它的個性也不相同,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但是城市的“性格”中有一些內在的東西是相通的,如果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城市本身的品位。所以對于城市來說,文化遺產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個性,就是內在的一種財富,也是創造特色城市的基礎。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城市歷史文化,都不是憑空創造的,它的繁榮與發展,都是以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作依據,進行再創造的過程。試想,如果杭州文化氛圍,杭州將如何發展。是西湖的景觀和杭州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天堂般的杭州,那些歷史文化遺跡也成為了現代人熱衷前往的地方。
總之,城市的環境設計與歷史文化保護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前人留下的城市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精心保護,而且要認真學習、研究,并結合本城實際,推陳出新,創建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于建設特色城市有著更加迫切的現實意義。例如北京的故宮與天壇,西安的秦陵,希臘雅典衛城及羅馬的舊墟等歷史文化遺產,它敘述著漫長歷史的陳跡,對城市的環境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像這一類的文化遺產,全國各地到處都存在著。因此要處理好當代建筑和古老建筑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被保護和合理發展之間的關系,新老建筑之間風格和色調要相協調,整體要達到和諧的格局,這樣才不失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三、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中建筑環境的美
城市有過去和將來,有著舊與新的組合。如果說歷史文化的生命力在歷史與藝術中有著很高的價值,那么城市現代建筑具有一定的活力。當然建筑也分為內在美與外在的美。建筑的外在的美指的是外在形狀的美即形態美,是通過視覺感知到的建筑物大體形態與細部的形態。建筑的內在美指的是精神層面的美,它是感性的體現。一些經過精心規劃的設計,它要處理好新的建筑物、新的城區乃至新的與傳統的關系,既要去體現新所表現的外在要求,又要去傳承內在的歷史文化,這就是對建筑美的新追求,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時代美的形式。如:廣州的土樓公舍的原型是借鑒福建農村的一種傳統的眾多居民居住在一起、像堡壘一樣的建筑形式——土樓,它的外部結構是外包式混凝土,陽臺用木質結構鑲嵌在里面,用心地為每個住戶提供了一個必要的生活空間,也為公寓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及光線。這種傳統的土樓形式與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社會動態的深入結合,可見土樓住宅可以看作是對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環境與歷史遺產的結合來適應當代建筑的一次特別展現。
現代建筑的美,也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技術來實現,比如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的結構工藝、新穎的造型設計,這些在新的建筑形式有所體現。我國的建筑設計也在利用多種新形式上的可能性來創造新的建筑形象。利用獨特的構思與想法,高超的設計技巧,精細的建造工藝就會呈現出一種新的美的形式,這種建筑就會賦有新的時代感。現代的建筑與地方的建筑以及傳統學派的創新探索與實踐,就能證明這一點。比如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它的設計就充分體現現代人文關懷,上層下層的排列錯落有致,環抱狀的坐席圍繞著賽場的收攏結構,整個建筑的下層采用了一種新型的科技吸聲膜結構,網狀的鋼制框架覆蓋上這種吸聲材料和電聲擴音系統,確保了每一個位置上的觀眾都能清晰地收聽到聲音。設計師們還利用了流體力學設計,讓臺上的所有觀眾都能享受到自然光線和自然通風系統。
四、城市環境設計中景觀綠化環境的美
景觀綠化是加快城市發展促進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要措施。景觀綠化帶來的一定藝術價值是城市形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景觀中色彩的美
景觀中色彩的美是最大眾化的審美感覺,因此,色彩是景觀美塑造的第一要素,調節好色彩的溫度,春秋多用暖色花卉,夏季多用冷色花卉;色彩還可以使人在視覺上產生遠近感,暖色系的色彩會使人有向前及接近的感受,冷色系的色相使人有后退及遠離的感受,這樣就在景觀設計上加強深遠的效果;做背景的樹木常選用灰綠色系或灰蘭色系的樹種,比如銀白楊、毛白楊、雪松等。景觀色彩設計不像室內設計那樣隨意決定壁紙、地毯和窗簾的顏色,圍繞著景觀的環境是隨季節和時間變化的,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季相,會表現出不同色彩,反映出不同的色彩感情,合理創造景觀中色彩秩序,才能設計出好的景觀設計形式。endprint
(二)合理規劃的美
我國各大中城市都處在城市景觀改造重建的初期和中期,所以,在城市景觀的整體規劃上,要追求科學規劃與自然相結合,城市的景觀綠化與當地的特色相結合去發展。在植物上選擇的不僅要兼顧實用性和觀賞性,還要按照不同的地形、區域、功能及地貌進行規劃,要有一個合理布局,比如喬木、灌木與草花的搭配,不同樹種、不同功能多層次的合理規劃。根據落葉樹木的四季變化進行合理的處理,高大喬木與亞喬木及花灌木的立體空間配置和常綠樹種的層次搭配,達到四季常青、冬季有花的特色的設計效果,還要運用園藝的設計手法去創造藝術性來建造各種植物的景觀,使自然風貌的景觀美再現。
五、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中精神層面的美
城市的美要在生活的環境上為人們創造可持續性,不但要使人感受到歷史變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還要為人們創造一個能從容應對生活的城市環境。人們既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主體,也是城市中審美活動與審美關系的主體。他們可以欣賞城市形態美,還要享受優美的城市環境和生活的美,也要參與城市美的創造。
一些城市具有好的自然風貌條件,會吸引大量的游客,但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卻覺得城市的規劃有問題,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而有些城市看起來并沒什么特色的地方,但生活起來,卻使人們生活備感親切、舒適。如果在這樣的城市中生活下去的話,會給你帶來安靜舒適的愉悅感。歐洲的很多城市及我國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給人一種難忘的感覺,原因估計就在這里。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高層林立的現代化城市未必會給人們帶來美感,而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使人享受到美。所以說,城市要適合人們的生活必須做到結構合理,然后再去考慮在真實的形態下去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的生活必須使居住的人感到快樂,而這種快樂就是一種健康的美。一個合理的城市會去了解人們到底需要什么,根據需求去做一些實事。當市民遇到生活環境難題了,城市的管理者會沖到他們面前,充當人們的主心骨,和他們心連心,給他們生活的信心。人們的心情舒暢了,這樣的城市才會有好的口碑,也才會充滿生命力。
總之,城市的環境美學既要作為研究審美對象的城市的形態客觀存在,也要作為研究城市居民審美心理和意識的依據。城市居民的審美意識是對城市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審美理想、觀念、需求等。它們是在城市形態美的發展中感受、認知、欣賞和創造中逐步形成的,同時這種意識反過來對城市形態美的欣賞和創造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所以城市的美是需要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共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東遙.當代中國城市環境設計的美學批判[J].藝術教育,2015,(03).
[2][美]伯林特.環境美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澳]布拉薩.景觀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