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濤



摘 要:馬在西漢有重要地位,西漢質樸生動的雕塑馬別具特色,通過對霍去病墓前石刻馬、楊家灣陶俑馬軍陣、茂陵鎏金銅馬的審美淺析來品味西漢馬的時代韻味,從而引發當代雕塑創作思考。
關鍵詞:西漢;雕塑馬;時代
西漢雕塑在中國雕塑史上獨樹一幟,在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過程中,其特有的形式,獨特的語言值得千百年后的我們研究學習,對我們當今雕塑創作也有很多借鑒意義。
西漢雕塑中馬造型是非常有表現性的。馬是與人關系密切的動物之一,特別是在古代,人們生活生產離不開馬。一個王朝國力的興衰,軍事的強弱都離不開馬。漢唐時期養馬規??涨昂甏?,王夫之《噩夢》說,“漢唐之所以能強者,皆唯畜牧之盛也”[1]??梢娢鳚h出現大量雕塑馬有其社會原因所在。
秦末“苛政猛于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起義四起,劉邦戰勝了楚舊貴族項羽的勢力,在秦之后統一中國,建立了西漢王朝。西漢初期采用穩定封建統治的政策,消除了殘余割據勢力,擊敗匈奴侵略。由于當時鐵的廣泛運用,西漢農業生產有了很大提高,也正是因為鐵器使用,工具進步,才出現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在漢武帝時期,兩度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與中亞、西亞的交流,西域的良馬也由此流入中原。中原地區原有馬匹主要是駕車使用,并長期圈養著,這不利于馬的速度與體力提升,對于取代戰車而起的騎兵是不利的?!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校骸鞍l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2]的記載,可見漢王朝騎兵陣容強大。這強大騎兵的用馬很多是從西域引進的,大大改良了中原馬種。這便是西漢雕塑馬造型異于前朝與后世的原因之一吧。
聞名中外的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便有著風格獨特的石雕馬造型。這組石雕用硬度很強的花崗巖雕刻而成,體積大的高約190cm,長約280cm,小的高約60cm,長約160cm。雖然當時社會安定,工農業、手工業及生產工具有較大提高,但是要雕刻這些堅硬的花崗巖在當時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受工具和石料的局限這組石雕并沒有完全寫實的造型,大多尋石造像,手法浮雕線刻與圓雕結合,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局限性存在,霍去病墓前石刻呈現出了渾厚質樸的風格,有種浪漫主義情懷。其中墓前“馬踏匈奴”(高168cm,長190cm)(圖1)雕塑相對是雕鑿較多的一件作品,但在表現性上同樣有著浪漫的感覺。之所以對這件雕塑過多雕鑿是因為它是一件紀念碑形式的雕塑,由于題材與功能性的原因,它呈現出一種莊重威嚴的氣勢。這件作品是想表現西漢的強大和人民盼望安定的愿望。把戰馬雕刻得莊重昂首挺胸,馬是直立狀,抬起脖子,頭部向下呈弓形。眼睛向上挑起,嘴巴緊閉,神情莊嚴肅穆。此馬身形矯健,四肢有力,肌肉線條明顯,胸肌突出,四肢肌肉用線刻表示,身上結構明確。在形體轉折處用弧線表示,這樣的弧線既表現出肌肉的健碩,又增加了韻律感,打破了直立狀的沉靜,體現了西漢雕塑馬造型生動的特征。這樣的雕刻,為的是強調馬氣勢與英俊的形態,此馬象征著強大的西漢王朝,馬下踏著苦苦求饒的匈奴,匈奴一手拿劍一手握弓,象征著匈奴天生好侵略的性格。這件雕塑在現實性上是作為霍去病墓前紀念碑,卻又運用浪漫的表現手法。這種借物言志象征性表現的手法在當今也有很多運用,如深圳的“開荒?!钡袼?,借開荒牛來表現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人民勇于探索,開拓進取的精神,“開荒?!钡袼芤彩巧钲诘臉酥荆胺Q紀念碑。
霍去病石雕群中的“躍馬”和“臥馬”造型手法與“馬踏匈奴”則不同。其中“躍馬”馬高145cm,長240cm(圖2),“臥馬”馬高114cm,長260cm(圖3)。這兩件雕塑均是較少加工,其中“躍馬”則更簡約,背部未見雕鑿痕跡,但從側面看馬頸抬起,背部凹下,臀部微微凸起,符合馬的形體變化??梢钥闯霎敃r的雕刻家因為手中工具的局限性,特意找來了一塊與躍馬形態相近的石頭,以減少雕刻難度,進行適當雕鑿便可。利用石料的形近之處,概括簡約地雕刻,便表現出了馬在躍起的瞬間。馬前胸抬起臀部向下,前蹄呈躍起凌空狀,后蹄蹬地發力,馬首向左偏,動態極其生動。馬的四肢與整體渾然一體,概括地處理細節。在塑造整體造型的同時,作者特意地突出頭部與前腿,強調了馬頭的輪廓。整個雕塑動態生動,又不乏局部深入的雕刻,頭部形體幾乎為圓雕處理,肌肉的體積均有塑造,眼皮向上微微挑起,鼻孔也是向上張開,下嘴唇較厚實并向下翻起,嘴為一道較深的線刻,馬的神情飛揚富有活力。馬嘴下部到頸部的輪廓線是由深到淺,猶如書法用筆一樣流暢,馬耳向后豎直,與頸部融為一體。從正面看馬頭呈梯形,與身形融合并不突兀,在重點塑造頭部同時又照顧到了整體節奏,虛實過渡自然。這些都展示了西漢工匠的智慧才華,也是我們當今進行雕塑創作可學習之處。
“臥馬”表現的是一匹即將起身的戰馬:正臥在地上休息,突然聽到了遠處的召喚,脖子抬起,頭向左微偏,目視遠方,右前蹄打彎,左前蹄扣住地,后腿蹬地準備起身。與“躍馬”相比此馬眼睛沒有很突出,鼻孔微張,雙唇緊閉,有種被驚醒正在尋找主人的神態。身上肌肉形體轉折同樣是概括處理,在形體轉折處也是用大弧線表現,增加動感,仿佛臥馬會立即起身奔跑而去。雕塑是靜態的,但給觀者傳達出動態的想象,“雕塑形象潛在著運動美,依靠觀者的發現與再造”[3],這便是這件作品的感人之處。作者在霍去病墓前雕刻了開疆擴土,維護“大一統”中戰馬的狀態,側面表現了西漢時代風貌。
這是工具以及石料的限定性帶來的意味,有著質樸之感和理性思維方式,也有浪漫表現手法的西漢石刻馬。當代科技進步,出現了數字化電動石雕工具,石雕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各種鏤空、細膩的石雕作品出現。突破了石材的局限性,其技術工藝令人為之驚嘆,但卻少了很多有意味的形式。
在西漢陶俑中也有大量對馬的表現。例如1965年在陜西咸陽楊家灣出土的騎士俑中就有表現騎兵馬軍陣的場景。這些陶俑與秦俑相比體積較小,而且也沒有過多的細節描寫,秦代陶俑馬是更寫實的馬,更多注重表現馬身上具體的結構、鬃毛以及配飾,而這批西漢的馬俑則更注重的是動態的生動夸張表現。馬的整個身形呈現流線S型,從馬首到馬頸馬背以及馬尾都有較大的線條起伏,節奏感極強,馬腿較長,馬尾巴扎起并翹起。馬頭呈弓形,馬嘴張開,上嘴唇向上翻起,下嘴唇向下,像是被風吹起,合不攏嘴,露出緊咬的牙關,馬耳向后豎直。這些馬個個都肌肉緊張,有一種如臨大戰的感覺,仿佛隨時都有可能向前沖鋒。這些陶俑馬并不單獨陳列,而是多件排列著,還原當時軍陣的場景,這樣更是給人一種大戰在即之感。這樣的馬造型正如西漢時代氣息,一個朝氣蓬勃的朝代,就好像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正處于向上發展的階段。西漢的雕塑藝術也是處于發展的階段,西漢陶俑馬與唐代陶俑馬相比,顯然沒有唐代技藝成熟,漢代雕塑馬的裝飾品更少,對肌肉結構表現更為簡約,但卻多了幾分浪漫生動之感。唐代的馬讓人看出了大唐盛世華貴之感,西漢的馬更多是一種質樸又有向上頑強拼搏的氣息,這種氣息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應具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