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蕾
摘 要 課程標準是教科書編寫的重要依據,教科書的編寫都必須建立在對課程標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本文從中日兩版數學課程標準整體布局、課程設置、總目標三個方面比較各自的異同,以期通過學習對方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本文以中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和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學習指導要領(2008年版)(以下簡稱為《要領》)為研究對象,對兩國課程標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研究。
關鍵詞 中日小學數學 課程標準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1兩國數學課程標準整體布局和課程設置比較
雖然日本的學制跟我國相類似,都是實行“六、三、三”制,但還與我國有很大差別。
1.1學段劃分不同
我國《課標》將小學六個年級劃分為兩個學段,即1—3年級為第一學段,4—6年級為第二學段。而日本《要領》則將每個年級都化為一個學段。
1.2整體組成結構不同
我國《課標》由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附錄五大部分組成,而日本《要領》則由總則、算數、道德、外語活動、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六部分組成。
1.3各學段課程內容劃分不同
中國《課標》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大領域,即“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日本《要領》把課程內容劃分為五大領域,即“數與計算”、“量與測量”、“圖形”、“數量關系”、“算數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教科書的“數與代數”內容與東京版教科書的“數與計算”、人教版教科書的“圖形與幾何”內容與東京版教科書“圖形”與“量與測量”、人教版教科書“統計與概率”與東京版教科書“數量關系”、人教版教科書“綜合與實踐”與東京版教科書“算數活動”基本相對應。
2兩國數學課程標準課程設置比較
我國小學的學科,設有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藝術,共八門學科,除此之外還有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與學校課程。小學一、二年級不開設英語與科學,品德與生活在三年級時則換為了品德與社會,每學年總課時數相對較多。
由于日本人很重視家庭,注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因此在小學的課程設置中,就有一門必修課“家庭”,主要是教學生針線活,縫紉機,熨斗,調理用具的基本使用等等,如今家庭課的學習已經延長到了高中。與日本相比,中國在這方面就顯得略微薄弱,中國人普遍把學習成績看得十分重要,雖然在學生的生活自理方面也有些關注,但是卻沒有像日本那樣,為其專門開設一門必修課,可見日本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
3兩國數學課程標準總目標比較
總目標在課程標準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導性作用,兩國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上雖然各不相同,但卻有著相同點和不同點。
3.1相同點
3.1.1注重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我國《課標》中明確提出:“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日本《要領》則指出:“掌握與數量、圖形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見中日雙方對這方面的重視,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
3.1.2注重培養數學思考力
兩國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分別提到了“運用數學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培養對
日常事物現象的有條理的思考”,表明雙方在編寫課程標準時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力,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來思考和分析問題。
3.1.3注重數學的價值
中日兩版課程標準中分別提到了“了解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優越性”等語句。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數學在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應用價值,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博大精深,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3.2不同點
3.2.1能力目標不同
日本《要領》比較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中國《課標》在總目標中從未提及表達能力的培養,不過現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已經將表達能力作為三大核心素養之一。事實上,最近史寧中教授在“關于高中數學教育中的核心素養——史寧中教授訪談之七”一文中明確指出,要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高中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要通過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簡稱“三會”)。核心素養這一提法回答的是數學教育最終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它應當貫穿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全過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大學及研究生階段的數學教育。
3.2.2日本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行,創新精神已成為當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如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弘揚創新本性的需要。日本作為亞歐大陸東端的一個小國,如今能成為全世界綜合國力排行前十的國家,與他們的創新教育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日本在產業創新能力教育、大學創新能力教育、社會創新能力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顯著成就,相比于創新“過程”,日本更加重視創新的“結果”。中國雖然也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大多數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貫徹力度不及日本,執行力度也遠遠低于日本。
日本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意識,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適當加強家庭教育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史寧中,等.關于高中數學教育中的核心素養——史寧中教授訪談之七[J].課程·教材·教法,2017(4),9:10.
[3] 董青竹.探析當代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3.
[4] 楊永忠,胡明月.日本創新能力教育及其啟示[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0(14):102-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