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憶+李乾


摘 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獲得了很大的機遇與挑戰。鄉村旅游的發展,一方面體現出我國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們對于回歸自然和鄉村的渴望。通過對粵北古村落的調查研究發現,由于生產力低下、就業需求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農村人口朝城市遷移,自然村落以及本土文化逐漸衰敗甚至面臨著消失的危機。研究主要以粵北地區為范圍,以清遠市英德縣自然村落為對象,以實地調研和理論分析為基礎,在城市化背景下針對自然村落和本土文化的保護與重生所做的設計策略研究。以自內而外的視角著眼于村莊形態和居民及其地域文化對旅游市場和行為的適應性設計策略。
關鍵詞:家庭旅館;空間改造;重生
一、城市酒店現狀與鄉村家庭旅館現狀的差異
由于連年黃金周熱門景點人流量巨大,許多城市居民開始選擇帶著家人去城市周邊的自然村落自駕游,路程適中,費用較小。然而在大部分的自然村落中,由于村中大部分居民已外出打工,村中的大部分房屋已閑置多年,建筑相對較為破舊。而當地村民由于無經濟實力將村中原有的老房子重建,這也就產生了游客想住卻無處可住的情況。
在尊重原村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弘揚當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現地域性文化,最大程度地通過改造設計,力求在游客與村民間架起聯系的橋梁,在城市酒店與鄉村旅館巨大的差異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得出結論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城市酒店可分為度假酒店、商務酒店、快捷酒店等基本類型。通過對快捷酒店客房平面圖、商務酒店客房平面圖以及度假酒店客房平面圖的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基本的客房功能空間分區應包含衛生間、臥室、陽臺、辦公等基礎空間,并提供包括床、衣柜、行李架、寫字臺、茶幾、沙發等基礎設施。
但相對于城市酒店來說,鄉村中現存的房屋無論是使用面積、功能分區或基礎設施的提供都相距甚遠。以廣東省英德市芬水村為例,芬水村是一個群山環繞、風景優美的自然村落。村中大部分村民已轉移至山下的新村中居住,所以現長期屬于空心村的狀態。村中現存房屋多為木構架,墻面使用石材與黃泥,屋頂為瓦片。村中的房屋由于用地面積和當時的施工技術的限制,多在15平方米左右,與城市標準旅館的面積大小差異較大?,F存完好的房屋中的設施也較為簡陋,多數房屋中只有雙人床、簡單的桌椅及架子等基本設施。但與城市旅館最大的差異,還是在使用面積方面。
所以我們從城市酒店與鄉村旅館的對比分析中可得知,城鄉差異存在于基礎設施、功能分區、面積等方面,但歸根結底,對家庭旅館改造影響最大的差異,應是在房間的使用面積方面。如何用最小的代價,在尊重自然村落生態現狀,保護當地風土人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解決城鄉旅館使用面積上的差異,增加村中建筑的面積,增強家庭旅館的可實施性,也就是我們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鄉村旅館空間改善方法
由于大多數的自然村落都是依山而建,每間房屋都是由村民鏟平山坡建成的,所以村內現存的單體建筑面積較小,多以15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房屋居多。通過與城市酒店的對比,發現在建筑的面積上,鄉村旅館的適用面積只有城市酒店要求的一半左右,那么如何在原建筑基礎上通過一些既經濟又簡單的方法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積,也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重點。
(一)增加夾層空間
“繭舍”位于庾村內部,是專門為背包客準備的小型聯排家庭旅館,原建筑是整排建筑,每間房屋的使用面積很小,并且寬度窄,進深長,整個房價呈長方形。由于家庭旅館的改造需要,建筑的原內部面積又較小,無法將所有的基礎設施合理擺放。所以在本改造案例中,通過增加夾層空間,將原本的單層空間變為兩層的半復式空間。由于原建筑的層高較高,所以設計者通過利用高層高,增加的夾層空間,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可供游客居住的使用面積,提高使用率。另一方面,將居住空間移動至二層,并在一層空間增加了獨立衛生間,而一層空間變為日?;顒涌臻g與接待空間,并增加了會客的功能。將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分割開,既有利于游客的使用,將動靜空間相分割,也大大增加了可使用空間的面積。此外,增加夾層空間對原建筑的外立面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鄉村原始的風貌。
(二)擴建
以位于郭家莊的鑫眾農家樂為例。鑫眾農家樂是利用老宅改造,原建筑僅有一層空間,為村民自家居住空間,二層空間為擴建部分,是在一層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新建出來的。每間客房整齊排列。院落右側是改造部分,利用客廳作公共活動空間,一層臥房供農民自家居住,二層供留宿客人用,院內有樓梯直接到達樓上,對一層住戶干擾較小。院落上方是客房,整齊排列的五間客房,標準化配置,每件均帶有獨立的衛生間,并且出入口直接面對院落,便于管理,安全性較好。院落一層為面積較大的廚房,滿足客流高峰期的使用。院落右側是廢棄不用的老宅,將來發展,可以將老宅改造或是拆除新建。通過上述提出的案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將自然村落內的現有建筑改造為家庭旅館時,一方面應盡量接近城市旅館的標準,盡可能滿足城市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考慮自然村落的現實情況,在保護與重生的大前提下,減少對自然村落的破壞,通過適應性的設計手法改造當地建筑。
(三)使用靈活空間
以庾村為例,庾村文化市集蠶種廠原身是一個蠶養殖場,建筑與建筑間有著許多不規則的小空間,在此案例中,設計師將這些零碎的小空間利用起來。通過搭建由竹子制成的竹架,把建筑與建筑聯系在了一起,又因為竹架的存在,提升了空間的趣味性。使用當地所產的竹子作為建筑的原材料,也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強調,并且大大減少了改造的成本。巧妙地將負形空間靈活地使用起來,既沒有對原建筑產生影響,又豐富了人們的功能空間,最重要的是保護了原建筑的風貌以及當地原有的自然環境。
三、家庭旅館適應性改造設計——以“芬水村”為例
在城市化背景下針對自然村落和本土文化的保護與重生所做的設計策略研究,需要以自下而上的視角,結合當地的獨特情況,通過低成本的改造,最小程度破壞原村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將村莊形態和居民以及其地域文化對旅游市場和行為做出相適應的設計策略。endprint
通過以上所總結的優秀案例的解決方案,我們總結出以下幾種解決方法:①通過增加夾層空間,加大使用面積,有利于空間的功能分區,也在有限的空間內,將空間使用率最大化。②通過擴建的方法,拆除部分損壞墻面,通過加大地基的面積從而提高使用空間。③利用戶外的零散空間,將不必要出現在室內的功能轉移至戶外,減少房間內部空間的功能。
所以,綜合以上的解決方法,在進行芬水村的改造設計時,我們針對當地的現實情況,在保留原有建筑地基的基礎上,通過擴建的方法,將原居住空間面積由十五平方米增加至二十平方米(不包含衛生間),不僅僅增加了空間面積,更是添加了新的空間功能,大大提高了游客居住的舒適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建筑的內部高度,增加一個半層的隔層空間(右圖)。在有游客居住時,各層空間可以作為休閑空間供人們休憩。在農忙時或無游客居住時,可作為一個小型的儲藏空間,提升了村民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由調研時發現,村中竹筍業是2000年后引進的,所以原村中建筑無獨立生產空間?,F狀為生產空間與廚房共用一個空間,導致生產空間嚴重不足,村民只能在廚房門口或居住空間門口的空地上搭建簡陋灶臺作為生產空間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針對竹筍業的特殊性,根據村民的使用需求,將竹筍生產步驟分為八個部分,分別為割筍、運筍、儲筍、洗筍、剝筍、切筍、蒸筍以及曬筍。并針對這一現狀,結合案例中的成功部分,我們將生產空間與廚房分開,巧妙地利用建筑與建筑間的零散空間,以及當地盛產的竹筍作為原材料,搭建竹棚,將生產空間做單獨處理。一方面擴大了生產空間的使用面積,增強了室內與室外的連通性。另一方面,由于村中空地面積不足,曬筍空間有限,搭建出來的竹棚大大增加了曬筍的空間。
綜合上述三種設計策略,通過擴建與增加隔層空間的手法提高了建筑的使用面積,豐富了建筑內部的使用功能。再將建筑周圍的零散空間通過竹架利用起來,將生產空間獨立出去,讓村民的日常使用舒適度大大提升。重中之重是,三種改造手法都是本著保護村落風貌的原則進行的,用最小的代價,最大程度保護原建筑,使原本落敗的村落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四、結語
家庭旅館是時代的產物,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所催生的。此次研究意義是本著務實的“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旅館擁有者和其服務對象——主人與游客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在尊重原村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從整體到局部,發展、弘揚當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現地域性文化,并最大程度地通過改造設計,力求在設計者、使用者和經營者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解決日常生活所用空間與假期旅客住宿空間之間的空間矛盾,得出結論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在結合當地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家庭旅館空間結合模式。
參考文獻:
[1]何曉紅.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空心村治理探討[J].理論月刊,2014,(10):146-151.
[2]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N].貴州民族報,2014-02-18(1301).
[3]殷娟.農村居民拆除傳統民居現象的社會學研究:以皖南胡村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27—43.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