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慰 賀陽
摘要:基諾族是云南獨有的少數民族,其服裝款式簡潔,特色織物“砍刀布”亦有著符合現代審美的特征。本文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基諾族服飾藏品為依托,研究砍刀布在基諾族傳統服飾中的應用,并試將砍刀布這一傳統織物運用在現代休閑背包的設計中。
關鍵詞:基諾族 砍刀布 服飾 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4-0010-04
前言
基諾族服飾有著男子“麻布短衣褲,以紅黑藤篾纏腰及足”,女子“麻布短衣筒裙”的習俗,其特色織物砍刀布的織造也保留著古樸的文化風貌,色彩搭配簡潔淡雅,因其特殊的視覺效果成為基諾族的顯著標識,是彌足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他們將生活習俗、文化與宗教觀念融入到了砍刀布及傳統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的特殊審美與精神內涵。
一、基諾族的歷史與文化
基諾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及四鄰的山區(圖1),是當地的古老民族,基諾鄉過去稱為基諾山。“基諾”是他們的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引申意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諾族無本民族文字,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主要從事農業,其經濟作物是茶。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基諾族人口有22124人。
基諾族宗拜太陽,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能體現他們的信仰,例如上衣的背后、帽子和挎包上常繡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則是民俗活動中重要的法器。基諾族認為萬物皆有魂,就算是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飯時飯要留一些在甑子里,就算是沒有吃飽也不能將飯盛盡,因為一旦甑子空了,谷魂就會飛走,人也就沒有食物了。這與苗族服飾中常用的“留白”手法存在著相似的生活哲學,在苗族服飾中常常會發現沒有完成的蠟染或刺繡,一說是為了自己來世可以認得刺繡針法;二說是為了表達一種延續不斷的意愿,可見西南少數民族的古老思想體系中有著相通之處。
二、基諾族砍刀布的來源與工藝
(一)基諾族服飾及砍刀布的來源
基諾族人口較少,基諾山各個自然村之間的服飾有著細微的區別,但都有運用砍刀布來制作服飾的習俗(圖2)。砍刀布是基諾族制作傳統紡織品的基本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因織造時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而得名。通過查閱基諾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例如杜玉亭、楊德鋆、鄧啟耀、鄭曉云等的著作和論述,關于基諾族服飾與砍刀布的起源有以下比較典型的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來源于女神“阿莫小白”的傳說。基諾族將創世者阿莫小白奉為女神,人們模仿她的裝束用砍刀布縫制了白色的三角尖帽和衣裙,成為了基諾族的代表性服飾;第二種說法是來源于“巴里”(戀人)的傳說。基諾族小伙子在拯救心上人的過程中雙方服裝上留下了痕跡(例如紅色條紋的血跡、黑色條紋的木炭痕跡),后世男女為了紀念他們將這些痕跡裝飾在服飾中,這也是砍刀布的色彩來源;第三種說法是來源于圖騰崇拜的相關傳說。衣身所鑲各色布條分別代表不同的祖先之靈:鑲九條是紀念男性祖先,鑲七條是紀念女性祖先。此外布條的鑲嵌也起著耐磨、加固的作用,保護砍刀布的邊緣減少磨損。早期基諾族的服飾中裝飾紋樣較少,以素色條紋砍刀布為主,隨著和周圍少數民族的溝通與交流,砍刀布上也漸漸增加了刺繡作為裝飾。
(二)砍刀布的工藝
1.織造:基諾族婦女善于紡織,農閑時常常席地而坐織造砍刀布。織布時她們將經線的一端綁在自己的腰上,另一端綁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她們用雙手持梭在經線間穿行,每次穿梭都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緊緯線,砍刀布也因此得名。砍刀布的底布為手捻粗白線,紗線經過米湯上漿變得挺括,雖不潤滑,但卻厚實耐用。砍刀布最初以素白色為佳,后來漸漸加上了粗細不一的直紋條飾。
2.染色:砍刀布織錦線的染色工藝有其獨特之處,均為植物染色。例如染黑(青)線采板藍根鮮葉泡化去渣,加入石灰水制成藍靛染液,線的顏色深淺隨浸泡次數和時間而定;染黃線采鼠鞠草與線同煮;染綠線采一種藤“阿紐克帕”和一種樹“資奪帕”的鮮葉與線同煮,加石灰水少許;染紅線用“阿納切”樹根、“樸臘突”樹皮和紅高粱殼,加石灰水與線同煮。所有的顏色都取自當地的植物,與當地環境息息相關,這也是形成砍刀布獨特色彩的重要原因。
3.構成:砍刀布色彩構成有著穩定、和諧的美感,其色調質樸、形式簡潔,有強烈的辨識度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砍刀布上的條紋有寬窄之分,寬紋以強烈的對比色配置,常為等距的黑、紅、藍進行排列,具有明快的風格(圖3),常用來制作女子上衣;窄紋砍刀布則與相關同類色形成了典雅、協調的格調,常以未經漂白的白色棉線作為主色,色彩偏向象牙白和米色,這種純凈的底色可將不同的色彩統一其中,產生和諧明快的效果,其色彩運用充滿著現代設計的原理(圖4、5、6),常用來制作女子三角帽、男子服裝和挎包。砍刀布的條紋分布排列有序,遵循著簡單的重復,間距的變化產生了節奏和韻律的形式美。
三、基諾族砍刀布在服飾中的運用
砍刀布一般用來制作基諾族的日常服裝、帽子、挎包還有葬禮用的“孝布”。由于砍刀布是使用腰機織造,布幅會有寬度的限制,一般寬約20-30厘米。在對砍刀布服飾長期穿著的體驗中,基諾族婦女掌握了砍刀布圖案分布在服裝上的視覺規律,因此在織布時就對條紋和色彩作了巧妙的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按照設計好的使用部位來安排織物幅寬、色彩和條紋分布,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
(一)砍刀布在基諾族女裝中的運用
基諾族女裝分為上衣、胸兜、筒裙、帽子和綁腿。上衣叫“柯突”、胸兜叫“撒拍”、帽子叫“烏妞”。其女裝和三角尖頭帕的傳說是模仿創世女神“阿莫小白”的服飾,用民族服飾來記錄歷史的符號功能,在許多西南少數民族中都極為普遍。柯突為無領對襟的開衫,上半部分用黑布、藍布或白布,開衫下部拼接砍刀布或各色條狀拼布,稱這部分為“色特”;肘、臂、袖口是對稱的彩條;上衣背部縫一塊約3寸見方的白布,上面繡有圓形太陽花式圖案或是紅白兩色的長方形拼布。(圖7)為基諾族砍刀布鑲彩條女上衣,藏于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編號為MFB002548)。衣身上部分為黑色棉布,下部分拼接彩色寬條砍刀布,其布幅寬28.8厘米。整件上衣的款式結構簡單,但色彩豐富,衣身肩部及兩袖裝飾彩條,拼縫針腳細密整齊,與砍刀布上的彩條相互呼應,五色斑斕(圖8)。endprint
基諾族婦女下身穿筒裙,長過膝,下半截用漢族織的黑布做成,腰部是格子織紋的砍刀布,布幅寬度為22厘米,整條裙子是用兩種布拼綴而成,單層無襯里(圖9)。下擺和單側裙邊鑲拼多色彩條,與上衣裝飾相呼應,裝飾細密的倒三針對。圍合穿著時兩端交疊于腹前,鑲有彩條的一側在外,使前中部條紋裝飾更加鮮明。上世紀50年代前基諾族婦女均穿筒裙而不穿褲子,她們在小腿上裹上黑色的綁腿布。
(二)砍刀布在基諾族男裝中的運用
基諾族的男子服裝分為上衣、褲子和包頭,上衣叫“柯突”、褲子叫“勒作”、包頭叫“烏托”,整體采用白色砍刀布制成。柯突為無領對襟砍刀布小褂,單層無里。(圖11)為基諾族砍刀布男子上衣,藏于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編號為MFB004968。此件砍刀布上衣通袖長140厘米,衣長53厘米,分為上下兩部分面料拼接,前襟自然敞開,領子用黑色棉布包領邊。衣背中央縫綴一塊方形黑布,上面用彩色繡著一朵圓形圖案的花,周圍有放射狀線條,似太陽光芒四射圓形圖案由中心往外展開。基諾族稱這塊繡花黑布為“波羅阿波”,漢語意為太陽花或月亮花,也稱“孔明印”,是基諾族男子成年的標志,具有村寨族徽的功能,也只有穿上這種衣飾,才有談情說愛的權利,參加男女青年的組織和活動(圖12、13)。
男子褲子稱為“勒作”,是一種由紅黑色細條紋砍刀布制成的寬腰褲,褲筒與褲子的上部分相連,縫成滿檔褲。(圖14)的館藏編號為MFB004969,褲長86厘米,左側開口結帶系于腰間。褲子前后都垂有兜襠布,按照預先設計的寬度織造,前長后短,保持著早期男子著裝的遺俗,是服裝形制過渡的體現,反映出男下衣由兜襠布向褲演變的過程。此褲看似形式簡單,但前后褲片均捏有腰褶,中間加檔使得結構合理。褲腿分成上下兩段,面料的織向不同。
(三)砍刀布在基諾族配飾中的運用
基諾族砍刀布用在配飾中主要制作挎包(圖15)、三角帽(圖16)。圖為基諾族男子單肩挎包,館藏編號為MFB004969,是由砍刀布和各色棉布彩條拼綴而成,款式簡單,沒有圖案裝飾,結實耐用。男式包突出線條的運用,在白色的粗布上運用橫、豎條紋作為裝飾;女包上則會有刺繡和花紋裝飾。
砍刀布的布幅寬度影響了基諾族服裝的結構,上衣和褲子面料有著固定的拼接方式,造就了基諾族特殊的服裝款式,從而形成本民族的著裝風格。例如女子上衣的衣身通常由砍刀布和深色棉布兩部分拼接而成,這也是基諾族女子常穿著的固定款式。在制作如挎包的背帶、褲子的兜襠布等較窄的布料時,則可直接織成適當的寬度,無需剪裁。這樣不僅能最好地實現設計意圖,而且避免了浪費。
(四)砍刀布的創新設計
1.砍刀布的實用性:砍刀布目前僅作為制作基諾族傳統服飾的面料,在現代服飾品中鮮有出現,但從審美及材料屬性方面,砍刀布都有著很大的優勢可以融入到符合現代生活的新產品的設計中。砍刀布獨特的色彩搭配具有現代美感,其色彩構成運用大面積的淺色、小面積深色與低飽和高明度的色塊進行搭配,由于色塊間有著明顯的邊緣,因此產生了平衡、安靜的視覺效果。砍刀布的紗線經過米湯上漿,布料挺括并且厚實耐用,可作為休閑背包的面料使用,其簡潔的條紋分布和配色使得箱包可以在日常休閑的場合中易于搭配。砍刀布由天然纖維織造,有著透氣排濕的屬性,采用植物染色,親膚無害,亦貼合健康生活的理念,可制作適合現代生活穿著的服裝。
2.砍刀布雙肩包的設計:筆者試將砍刀布運用在現代雙肩背包的設計實踐中,主要運用到了砍刀布以下兩方面的特點:一是砍刀布中的色彩搭配;二是直接將砍刀布作為背包的面料。以下是以砍刀布作為來源進行的背包設計:背包的肩帶、包口、提手和包底等部位運用了砍刀布的中的裸粉及深青色。背包的大面則直接采用了砍刀布作為面料。背包整體采用同類色的搭配,色彩更加和諧,保留了砍刀布的顯著特征(圖17、18、19、20)。
結語
砍刀布深植于基諾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直接為生活服務。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基諾族的服飾面貌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砍刀布也因制作過程復雜而漸漸在生活中疏遠,但基諾族在運用砍刀布時的“節用”原則與織造時對造物整體的規劃依然值得我們借鑒,其獨特的色彩搭配也能夠運用到符合現代生活的產品設計中,例如服裝和休閑背包的設計。如果能從設計的角度將砍刀布運用在符合新的生活環境的服飾品中,給予傳統工藝以新的希望,或許是創新設計的意義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