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柳長洲
摘要:本文以城市青年群體為設計對象,對其租住的合租戶型進行設計探討,從空間的復合性、空間的可變性、空間回路的運用、夾層空間的運用4個方面進行歸納研究,指導青年合租戶型設計。
關鍵詞:城市青年 合租 戶型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4-0144-02
引言
對于城市青年群體而言,初入社會剛剛結束了校園生活,處在就業工作的轉型期,而在這一階段,青年人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尚未明確清晰,這使得在工作上往往跳槽頻繁,流動性大。再加上,近年來居高不下的房價,剛剛處在職業生涯初期的年輕人往往沒有能力承擔購房的價格,因此租房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
現存的居住小區套型多以家庭居住為設計出發點,房間較多,許多收入微薄的青年會選擇合租的租住方式。然而青年人合租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對青年合租戶型的設計提出以下策略。
一、空間的復合性
合租戶型中,每個使用者相對獨立,而面積尺寸又相對經濟緊湊,因此空間的復合能更好地提高空間的效率。空間的復合性指的是將不同屬性的空間進行疊加,在有限的空間中復合多種性質,達到壓縮空間數量,縮減面積的目的。
(一)從功能角度出發的空間復合
傳統戶型中各功能房間分區明確,房間的功能屬性較清晰;而對于合租戶型,在有限的空間尺度中,應更多地滿足不同的使用功能,旨在將多個功能空間進行疊合設計,從而提高空間利用率。
從功能的角度出發,在合租住宅中,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睡眠場所,同時服務對象是青年人群,因此學習工作空間以及相應的公共交流空間也必不可少,廚房及衛生間提供基本的洗浴、如廁、炊事需求。利用空間復合方式,可將臥室及書房功能復合形成私密的個人空間;開敞的廚房、餐廳及起居交流空間是相對公共的場所,形成開放的共享空間。
(二)從形式角度出發的空間復合
從形式的角度出發,將復合空間分為:橫向復合和豎向復合。從三維空間設計看,空間不僅包括傳統的平面,豎向空間的合理設計也將帶來不一樣的空間體驗。將豎向空間分為地面空間,中部空間以及頂部空間。地面空間是主要的活動空間,中部空間可疊合活動范圍較小的私密空間,頂部空間拓展一部分儲藏空間。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將就寢空間抬高,底層結合工作學習空間形成高架床的形式。
(三)小結
空間的復合使用,能大大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將帶來相應的空間交叉,因此在設計上,還應注意多人同時使用時的空間負荷,盡量降低使用干擾。對于青年合租型住宅而言,不同的城市以及戶型面積將對應不同的復合程度,在極限尺度的要求下可以適當增加空間的舒適度。
二、空間的可變性
可變空間是指隨著時間的變化,使用需求發生變化時,空間可以靈活地進行適應性改變的過程。空間在不改變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可變墻和可變家具的使用進行分隔重塑。
(一)可變墻
在青年合租型住宅中,主體結構不改變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合租戶的數量進行房間的增添及縮減,同時用戶也可以根據興趣及喜好對空間進行靈活的拓展,使居住空間能夠發揮更大的可能性,從而滿足青年人追求新鮮感的特點。
設計師對主體稱重體系進行定位,使套內空間相對規整,在這一外殼下進行內部空間的重新劃分。廚衛及管道集中布置,其余墻體使用可拆卸的填充墻體,在有限的空間下進行適應性設計。隔墻材料應選擇輕質并且隔聲性能好的材料,在連接節點的設計上也應遵循方便拆卸及靈活組裝的原則。
日本建筑師Yuko Shibata設計了可移動的隔墻裝置,在局限的空間中實現了不同的布置方式。房間原本用作住宅公寓空間,設計師試圖將原空間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加自宅,具備完全獨立的生活和辦公區,由于原來的結構體系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幾乎所有的墻壁都是支撐建筑的結構框架,設計師運用移動隔墻創造出了一個可變的空間,完美地實現了從家到辦公室再從辦公室回到家里的轉換。
移動墻與書架分離時形成一個小型圖書室及工作討論室。移動墻靠近書架時空間增大一倍,形成大會議室。在非工作時間,這樣一個大房間也可作為聚會餐廳使用。第二面移動墻設置在臥室,隔墻關閉時,臥室形成獨立的私密空間,并拓展了一部分讀書學習空間。在隔墻打開時與辦公空間相連,形成公共讀書室(如圖1)。
在城市青年合租住宅中,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相互轉換可以借鑒移動墻的設計,從中加入半公共的彈性空間作為媒介,實現空間的靈活適應。
(二)可變家具
當使用需求發生改變時,可變家具可作出適應性改變,使其形態發生變換,從而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最傳統的可變家具并不改變家具原有的功能,只是以折疊來使家具滿足不同的使用尺寸。經過技術及設計的更新發展,可變家具不僅僅局限于尺寸大小的轉換,而是向多功能復合家具的方向發展。家具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餐廳模式、起居模式、就寢模式等,合理地將當前使用的功能進行放大,并且隱藏掉不需要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
Ori是由Yves Behar為18-27m2的小型公寓設計的一款多功能可變家具,在限定的空間尺寸下,依舊可以營造出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這款家具集合了居家生活中最常用的沙發、床、衣柜、書桌等家具。不同的時間段,對應不同功能的家具。比如說,在夜晚睡覺時將床拉出;白天需要工作學習時,將書桌調出,周末朋友聚會時,更可將其整體移動至墻的一側,提供會客的大空間(如圖2)。
(三)小結
隨著建筑領域相關技術的發展,可變墻及可變家具的設計生產使原本一成不變的空間變得靈活有趣,為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三、空間回路的運用
“空間回路”起源于日本,最初指的是通過設計可以循環穿行于空間之中的平面布局。在住宅設計中,特指通過墻體上的門洞,將兩個或者更多的空間串聯起來,在交通線路上形成聯通的回環。endprint
傳統的戶型設計,為保證每個房間的獨立性,特意避免了房間之間的相互穿套。從而造成戶型設計的過于呆板,缺乏趣味性。對于青年合租型住宅而言,廚衛、起居、餐飲等功能空間的共享性較高,借鑒“空間回路”的思想能更好地節約交通空間,縮短流線,提高小面積戶型的居住效率。
(一)利用洗漱臺形成回路
在青年合租住宅中,早上起床及晚上臨睡時段是衛生間使用高峰時段,傳統的衛浴相結合的衛生間設計僅能同時滿足—人使用,而在日本現代住宅中,衛生間的設計采用衛浴分離的方式,將浴室、坐便、洗手池分開布置,三部分可獨立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其中洗漱行為對私密性的要求最低,洗手池也是傳統衛生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潔具之一。因此圍繞洗漱間形成回路,串聯廚房及浴室,—方面可以方便家屆清潔生活,另—方面可以作為浴室的更衣前室使用(如圖3)。
(二)利用陽臺形成回路
在日本外廊式集合住宅中,戶型多為矩形,北側為入口,為滿足消防要求,南側配備避難陽臺,各戶可以在發生火災時通過陽臺向相鄰家庭疏散。因此,陽臺貫通這個戶型開間,南側每個房間都可與陽臺柜連(如圖4)。
在合租戶型中,各合租戶可將陽臺作為公共交流場所,增加綠植及吧臺,可形成環境舒適的趣味交流空間。從自己的房間便可直接進入陽臺,縮短了流線。但在私密性上存在不足,可在必要的時候通過軟裝對自己個人空間進行保護。
(三)小結
“空間回路”的設計中,使相連的幾個空間都有兩個方向的出口,每個功能同時跟兩個空間相通,從而形成貫通的回路。在此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合租戶型中的公共交流空間與私密的個人空間也可引入回路的設計從而增加各空間的聯系性。
四、夾層空間的運用
在傳統的戶型設計中,多采用單層平面,在同一層高基礎上進行功能分區。由于居住生活中,各種行為所需要的高度不同,不同性質的房間采用不同的層高進行設計,可以達到提高空間利用率的效果。青年合租戶型中,會客交流、餐飲等空間屬于公共共享空間,同時使用的人數較多,適合較高層高;就寢、廚衛、儲藏等空間,需要層高較小,適合采用夾層設計。夾層空間的運用增加了使用面積及房間數量,使空間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一)夾層就寢空間
夾層空間的設置使上下層相互獨立,在層高允許的情況下,將就寢空間設計在上層,廚衛空間設置在下層,動靜分區明確、互不干擾。餐起空間為開放共享空間,采用躍層設計(圖5)。夾層空間的設計類似于LOFT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都是采用集約空間理念增加空間的表現形式。
(二)夾層儲藏空間
在層高不能滿足夾層臥室時,可在廚衛上方疊加儲藏空間,類似于閣樓的設計。合租戶可以根據居住的需要將夾層空間進行流或改造,形成具有趣味性的臨時休息空間(如圖6)。
(三)小結
對于青年合租戶型而言,夾層的設計應用,重點在于層高的把握上,層高過低導致居住行為受限,產生空間壓迫感,層高過高又會造成空間浪費。因此,夾層的設計要結合青年人的行為尺度及環境心理尺度,切記一味地追求空間的利用,而忽略了住宅的舒適性。
總結
合租戶型不同于傳統居家戶型,在設計上既要滿足合租戶彼此的私密性需求,又要設計共同的起居交流空間。城市青年合租戶型內部的空間組合,是根據城市青年人的生活特點、行為習慣、心理感受及人體工學尺度等綜合因素,在傳統戶型基本功能流線的基礎上,本文總結了合租戶型的設計策略,從空間的復合性、空間的可變性、空間回路及夾層空間的運用4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希望對青年合租戶型的設計提供借鑒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