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悅
摘要:本文研究漆工藝中的螺鈿鑲嵌技法對民族織物元素的表現。在結合民族織物元素的基礎上,文章對所鑲嵌螺鈿的厚度和色彩展開實驗研究,而后實驗結果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研究目的在于將民族織物元素與螺鈿工藝有機結合,在滿足視覺審美的同時更注重使用者觸覺上的感受,讓有民族織物元素和螺鈿工藝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螺鈿工藝 民族織物元素 漆藝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066-03
一、螺鈿工藝概述
螺鈿是由貝類等有機生物加工制作而成的鑲嵌材料,不同的貝類所制成的螺鈿具有不同的變彩效果。螺鈿工藝通常被運用于漆器和木器的制作中,其中,漆工藝對所用的螺鈿要求更高,螺鈿片需幾經篩選才得以使用,待制作好所需圖樣且平整固定于漆面后,還要進行髹漆和推光等后續工序讓螺鈿與漆漆結合得更緊密、更富有光澤,螺鈿與大漆配合所體現的視覺效果相對于在木工藝中鑲嵌螺鈿不僅更具光澤,還更顯精致。
螺鈿工藝的發展現狀可概括為:國內以金漆鑲嵌和揚州螺鈿所代表的兩種螺鈿工藝為主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關于螺鈿工藝筆者也做過相關的文字和實驗探索,可參見《基于螺鈿工藝的民族元素表達》一文。國外,韓國和日本兩國對螺鈿工藝的研究在不斷進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年輕一代“生活工藝設計派”的漆藝家林宏,他制作的漆工藝品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他的代表作品是參加了2007第二屆國際現代漆藝展的《從河姆渡走來》,是很典型的生活工藝設計作品,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他的另一件作品——《木胎朱髹小盒》,如右圖,盒蓋上的厚螺鈿凸起,螺鈿的邊緣沒有進行精密的切割,顯得有些不整齊,小盒上朱髹的刷痕也被他保留,這樣的“拙”的處理方式讓作品給人以溫暖,易親近,不緊張之感。人們面對這樣的作品會有一種可以放心地去拿,不用在意磕碰的心理。可見這樣的手法做出的作品是讓人們愿意去選擇來陪伴自己生活的物件。這種關注使用者心理的工藝表達十分值得學習。總之,這種大漆鑲嵌凸起螺鈿表達方式在國內外雖不少見,但制作者多進行大片鑲嵌,鑲嵌的厚螺鈿也多進行了雕刻加工,而將該工藝與民族元素結合的案例和文獻較為少見(圖1)。
由此可見,雖本人在《基于螺鈿工藝的民族元素表達》一文中對軟螺鈿工藝中的螺鈿鑲嵌組合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實踐,運用軟螺鈿工藝制作出來的工藝品表面平滑,雖然可滿足視覺上的效果,但對于面對有著織錦特色紋樣的工藝品人們常常會有視覺和觸覺通感的這一方面考慮則略有欠缺。故下文圍繞大漆鑲嵌凸起螺鈿的這種表現手法進行討論,該工藝所體現的視覺和觸覺效果不僅更好地結合民族織物的特點,而且還能豐富螺鈿鑲嵌工藝的表達方式。
此種螺鈿工藝在實施時需注意:(1)所選螺鈿需厚薄均勻,平滑無凹陷。(2)若親自打磨則所需要的厚度為0.4-0.7毫米之間。(3)在漆面上固定螺鈿時用可逆的動物骨膠。(4)在調制動物骨膠時,所用熱水不可溫度過高,溫度過高會降低骨膠的黏性。(5)因動物骨膠受熱易溶解變回液體,所以在髹三道推光漆之后的研磨需盡量選擇25℃以下的空間進行。(4)研磨磨顯螺鈿即可,螺鈿不需與漆面相平。
二、民族織物元素與螺鈿工藝結合的意義
民族織物元素與螺鈿工藝結合,在理論上可使得螺鈿工藝的研究更為完善。通過對鑲嵌不同厚度的凸起螺鈿進行實驗并記錄,可以補充螺鈿工藝的文字資料。對螺鈿的顏色進行區分剪裁并進行對比試驗可以增加螺鈿工藝在設計上的資料。在工藝上,為鑲嵌凸起螺鈿的工藝方法增加了經驗記錄,可以為更多的手工藝者提供參考。從現實上看,民族織錦元素在跨界的傳統手工藝中得以應用,一方面可以拓展螺鈿工藝品的設計思路,另—方面也讓民族織錦受到進一步的關注。
三、民族織物元素在螺鈿工藝中的應用
廣西的織錦多種多樣,有壯錦、毛南錦等,這些織錦所表現的藝術風格變化萬千,在工藝設計與表達中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織錦色彩豐富艷麗,織錦紋樣抽象且富有節奏,獨特的配色和抽象的風格符合當今的審美價值,所以十分適合與傳統的工藝技法融合后進行現代的設計和表達。因此本文以廣西地區的織錦為例,結合螺鈿工藝進行研究和應用。
(一)廣西少數民族織錦與螺鈿鑲嵌材質結合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根據文獻研究和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主的實地考察后分析可見:
1.廣西少數民族織錦提花在對比色的運用上十分有特點,如十分常用的紅色與綠色的搭配在當地被稱之為“紅配綠,看不俗”。“看不俗”究其原因一方面應為織錦藝人對大自然的觀察和代代相傳的配色規律;另一方面應為織錦所用染料均為天然染料,如染紅線使用胭脂花,染綠色則用各樣樹皮,天然染料所染的對比色搭配起來也更為自然。以紅綠色搭配為例,螺鈿鑲嵌材料所自帶的伴彩中,紅綠是最經常相伴的色彩,隨著角度的變換,伴彩的紅綠色比例也在不斷變化,視覺效果極佳。因此,在對織錦提花的表現上,應運用伴彩色澤多樣的螺鈿,即以經加工除去偏白顏色部分的夜光螺鈿為佳。
2.廣西少數民族織錦在視覺上看來顏色繁多,但細數可得的色彩只有五六種,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織錦圖案中的顏色分配間隔適當所致。螺鈿的色彩雖是天然形成,但可從較為大片的螺鈿裁出紅、綠、藍、黃、紫等色彩較為單一的螺鈿片,用于進行特定的鑲嵌。因此應用廣西少數民族織錦的配色加上經過特殊剪裁的螺鈿片進行再設計,再設計出的工藝品將更顯絢麗。
3.廣西少數民族的織錦如壯錦是采用棉絲混織的方式織造,在觸覺上因棉與絲的材質不同,棉作地經絲做提花,所以觸摸起來能感覺到有不同材質規律的變換。在漆面上鑲嵌凸起螺鈿也可達到此種變化效果。
(二)應用實驗設計
因此下面就以廣西民族博物館所藏少數民族織物為基礎,從中提取元素,運用鑲嵌凸起螺鈿工藝進行設計應用實驗。應用實驗設計如下:以2毫米見方螺鈿片為例,從0.4毫米——0.7毫米的螺鈿片之中找到適合凸起鑲嵌技法且讓人對其的觸感與觸摸織錦時的觸感相似的螺鈿厚度進行該設計與應用;找出相對合適的厚度之后,將螺鈿分為兩類,一類為色彩隨機螺鈿,另一類為主顏色是單一顏色即轉換角度后變色范圍不大或不明顯的螺鈿片,根據不同元素進行應用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最后進行總結分析。endprint
1.螺鈿厚度應用的實驗研究:
在間隔均為一毫米的條件下分別將邊長2毫米見方的夜光螺鈿依次分成4組,每組25個,用膠水硫酸紙上進行排列,排列示意圖如右圖,厚度由薄至厚依次為0.4毫米、0.5毫米0.6毫米和0.7毫米,排列完成后轉入漆面進用骨膠固定。待干后每天髹推光漆—層后入窨,共四層。所髹最后一層推光漆干后以2000目砂紙磨顯,磨顯后推光。記錄結果如下(圖2)。
(1)厚度為0.4毫米螺鈿記錄和分析結果:磨顯推光后,由上至下觸摸和觀察可知,表面光滑,有連續微小弧度起伏之感。螺鈿與漆面銜接緊密,所嵌螺鈿牢固度高,磨顯和推光時未脫落。
(2)厚度為0.5毫米螺鈿記錄和分析結果:磨顯推光后,由上至下觸摸和觀察可知,螺鈿邊緣微微露出,表面較為光滑,仔細觸摸可摸螺鈿小方塊之形。螺鈿與漆面銜接相對緊密,所嵌螺鈿牢固度較高,磨顯和推光時未脫落。
(3)厚度為0.6毫米螺鈿記錄和分析結果:磨顯推光后,由上至下觸摸和觀察可知,螺鈿邊緣露出約0.1-0.2毫米,漆面和螺鈿表面光滑,可稍微觸摸到螺鈿側面未經打磨之處,且能明顯觸摸出螺鈿小方塊的形狀。螺鈿與漆面銜接不算緊密,所嵌螺鈿牢固度一般,25片螺鈿片在磨顯時脫落3片,推光時脫落1片。
(4)厚度為0.7毫米螺鈿記錄和分析結果:磨顯推光后,由上至下觸摸和觀察可知,螺鈿邊緣露出約0.2-0.3毫米,漆面和螺鈿表面光滑,可稍微觸摸到螺鈿側面未經打磨之處,通過視覺和觸覺都可以看出和觸摸出螺鈿片的形狀,頗有質樸之風。螺鈿與漆面銜接不緊密,因該厚度的螺鈿相對而言體積和質量較大,磨顯推光時因砂紙和推光粉需要繞圈式轉動,使得該厚度的螺鈿片與周圍漆脫離,所嵌螺鈿牢固度低,磨顯時脫落7片,推光時脫落2片。
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所髹漆厚度相同的情況下,隨螺鈿片厚度的遞增,磨顯后螺鈿片突出的高度遞增,牢固度遞減。實驗(1)適合再往下研磨,磨至螺鈿片與漆面齊平來做平磨螺鈿表現圖樣。實驗(2)的牢固度和實驗(3)的螺鈿觸感比較適合民族織物的表現,但若實際應用則需要從漆的韌性或從漆所成膜的厚度進行改進,即實驗(2)需要在漆中稍稍加食用油稀釋才可增加螺鈿凸起的高度;實驗(3)需要在漆中稍微加一點桐油來增加漆的韌性,使得漆在磨顯時能更牢固地將螺鈿片“抓牢”。實驗(4)的鑲嵌表現出了略顯質樸的風格,該方法適用于類似日本漆藝家林宏《木胎朱髹小盒》的作品中,但若要實際應用則需要對螺鈿的厚度和漆的性質進行相應調整。
2.螺鈿色彩剪裁應用的實驗研究(圖3)。
第一組:將螺鈿按顏色剪裁并分類:將大片夜光螺和鮑魚貝磨至約0.5毫米厚后,首先把各部分呈現的色彩進行大致區分,如左圖,然后依據區分的顏色,每個顏色剪裁出邊長2毫米見方的正方形螺鈿片,即桃紅、淺黃、藍、深藍、綠、紫六種顏色的螺鈿片每色5個。將這些螺鈿片在硫酸紙上用膠水固定,一種顏色放置一行,下一行與上一行對齊排列,螺鈿片與螺鈿片之間間隔均為1毫米,排列好后轉入漆面且用骨膠固定,骨膠干后進行髹漆、磨顯和推光工序。第二組:鮑魚貝磨至約0.5毫米厚后裁剪成邊長2毫米見方的正方種15片,將這些螺鈿片在硫酸紙上用膠水固定,同種螺鈿行5片。排列好后轉入漆面且用骨膠固定,骨膠干后進行髹漆、磨顯和推光工序。總之,兩組螺鈿的剪裁示例圖下表:
兩組螺鈿都磨顯推光后的對比效果記錄和分析如下:靜態上看,第一組螺鈿相比第二組顏色飽和度更高,第二組螺鈿比第一組色彩更豐富,第二組夜光螺顏色偏暖、鮑魚貝顏色偏冷;在動態上看第一組螺鈿變彩較第二組相對有序,節奏感強。總之,在何種情況下使用何種剪裁和組合方式還需進行進一步對比試驗。
3.綜合應用實驗:
圖4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兩件織物,圖中左邊部分主要圖案為八角花紋,八角花象征人們對花的崇拜,人們認為花具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圖中右邊部分中間綠色的八邊形里有許多圓點組成小六邊形的看似蟒蛇皮的圖案稱為蟒龍紋,紅色八邊形內為紅色的云雷紋,民間將蟒蛇視為小龍,織物連起來為蟒龍釋放雷云之意,和尋求風調雨順有著很大的聯系。所選無論是連續的八角花紋衣飾還是蟒龍紋壯錦都體現了圖案連續有節奏,色彩種類少卻變化多的特點,因此下文將運用這兩幅圖中的元素進行設計應用。
根據之兩個實驗,筆者決定將厚度為0.5毫米的螺鈿片和調整過的推光漆應用于這兩種織錦的表達。在顏色上分為兩組:第一組剪裁出與上述兩種織物的顏色對應,各部分構成形狀也對應的螺鈿片進行拼貼、髹漆;第二組只剪裁出與織物各部分構成形狀對應的螺鈿片進行拼貼、髹漆。磨顯后所分析的結果為:對于簡單的連續紋樣,如八角花紋,無論是按照織錦做呈現的顏色進行對應的制作還是依照螺鈿自身隨機的伴彩進行制作,都能體現出少數民族織錦的多彩和紋樣重復的節奏感;對于復雜的連續紋樣,如在八邊形與六邊形骨架中的蟒龍云雷紋織錦的體現中,依據織錦原本配色進行排列的凸起螺鈿鑲嵌更能體現紋樣的韻律和多彩,隨機顏色螺鈿拼貼的蟒龍云雷紋圖樣則因螺鈿構成太過復雜而使色彩顯得雜亂,遠觀只能看出蟒龍云雷紋的大致輪廓。
結語
在使用螺鈿工藝對民族元素的表達符合現代審美的基礎上,結合所用民族元素所附載體的材質——如織錦,可以在多重感官上詮釋民族元素的內涵和螺鈿工藝的特征。通過此次研究可以看出,面對不同的民族藝術載體,可以對其的肌理進行分析,在傳統工藝中找到相似的表達方式應用于實踐中,則可成為一種創新。注重工藝品在觸摸上給人的感覺,可以讓人們進一步感受傳統工藝的氣息,感受民族藝術的內涵。針對民族織錦元素在螺鈿工藝的應用,上述嘗試僅僅是個開始,面對全國各地多種多樣的民族藝術及其載體,可進行的對比試驗還有很多,十分值得日后持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