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茜
摘要:“交流空間”可拆分為“交流”與“空間”。“交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將個人與群體或社會聯系起來的一種必不可少行為方式。“空間”于展示設計中,是在已定的時間范圍內,使用合理的設計手法與展示方式為參觀者們傳達信息的場所。隨著公共交流行為在展覽中的日漸興起,“交流空間”的職能變得越發重要,它加強了展覽與受眾之間的聯系,也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機會,使展覽信息層次與傳遞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論文首先從“交流空間”的意義進行探討,隨后結合國內外展示設計理論與案例,從情感傳達的層面,論述如何在展覽中進行交流空間設計,探討交流空間的構成形式。
關鍵詞:交流空間 內容 情感
中圖分類號:TU9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156-02
一、交流空間的意義
展示空間是在某一場地內中綜合使用色彩、多媒體、聲光電等元素,以形象展示來傳播信息為主旨的活動空間。它是由物品、圖樣、排印以及各類展示形式的信息合理組合與構建產生的,融合了二維,三維等多維度的設計范圍。
“交流”是人與人,事物或群體之間—種信息傳遞或互換的過程,也是思想與情感傳達與反饋的過程。交流空間是公共的交流場所,不只是僅擁有使用功能、獨特風格或可行技術的物理空間,而是介于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中介空間。
一場展覽應該被認作人與人之間相互結識、溝通與交換的表達過程,既提供私密性空間,也能夠保證大眾化的公共需求。空間具有了交流功能,可讓內容具有更多的可變性與適應性,在原本的信息狀態下同時保持互動與分享狀態。以持續變化的語言填充空間,在空間中建立聯系,這種聯系不會因為展結束而終止對信息的反饋。
此外,人的行為活動受限于空間的構成,但思維可以獨立在實體空間界限之外,將意識形態融入到展覽中,成為內容的一部分,也構成了無形的場域。于是交流空間又可以理解為“可見實體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見的虛體與感覺它的人之間所產生的視覺的‘場。”并在“場”內形成信息互換或重組的狀態,呼應了空間內容的流動性特點。
交流空間具有的流動性能夠打破通過空間的劃分使場地形成分散、集中、開場或閉合的序列感。現實的空間流動體現在展廳的靈活搭建結構與可變動空間。虛擬的空間流動在于通過數碼媒體影像技術等科技手段形成的感官上的空間變化,讓人置身其中,帶來更加真實的體驗感。
二、構建交流空間的方式
(一)主題內容具有針對性和故事性
參觀者越來越多地關注物件與所處空間的體驗性,展示設計也不再是簡單地借助墻面圖文傳遞信息。觀眾的情感體驗也就來源于展示空間中內容所包含的“感染力”。
展覽內容具有針對性,會讓其相對應的受眾更主動地接受信息。內容與人的認知程度相匹配,可也以將信息更準確地采集、過濾、思考、分享,達到無障礙交流的效果。比如2008年華沙肖邦博物館的永久性展覽,就是通過充分考慮到參觀者參差不齊的知識水平,把展覽內容劃分為四個層級:初級、高級、提供給孩子的、提供給弱視者的,每部分信息都用多種語言進行展示。展覽中使用新媒體的展示方式,設計出多媒體系統的展示道具,參觀者可以在不同房間里深入了解工具內容,并根據個人喜好決定怎樣以及何時閱讀,享有選擇了解內容的權利。
在策劃一場展覽的時候,可采用故事性敘述方式。展覽結構由開始、中間和結尾部分構成。策展人在其中梳理故事的敘述線,借用空間、材料、陳設對故事的節奏進行編排,將承載圖文,影像,展品與思想的片段拼接起來,章節的起承轉合也構成了展覽的邏輯思路。展覽是故事被轉化成為三維的立體空間的過程體現。主題思路清晰,部分的呈現要始終圍繞著中心思想進行補充與渲染。展覽內容的闡釋和說明,與互動性的元素一起支撐著主題的架構,是展覽概念的實際載體,也是對主題思想的豐富擴充與完善。
展覽脈絡與故事結構由參觀路線體現。參觀者對故事的理解有一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過程,人與展覽的聯系與產生的交流程度也將逐步加深。展覽的目的不僅在于在參觀中把受眾與故事聯系起來,還要給他們留下一個持久的印象。
(二)鼓勵受眾與內容產生互動
展覽內容營造出的情景,將觸發置身其中的人們的思想情感。當受眾應邀參與到展示空間中與內容發生行為或心理上的交流互動時,他們便成了表演者,同時也展覽內容的一部分。
德國的新媒體設計公司ART+COM在2009年舉辦的統計數據展覽,摒棄傳統色彩多變的數據圖特點,所有數據顯示變成一條連續的黑色統計帶,“運用三維線,曲面,列,橫梁,點來展現廣泛的,透明的,容易理解的背景信息……在這個帶狀物里還嵌有7個借助投影產生互動的媒體元素,參觀者可以通過旋轉與不同參數相連的按鈕與數據產生互動。”展覽效果簡潔清晰,通過數據帶這樣統一的視覺元素,將不同的展覽內容聯系在了一起,向人們講述了數據化為人們的生活與社會帶來的功能和意義。這樣的展示形式本身就是所要傳達的內容,由內容承載空間,現實意義也更加有理有據。
“人們通常會記住閱讀東西的10%,聽到東西的20%,看見東西的30%,看見并聽到東西的50%,說過東西的70%,說過并做過東西的90%。從中可以看出:融合的感官效果越多,留給人的印象就越久。由此可見,互動的交流和對話遠比單向的宣傳效果要好得多。”展品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會形成無形的場域——是激發人新的知覺與行為發生的空間,對人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構成暗示作用。人在進入展廳與展品發生關系后,行為與心理情感所受到的感染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展覽環節都有人的參與,展覽內容吸引了具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人群,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產生話題的催化劑,空間中交流的觸發源于交流主體的相互認可。因此展覽的內容與思想傳達考慮受眾認知層面的相似性,調動其積極參與到展覽內容引發的、不斷進行的對話過程中。endprint
通過展覽空間造型想要傳達出的狀態的設計,創造出一個具有親和力的對話場所,公眾在這樣的空間中可以獨立思考或交流意見,人們的交流將會引申與繁衍出更多的內容與意義。進而加深人們對展品及彼此的印象。
(三)把握展覽對受眾的心理影響
設計師對于交流空間的信息傳遞和對信息的解讀中應投入更多的關注,在內容篩選與策劃的過程中更要考慮受眾的理解力與對信息量的接收程度。以為參觀者服務作為展覽要義,在設計中加入更多人文關懷。
展覽對受眾心理因素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個是整體展覽氛圍與架構,另一個是展覽局部的細節。從整體展覽氛圍與架構來說,展覽從受眾心理的角度作為切入點,關注受眾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所陳列的展覽內容符合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與接受度,更易引發參觀者的共鳴。
展覽主題明確,所奠定的基調在展覽開始階段就應被觀眾接受到,隨著參觀展覽的進行,故事架構逐漸清晰,主題氛圍越發濃厚,受眾內心會漸漸深入的漸進過程。因此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環境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研究在實際設計中的運用,盡可能地把握住參觀展覽的不同受眾的心理共性特征。
“展示設計細節包括很多方面,如平面版式設計中的字體字號設計、展示流線設計、展示道具設計、燈光引導設計等、這些細節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心理因素。”“細節決定成敗”,展示設計中的細節同樣可以提升整體的展示效果。
瑞典的諾蒂斯卡博物館舉行的“花花公子”品牌展覽就是通過別致的細節凸顯展品的氣質。展場中的設計元素采用與青灰色盒子融于一體肢解的人體模具,該展覽的設計理念是為人們呈現服裝和配件雕刻加工之后放到模型上去的驕傲時刻。從字體選擇到整體氛圍營造謙遜細微而毫不張揚,更襯托出展品的精致與雅致。展覽中的細節能夠升華主題概念,起到畫龍點睛之筆,但也要應用適度,切不可過于繁復,不分詳略,分散人們對主題的注意。
(四)合理規劃人流動線
人在展覽中處于參觀運動的狀態,并在這種狀態下吸收展覽內容,獲取空間體驗。在空間設計中使用有序的、靈活的路線規劃,合理地設計展覽路徑,讓人能夠在展示空間內自由走動而又將展覽內容有序地參觀完。
人流動線將展覽信息內在的秩序性展示出來,并將展示的內容按照主次進行展區空間上的區分,突出主題思想與效果。展覽通道的寬度受人流速度與人流量的影響,設計前應對將要到場的人流量進行合理預估,比如在展廳的出口、入口或主要信息展示區的人流量會多于其他區域,要預留出較為寬敞的空間,保證展覽期間的有序通行,不會因人流量過大或人流停滯不前等現象而干擾整體展示效果。在設計展覽通道方向時,盡量避免出現重復路線和死角,尤其不應在重點展示區域內出現線路重復現象。
在行走的過程中,通過內容吸引受眾介入到展示活動中去,感受到展覽的一氣呵成。規劃人流動線時應在有限定的空間內盡可能做到使人們的行為變得自由,注重人的體驗性。
不同感官的敘述方式讓觀眾能夠沉浸于展示空間的信息里,多方位的呈現形式將受眾包圍在內容中,縮小場所與內部人群的距離感,激發參與者進一步探索展示區域,獲取多層次的觀展體驗。
“大型的社會性活動,在大型公共交流空間中人群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簡單的觀察者,在很多情況下,也成為被展示的內容之一。”讓觀眾們參與到展覽內容中將會產生更多的話題與新的內容,人的情感融入到其中也轉變為展示內容的一部分,人群的流動使這部分展示內容變得靈活多變。
(五)通過“交流”打破空間界限
空間的物理劃分使空間的功能更明確。而展示內容傳達的主題概念將空間的實體界定變得模糊,減少分立的墻面對人們心理上的阻隔。展覽效果就顯得連貫而整體。信息內容可構成一個不可見的空間形態,能夠突破真實場地原有的形式分割。展覽內容通過“交流”產生不同程度的延展,不會受到物理空間的束縛。將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整理,按某一規律或順序連貫地展示。
交流空間是在展覽中通過人與周邊事物發生的聯系而自然生成的場域,也可以是為達到交流而設計具有較為明確功能的空間場所。“公共空間的發展趨勢也就逐漸轉變為功能多樣化、形態多元化。一個經過優良設計的公共空間環境讓人不易產生乏味、單調的感受,人停留的時間也就越長。”“交流空間”的界限并非是特定或已定的,它可以成立于空間中的任何一處,也能夠以不固定的虛擬空間形態融入到已有功能的空間中去,交流功能與空間的其他功能被整合至一個整體。
展覽中將空間功能合理地設置,有效地將內容與空間形式結合,自然生成的交流場域比已設定好的、具有交流功能的空間更讓人容易產生親近感,也更易獲取更多信息來源。
“共享”是交流呈現的狀態,被人們閱讀過的空間信息分散成點,經過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與認知。與人再次交流后,信息點重新被連接起來,展覽內容也能夠被更充分了解。交流空間旨在將展覽的話題與關注點持續再造與重組,即使是在展覽結束之后,通過人與人之間保持的溝通,不斷產生新的交流點。內容不單為呈現而被展示,它會伴有個人的情感注入或是形成新的交流形式,在展覽之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或闡釋。
總結
展示設計中的交流空間不僅僅是物理的空間界定,同時也支持著不可見的情感溝通。其最終目的在于力求在展品與受眾之間建立聯系,而促發的新的聯系反之也將會對人的行為或情感產生一定的影響與改變。
交流依附于空間環境,但不受場所的制約,也不受內容的控制。每個參觀者對展覽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反饋,這些不盡相同的答案可以通過行動與溝通再次產生新的交流話題與方式。交流空間旨在營造一種自覺的氛圍,潛移默化地激發受眾對周邊環境的興趣,產生自我對信息的認識與思考。展覽應采用有針對性的展覽內容引導受眾并激發情感,利用交流空間調動參與者的體驗感官,使展覽內容與受眾情感產生共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