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頁
摘要:“有計劃廢止制度”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并開始運用在各行業中,在迅速制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產生了很大的資源浪費。隨著全球資源減少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逐漸意識到“有計劃廢止制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自然環境正在為我們的追求付出代價。技術的進步不應該以攫取資源為代價,本文從有計劃廢止制度切入,重新思考設計的目的,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對我們的設計行為導致的后果進行反思。
關鍵詞:有計劃廢止制度 技術與資源 可持續設計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084-02
引言
“有計劃廢止制度”最早在美國汽車工業中被提出,通過有計劃地改變設計式樣造成產品人為老化,促使消費者為了追逐不斷更新的產品而放棄舊產品的—種促銷方式。這個制度的提出使美國通用公司銷售額大增,由于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迅速地滲透進與工業設計相關的各大行業并逐漸影響到全世界,成為了產品設計極為重要的一種設計理念。時至今日,環境資源問題日益嚴重,并威脅到了人類的生活,某種程度上“有計劃廢止制度”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開始審視設計最初的意義,創造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如何利用設計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拒絕浪費費資源,是值得當代設計師思考的問題。
一、對“有計劃廢止制度”的審視
(一)“有計劃廢止制度”形成的原因
從二十世紀開始,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富裕的社會,繁榮的經濟,極大刺激了商業設計的發展,現代設計開始形成職業化,專業化。在商品社會的大條件下,設計的目的從“形式追隨功能”開始變為“形式追隨銷售”,設計師羅維(Raymond Loeway)有句名言:最美的曲線是銷售上漲的曲線。隨著社會新生產技術的出現,“福特公司”流水線生產模式與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方式很大程度提升了產品的生產效率,于是開始出現產品過剩的情況。在二十世紀5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不是物資的匱乏,而是物資的過剩,由于供求關系的改變,人們面臨的問題從生產變成了如何去銷售,企業需要通過各種辦法把積壓的產品推銷出去。由于供求關系的失衡,也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因此經濟學家伯納德倫敦提出要利用有計劃廢止制來解決經濟危機,以強制廢棄的手段刺激消費,恢復經濟。它有效地解決了生產過剩,刺激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二)“有計劃廢止制度”的本質意義
“有計劃廢止制度”由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ˋlfred Sloan)和汽車設計師厄爾(Harley Earl)共同提出。它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功能型廢止,以新產品具有更多的新功能,致前一代產品相對老化;第二,款式型廢止,不斷地推出新的造型樣式和流行風格,使原有的產品過時;第三,質量型廢止,在設計和生產中預先限定產品的使用壽命,促使產品死亡。上世紀50年代始,通用汽車的外形有著周期性的設計:兩年—次小變動,三四年—次較大的變化,但功能上并沒有太大改進??梢钥闯?,“有計劃廢止制度”的本質是一種設計策略,以技術手段推動市場消費。今天家電行業和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已經可以做到按月計算,人為的造成產品老化,迎合了人類喜新厭舊的心理,成功地促進了銷售。因此,“有計劃廢止制度”是價值創新理論設計觀的典型表現。
(三)“有計劃廢止制度”的負面影響
“有計劃廢止制度”從誕生至今,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以強制廢棄的手段刺激了消費,解決了當時由供求不平衡導致的經濟危機,促進了資金的流動。但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計劃廢止制度在社會進程中產生的推動效果如此明顯,人們開始追逐對功能款式的消費,為了彰顯自己的經濟能力和購買力,開始不斷購入新的消費品,這種需求牢牢的占據消費者的內心。這樣的大環境導致大量商品尤其是電子產品迅速地進行功能款式的疊代,有些產品剛被消費者買入已被新一代的產品替代,如果說以前設計遵循的是形式追隨功能,那么自有計劃廢止制度發展以來,人們開始追求感官刺激,對功能款式的重視便開始占據了設計的主導位置。產品的老化是自然界質量守恒必然的規律,但人為的促使產品更新換代,使產品在還能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就被淘汰,這樣的模式也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
二、對有計劃廢止制度的再思考
在自然界所有的能量都是守衡的,當我們為不斷攀升的銷售曲線暗暗自喜的時候,地球上不斷惡化的環境和資源減少也正是我們為追逐這根銷售曲線付出的代價。
(一)設計的本源
從人類初始,所有的設計活動便圍繞著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而進行,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坝杏媱潖U止制度”提出的初期,成功地解決了產品過剩的問題,給壟斷資本帶來了巨額利潤;作為一種設計策略,成功地培養了處在經濟上升期的人們求新求變的消費觀念,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繁榮。但換個角度審視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理解“有計劃廢止制度”吊起了人本性中的欲念,而“人欲”是沒有止境的,“人性”是不受控制的。這種不健康的發展無疑有著代價,這就是地球日益嚴重的資源浪費以及環境的嚴重污染。
“有計劃廢止制度”推動商業的同時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因為擔心自然環境及自身生存問題,“生態主義”的觀念已成為設計師們的共識;在過去幾十年間,地球資源被過度地開發利用,今天我們已經沒有那么豐富的資源可以揮霍,所以“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顯得那么深入人心。而其中最容易達成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消耗,通過極少的消耗或者改變創造更多的變化。想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尤其是設計師。
(二)現代社會的變化和需求
一件產品具有使用價值,這是任何意義上的產品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但也不是唯一的功能。自工業生產開始發展以來,人們不斷地在追求使產品具有吸引力,從開始在產品表面做裝飾,到后來外形服務于功能,有計劃廢止制所做的一系列行為,都是為了讓產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F在生活中不缺少好看的產品,但是當人們物質擁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擁有過多新潮的產品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就如兩千年以后出生的人,從小生活在電子化包圍的世界中,當九十年代出生我們還在為擁有一件高科技的新產品雀躍不已時,對他們而言卻是再平凡不過。在經歷了非常多具有“表象吸引力”的產品后,人們開始追求反璞歸真的生活,無論是電子產品還是生活產品,人們希望看到和擁有的已經從突出產品自身逐漸轉變為讓產品消失——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設計公司飛利浦的行政創意總監馬爾扎諾(SetfanoMarzano)在90年代就提出讓產品消失在生活中的設計理念,提出入本主義設計,要求保護環境,理解技術變化,設計需要有社會道德等。這些在當時還是前衛創新的理念如今得到了時間印證,變成了大家不謀而合追求的設計理念。endprint
一件產品固然要追求美,追求對人的吸引力,但這個吸引力是真正為了那些使用它,并且可能長期使用與之相處的人存在的,它是產品實用價值的一部分,應該被那些好的和更好的產品擁有。
(三)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這么多年下來,我們用不斷革新的技術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人工的世界,雖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把自己放入了一個冒險的行動中,我們在創造人工世界的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的世界。雖然對地球的過度開采正在威脅自然平衡,但工業生產還要繼續下去,一件產品總有使用年限,構成產品本身的材料總有老化的一天,到那時我們仍舊需淘汰舊產品購買新產品,我們必須不斷地開采需要的資源來保證今天的生活不會停滯。因此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必須由我們自己解決的富有挑戰的任務。
在今天,很多產品是用破壞了環境這樣高昂的代價換來的,這些產品沒有發揮自己最大的效用,他們耐久能力差,經不住長期的使用,消費者知道這些產品不耐用,也不會很小心地對待它們,所以這類產品很難讓人們長期仔細認真地對待它們,它們耐久度不高,使用效果無功無過,不能牢牢粘住消費人群,所以很快就被淘汰,并讓消費者對新產品產生渴望。當技術全方位滲進人類生活以后,一部分人們開始意識到技術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開始有對技術產生質疑的聲音出現,一股反技術的思潮開始在日本出現并擴散開來,這如同一味地追求技術改變生活一樣,都在追求著事物的兩個極端。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就一直在技術和人類兩者之間不斷地巡回穿梭,它就像人的左膀右臂,我們很難再通過簡單的否定技術來提升人類在社會中的地位。
三、工業生產與自然的共生
共生哲學包含了許多不同的范疇:歷史和現在的共生,傳統和最新技術的共生,部分和整體的共生,自然和人的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藝術和科學的共生,以及地域性和普遍性的共生。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自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后,就不會再退回手工藝時代或者原始社會。自蒸汽機發明以后,現代化的社會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的驕傲和夢想。工業與技術象征著理性主義,它把人類智慧通過有形的物體呈現出來,而自然則是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它包含了比如自然的進化,淘汰,不確定性等等因素,自然是一種流動的結構,它—直保持著動態的平衡。早先人類把自己視為僅次于上帝并控制著整個自然界的高等物種這樣人本主義的學說如今正面臨著危機,人類在—次又一次被自然警告之后,逐漸意識到我們的生存必須依賴于我們所在星球上許多生命的共生,機器,技術,科學和人類的智慧不是萬能的,我們只是依附于大自然巨大時間進程中渺小的一分子。在資源和能源危機的威脅下,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是時候放棄人類是宇宙中心的觀念,將理性與自然的感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從工業時代向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轉移,也是我們從以自我為主體向客觀認識世界的轉移。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可能脫離技術,經濟仍需要增長,人們對于經濟的追逐也不會停止,就像技術不斷革新不會停止,但它應該是謹慎的,確實是為社會服務的技術。人們的觀念已經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計劃廢止制度在當代社會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讓一部分設計師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他們認為對消費品行業的有計劃廢止制對地球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這些廢棄的塑料,金屬板筋,因加工造成的廢氣排放,一旦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對地球環境也會造成巨大的損害。當壓力超過能承受的程度時,必然會被反抗,產品豐富到超過了人們的成熟程度時,人們就變成了現代消費市場經濟下的奴隸,被迫去接受一款又一款更新換代的產品,長期處于這樣的情境中,必然對導致人們的疲倦,對日常生活壓抑性和物品化的反抗,其實就是對主體性的恢復,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質化生活,反思我們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
結語
我們不能直接說出可持續設計比有計劃廢止制下的設計更好,這種簡單的類比是沒意義的,因為設計的條件和目的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改變。50年代時我們掌握的知識,技術和設計的產品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它與當時社會條件相適應。在今天,設計師有了比過去更加全面科學解決問題的辦法,任何時代中,設計師總在追求更好的解決設計的辦法,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社會在不斷變化,如今設計師的關注點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擴大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管是設計師,還是企業,現在和未來生活中都承擔著傳播文化和社會的責任,設計師應該回歸設計的本源,了解人們的需求,社會快速發展,人的欲求不斷增長,自然環境與能源危機越來越厲害,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設計應該有助于節制和減輕世界的這種混亂,我們不應該被多樣化技術控制,而應該吸收和有效地利用技術去保護我們生活的世界,傳達正確的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