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結合當下流行的新媒介技術應用案例和設計現象,分別從技術發展、社會創新和學科發展三個角度論述新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對設計行業和設計教育所產生的變革和挑戰,從而分析并認知設計在新媒介背景下的發展趨勢以及對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新媒介 設計行業 設計教育 變革和挑戰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086-02
引言
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新的媒介不斷涌現,使得信息表達更加多樣化,互動方式更多元化。數字媒體的快速發展,客觀上促成了社會結構和現實條件的改變,為人們表達自身需求提供了新的語境。至此,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有了新的定位,使原有的經濟模式和傳統消費觀念都隨之引發深刻變化,對設計行業和設計教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既是客觀上的設計變革,也是對設計提出的挑戰。
一、從技術發展的視角看設計變革與挑戰
回溯歷史,每—次技術革命都給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設計興起于印刷業的興盛,海報創作折射出印刷媒體的不斷成熟也把平面設計推向頂峰。當聲音傳播技術、影視技術出現后,廣播電視媒體極大地沖擊了在全球范圍內占據重要地位的報紙書刊等傳統媒體,當互聯網技術出現后,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媒體又開始迅速改變人們的學習、工作和娛樂方式。
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技術潮流,新媒介也將理所當然地成為設計的潮流與趨勢,例如LED拼接屏技術,它由多個屏幕拼接而成,可以是平面的或者立體的,能制造恢弘的舞臺視覺。經典案例是蘋果公司2010年在發布會上的APP Wall。這種技術目前被頻繁地用在博覽會的展臺展示,戶外媒體和舞臺效果上。還有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它能在空中產生一種虛幻影像,運用直射成象原理可以讓觀眾看到透明介質上的虛擬成象,從而帶給觀眾們視覺上的空間幻象,把觀眾帶到虛擬和現實的雙重世界。根據反射成象原理,還可以搭建成金字塔形顯示360°立體幻象,這對觀察未生產的產品設計方案的全方位形象十分有用。再有3D投影技術,它是用多個投影儀從不同角度投出幾個面到一個實物上來形成立體影像。捷豹汽車2013年的全國巡展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上海世博會中的大型球幕投影360°全景動態影像也是這個技術,它可以讓觀眾置身于三維全景畫面中,從而形成3D立體環繞影院。
以上幾種新媒介技術能提升視覺沖擊力讓觀眾感知,這對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但這些技術還無法滿足用戶在受到視覺刺激后逐漸膨脹的操控欲望,于是就有了交互。其實受眾參與數字信息的交互由來已久,像鍵盤、手柄、遙控器等傳統方式已經實現了將人類動作轉換為數字信號并讓系統識別。現在有更自由的用戶交互方式,比如觸控和體感。觸控互動桌面技術,實質就是個智能桌面,跟一般觸摸屏不同之處是它能識別桌面上的物體,通過“光傳感器”技術,使得每個顯示器下面的像素都能獲取桌面上物體的信息,哪怕只是靠近后產生的陰影就能獲知。三星和微軟合作的觸碰桌面就能實現這種效果。這項技術可應用的范圍很廣_娛樂公司、銀行客服、咨詢服務、證券投資業,甚至醫院。當然要想讓人機交互良好,這里面少不了設計師的工作。另一種技術是體感識別,簡單來說就是人的動作通過有3D偵測功能的攝像頭及紅外線捕捉到,再經計算機計算識別,可讓人自如地與內容做互動。這種技術已經被大量地用于游戲、電影制作及仿真媒體藝術,當然也可以用于概念產品的營銷體驗。按照這種思路,人類的表情、動作,或是腦子里想的任何事情只要能被系統識別,就可以自如地與數字內容交互。
當人的操控欲望發展到徹底交互的地步就希望到達身臨其境的境界,用我們設計的信息構成一個虛擬世界,跟真實世界時時融合在一起。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它是由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發展而來的,是一種實時的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在文化、創意、營銷、展示、教育、醫療等多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中,增強現實技術都能得到廣泛應用。增強現實技術的實現需要其他輔助設備的配合,應用較多的有智能手機、IPAD、大屏幕,還包括AR智能眼鏡,以及英特爾提出的多點觸控黑板、學生活動監視器等。當然AR還能激發更多創意靈感,比如手機界面上的宜家產品手冊APP,就是一種非常有新意的營銷宣傳手段,不僅能更清晰地介紹產品娛樂消費者,還能為塑造品牌形象加分。另外,AR還能為戶外廣告增色,增加商場互動,抑或改變電子商務的模式,比如日本流行的抓蝴蝶APP。
科技總是在不斷滿足人類欲望的同時并不斷發展,欲望是創造力的源頭,為欲望而創新符合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這里的創造既是對設計的創新,也是對技術的創新,兩者之間相生相成,相倚為強。縱觀整個工業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依靠創新技術來提高設計過程和產品制造等環節比比皆是。“設計與技術的關系是開發和適用的關系,所有類型的設計都含有技術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學技術都是通過設計轉化為商品的。”每一次創新技術的出現,都能影響到設計界,這種影響已經滲透設計的各個領域,包括產品、視覺、建筑等,也包括設計思維、設計方法等。
二、從社會創新的視角看設計變革與挑戰
新媒介的不斷涌現加速數字化對社會的影響,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以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驅動為契機,工業生產和市場環境的改變引發了社會生活領域內人們生活形態的改變。人的欲望暴露在市場經濟下就是效率和利益。以上提到過的結合新媒介的設計項目,不是為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就是為了對品牌產生持續性的影響,總之營銷是終極目的,但設計的價值遠大于此,在新媒介背景下人們對設計的作用也有了重新定位,不僅僅是產品創新,還能在宏觀上解決企業在組織結構和意識形態上的同步創新,甚至于行為引導和社會問題的解決。設計價值也由物質性向非物質性方面轉變,設計的探索空間增大。endprint
全球供應鏈已進入網絡時代,這意味著制造業的門檻被大大降低,正如馬云所言:天變了!中國制造業要發生巨大的變化,今天你還在想“Made in China”,但是那個時代正在過去,以后叫“Made inInternet”。人們已經可以在家里制造精密復雜的產品原始模型,憑借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數字生產工具和Arduino這樣的實體計算平臺就可以實現。云工廠概念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生產成為在線服務,這種趨勢必定對我國的制造業造成沖擊。按照克里斯·安德森的觀點在創客的推動下,全球將實現全民創造或將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在這種背景下要想讓傳統制造業轉型或升級,提升回報率,設計至關重要,然而這時,設計已經被理解為一種思維模式,是服務于不同系統變化的方法、策略和工具,設計的核心也逐漸從有形物體轉向無形的市場供給。在新媒介背景下,設計能幫助解決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改善醫患關系,優化公共事務的管理等,還能助推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策劃方案的建設,與其他行業一起共同塑造理想化的現代生活。
如果說紙媒時代的報紙、書刊、海報、宣傳冊能使大部分人擁有傳播信息的權利,那么今天隨著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形式的出現,傳統的傳者和受者的單向關系被打破,使所有人一瞬間都擁有了這種權力。在考慮價值約束和個性差異的同時,社會還對大眾提出設計技能與設計認知的普及要求。同時,自媒體構成的虛擬社會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除了人人網、開心網、Facebook等傳統互聯網社交平臺之外,還有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APP、微信、陌陌、米聊、遇見、啪啪、抬杠、發誓等新型社交軟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與人的交往一下子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而滋生出無限可能。設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裝飾美化,更多的是總體策劃、功能設想、溝通方式、信息架構、界面設計,我想其中自然也包括道德、品味和文化價值的維系。
設計需要多種文化的滋養,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反映,文化在社會的變遷中生長,包括歷史的和當代的,它們都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遠古文化、傳統文化,那是先人留下的文化固然需要傳承發揚,對當代新生的和正在發展的文化亦不可漠視,那將成為后人的歷史文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們特別希望看到中國文化特質與世界趨勢結合后所創造的新的文化融合,追溯的是中西文化融合引起的美學潮流,消弭界限,但又各具特色。
三、從學科發展的視角看設計變革與挑戰
設計學原本就是一個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因素的綜合性學科,其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急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尤其是數字化因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兇猛姿態沖擊著設計界。與傳統的印刷媒介相比,多感官刺激的數字化新媒體自然更加生動有趣,這種伴隨著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的設計技術也更具交互性和參與性。單就視覺傳達設計而言,在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后,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其外延在不斷擴展,最終形成多棲的設計生態。設計師關注的設計元素也從原來的圖形、文字、色彩三要素擴展到現在的加聲音、動態、交互之后的多元素,很多設計師開始嘗試交互裝置、動態圖形、活動策劃等多媒體、多領域、多技術的交叉設計,或者說尋求寬口徑和多樣化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手段。
新媒介的涌現與發展不僅動蕩了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對設計學科的其他領域也掀起不小的波瀾,設計正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動畫設計等所謂設計圈內的合作,轉向一種跨學科、跨領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意味著設計學科將面臨新的定位和任務,設計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也將隨之調整和完善。紐約大學教授Ken Perlin在2011年的亞洲計算機圖形和互動技術會議上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研發的虛擬多媒體工具,利用精密計算機及鍵盤的交互操作,能產生具有虛擬性和實時性的交互接口。新西蘭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博士后Adrian clark介紹了研發的人體接口實驗技術“An Interactive Augmented Reality Coloring Book”:他用不同顏色填充預先畫好的小鳥,然后用微型掃描儀掃描,小鳥的虛擬立體影像立刻從屏幕前走了出來。這里用到的是AR增強現實技術以及三維掃描技術,結合新技術的創意設計十分具有啟發性,近幾年在兒童教育和文物虛擬展示領域均有突出表現,比如山西博物院出品的衍生品觸控魔卡,通過下載博物院APP掃描明信片上的文物能看到立體影像,并能對其虛擬互動,這一創意實現了大眾近距離地把玩文物的愿望,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還有韓國的ETR1研究所展示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互動裝置,用戶可以與虛擬水塘中游動的魚類互動,做捕捉或喂食等動作。這是我們目前熟知的虛擬投影互動系統,采用的是計算機視覺技術和投影顯示技術,只是這里的投影分為兩層,一層是靜態影像,另一層是運用紅外線感應技術使影像隨畫面中觀眾的移動而變化,目前該系統被頻繁應用在商場活動和博物館展示中。以上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創意的實現是基于測繪、計算機、工程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依托于新媒介。科技的創新讓設計更有創意,設計的創新也讓科技更通俗親民,更利于普及和應用。如果沒有其他學科支持,設計師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開拓完全陌生的疆土,事實上這些領域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技能范疇或者說研究能力,比如APP的研發設計,博物館的沉浸式展示與體驗,沒有工程技術人員的合作,再好的創意都無法實現。所以我們尋求合作,要求跨學科的團隊合作和學科之間的融合。于是,新媒介背景下的學科發展對設計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有融會貫通的設計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堅強的信念,能擅長設計執行也能精通設計策略,既要有teamwork的合作意識又要有自我表達的欲望和能力,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還要求有跨界融合的意識。跨界融合,這里的“界”即指領域又指地域,所以我們尋求跨地域和跨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最終人的創造力才能得以釋放。在新媒介背景下我們看到對設計問題的界定也將不再局限于微觀價值,而是設計視角下的社會問題審視與意識形態的創新與變革,而時代賦予設計師的挑戰也將同步升級。時代呼喚新的設計教育,科技和設計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移情的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