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乾 陳萍
摘要:對臨沭朱村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立足鄉村特點,突出地方特色,在尊重歷史傳統的前提下對該村從歷史沿革、規劃策略、功能分區、規劃實施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規劃,通過朱村的建設與實踐,驗證了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新型社區規劃與建設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村莊概況 規劃策略 功能分區 規劃實施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136-02
引言
臨沐朱朱村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村轄屬臨沐縣曹莊鎮,西靠岌山,東臨沐河。上世紀三十年代,成立黨支部,領導全村村民參加抗日救國運動,配合八路軍有效地打擊了日寇。三年國內戰爭時期廣大村民踴躍參軍、積極支前,多次受到上級的嘉獎。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該村,參觀“沂蒙精神”紅色革命文化,實地看望了建國前老黨員,并向他們送去了祝福。
一、規劃緣由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后,從中央到地方,打造“美麗中國”的布局謀篇正在逐步展開,山東亦不例外。推進“美麗山東”建設的主要策略有: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抓好造林綠化和濕地建設,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近年來,朱村在經濟逐步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村莊整體環境相對較差、農村面源污染有待治理、紅色旅游未充分挖掘等。為此,朱村迫切需要完善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村莊發展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二、村莊概況
(一)朱村歷史
朱村擁有近五百年歷史,解放前朱村共252戶1140人。30年代有志青年積極投身革命,全村共有八名村民為解放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幾十名青年從戎從政為解放和建設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自然資源
村莊周圍河流水系環繞,分別為沐河古道、黃河總干排、分沂入沐河。村內古樹眾多,在村域北部,有“栗海”之稱的栗園里已是香飄數里,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納涼賞花。
(三)人文資源
1.紅色資源
1944年,朱村戰斗成就了老四團八連“鋼八連”稱號,朱村現存有“朱村戰斗紀念碑”1塊和烈士陵園1座。
2.明清建筑
朱村現存24間明清老屋,分連體三間或五間兩種,屋檐口的青磚均為手工藝雕刻而成,木質結構的屋檐上雕刻有蓮花圖案,小巧精致,古樸幽雅。
3.新中國治淮見證
現在,位于村莊西南方向橫跨總干排的橋欄頭上還留有1975年制作的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字樣,也是新中國治淮的一大見證。
4.孝悌文化
在朱村,孟嫂一人撫養三子、侍奉公婆的事跡為百姓稱道,流傳至今。上世紀六十年代,孝貞牌坊被人為毀壞,但這些石塊均保存了下來。
三、規劃策略:
保護、繼承和延續朱村歷史文化特色,統籌安排村莊各項開發建設項目,為朱村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依據。以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為抓手,加快設施完善步伐,促進農業和旅游業融合、居住與生產融合、古村與新村融合,打造特色鮮明的新型美麗鄉村。
(一)學習井岡山模式,在發展紅色旅游和觀光旅游的同時,注重明清古建筑的保護開發,使朱村“紅”、“綠”、“紫”三大特色資源得以有效利用。
(二)借鑒竹泉村的發展模式,在村莊旅游開發過程中實施“讓利于民”的人性化搬遷政策,將原有古村變為一新一舊兩個承載不同功能的村落(新村以居住為主,古村以旅游服務為主),優化發展環境和完善基礎設施,樹立“大旅游”概念,并讓村民圍繞“古村”做起旅游生意(農家樂、導游、手工藝展示、農產品銷售等多種方式)。在保護原有資源的前提下,活化民俗,深入挖掘朱村的旅游資源,將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發揮到最大。
(三)朱村發展同樣面臨著資金制約的問題,在積極爭取上級政府資金支持的同時,朱村還可以學習廣安的成功經驗,向社會推出部分旅游開發項目,從而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
四、規劃總體定位與功能分區
以紅色文化(朱村抗戰、鋼八連、老四團、烈士碑等紅色文化資源)、古韻民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現代農業為特色,打造臨沂市農旅復合的示范性美麗鄉村。
規劃將村莊分為古村歷史文化片區、濕地養生休閑片區、南部綜合服務片區、新村生活片區和田園觀光片區。幾大片區圍繞朱村特色村莊形象主題的打造,構成完整的功能體系,最大程度滿足村民、游客的需求,實現文化保護、旅游開發、生態服務和改善村民生活等多種目標(圖1)。
(一)居住片區規劃
根據朱村現狀特征,為保護歷史建筑與街巷,合理利用朱村文化資源,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條件,本規劃將村民居住與村莊保護與旅游開發進行統一考量,避免大拆大建。
1.古村居住片區:該地塊現存的大量明清民居傳統建筑以及部分民國時期有特色的建筑,保護街區有密切關系的民居、古樹、古井門樓、店標、圍墻等環境要素,維持原有的明清居住建筑的建筑形式、院落形式和排列方式,成為朱村規劃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按照整體性、原真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結合街區的歷史沿革和深入的現狀調研,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利用方式提出規劃建議,并對區域內的交通市政設施進行整治引導。規劃對現狀的建筑遺產按照“修繕、修復、整治、改建、拆除”五種方式進行分類,其中對街區內大量歷史建筑和風貌建筑主要采取修繕和修復的方式進行保護,新建和改建建筑的高度不得高于兩層,檐口高度不超過7米,體量、外觀和色彩必須與風貌建筑協調。
2.新村居住片區:該片區位于永濟路北,總干排西岸,該地塊地勢平坦,適宜居住,為節約土地指標,同時考慮到村民安置的需要,合理配建幼兒園、小學、便民市場、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并與村民安置房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考慮到農村實際情況,居住建筑全部規劃為4層建筑,綜合考慮建筑日照、消防、抗震等多項因素。旨在打造一個交通便利、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生態居住區。endprint
(二)農業產業區規劃
1.加快推進農業種植轉型
圍繞著傳統農作物、葡萄、蔬菜、西瓜等,加快由傳統型種植,向現代商品化、標準化種植轉變;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推動朱村優質農產品認證,精心打造朱村特色品牌。
2.積極推進農業觀光產業
鼓勵以特色農業集中區、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大中型園藝場、葡萄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等為依托,結合山水風光、農村景觀、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和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開發葡萄采摘、多樣化、多功能休閑觀光農業項目。
(三)旅游產業規劃
根據朱村旅游資源稟賦,主打紅色文化類與歷史文化類旅游產品,兼顧古村風情、傳統農家樂、休閑農業和傳統民俗及新農村類旅游項目,挖掘傳統民居和紅色文化資源,將朱村打造成為集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孝悌文化、儒家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名村。
以朱村抗戰紀念地、鋼八連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等標志物為載體,以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挖掘培育紅色旅游精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突出莊重肅穆的環境氛圍(圖2)。
五、規劃實施
截止目前,古建筑特色的牌坊門已建成,大部分明清建筑、院墻、街道已修復、改造完成,古典韻味十足;新村居住區的建設項目如小學、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社區配套基本滿足需求。
葡萄科技示范園已在2014年實現經濟效益;梨園、桃園去年種植,今年實現效益;現代農業項目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使得農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村民收入顯著提高。
依托朱村戰斗遺址打造紅色文化紀念園,整修紀念廣場、紀念館、紀念墻等革命紀念設施,不斷充實并提高朱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內容和質量。
2015年年底該村規劃通過山東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評審,獲省級規劃設計一等獎,2016年9月獲全國規劃設計二等獎(已公示);通過規劃引領,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該村已評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山東省宜居村莊,臨沂市最美鄉村。
結語
綜上所述,臨沐朱村規劃及建設是從廣大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古村落改造提升、安居工程、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入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造福農民的最大民生幸福工程。把農業、旅游業相結合作為發展重點和用力方向,著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經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