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辰
摘要:沈陽鐵西工業區歷經百年浮沉,經歷過鼎盛的輝煌,也在產業轉型的陣痛中苦苦掙扎,這一切都凝結成了沈陽城市中鮮明的工業文脈特征。在當下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時期,準確把握地域文脈特性,通過公共藝術設計的形式打造具有城市獨立文化氛圍的城市公共空間,是解決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千城一面”趨同現象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鐵西老工業區 工業文脈 傳承與保護 公共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140-04
一、沈陽鐵西區城市文脈特征及現狀
沈陽鐵西區歷經百年浮沉,幾起幾落。曾經“東方魯爾”、“共和國工業長子”在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鼎盛的輝煌,也在產業轉型的陣痛中苦苦掙扎。鐵西工業區自形成至今,經歷了民族及殖民地工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逆工業化時期和重振時期四個工業化歷程階段(表1)。
鐵西,因位于南滿鐵路西部而得名。從1905年開始,先后出現了南滿鐵路奉天機關庫、京奉鐵路皇姑屯檢車段和馮庸大學校力正廠等使用現代化機器的機械加工業。1906年11月,日本以殖民地開發為目的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08年12月,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將奉天南滿鐵路西側的“附屬地”劃為工業區,這也是鐵西近現代工業發展的萌芽。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前,日本在鐵西區所建工業已經達到44家,產業遍布軍火、軍械、石油、化工、副食、棉紡等諸多領域。
工業是鐵西的根,工業是鐵西的魂。解放后中國工業最強的脈搏就在鐵西跳動,中國工業最新的紀錄在鐵西創造。從現代工業的興起,到“一五”、“二五”時期鑄就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輝煌,從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艱難跋涉,到實現老工業區浴火重生的滄桑巨變,鐵西走過了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書寫了傳奇般的輝煌與光榮。沈陽鐵西的百年變遷,見證的是工人階級砥礪奮進、自強不息的不朽歷史,折射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
在沈陽老工業基地改造前,鐵西區有大中型工業企業33500余家,加工制造第一臺車床、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壓縮機、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等數百個“新中國第一”在這里誕生,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諸多輝煌。鐵西工業區的企業不再是以分散的布局形式設置,而是工廠和工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一種具有工業性質的博覽園的形式出現,形成沈陽城市特有的工業文明。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鐵西工業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冗員、債務和企業辦社會成為壓在國有企業頭上的“三座大山”,特別是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失衡的產業結構,使鐵西逐步陷入舉步維艱的發展境地。
鐵西區作為建國初期新中國工業的支柱,為國家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成果令世人矚目。然而啟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滑坡,國企管理理念滯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鍋飯”現象使得眾多國企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設備老化,技術陳舊,企業經營情況日漸蕭條。1986年,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事件”震驚了全國,該廠也成為建國以來第一家倒閉的國營企業。為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于1986年批準對沈陽鐵西工業區進行總體改造計劃,但是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多,工廠、工人數量巨大,鐵西區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實際狀況就是至2002年,鐵西區內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了平均90%的驚人數字,企業拖欠工資、獎金、醫保、社保等工人正常的福利待遇累計超過30億元,區內三分之二的工廠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大量設備閑置,十多萬工人下崗。
2002年,沈陽市政府著手實施鐵西工業區產業轉型,主要采取東搬西建的策略,通過土地置換,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對鐵西工業區徹底進行轉型改革。在這一次的轉型改革過后,企業優勝劣汰,經濟形勢轉好,工廠又恢復了往日興盛時期的良好狀態,工人的就業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可是伴隨著這一切利好現象,隨之而來的是大批開發商為了逐利蜂擁而至,在推土機、挖掘機的轟鳴聲中,原有的廠房已被大肆拆除,鐵西工業區的工業文脈被摧毀殆盡。
二、鐵西區城市文脈保護視野下的公共藝術設計實證研究
(一)鐵西工業文化走廊
1.項目背景
在建國初期,沈陽作為共和國重工業基地,工業獲得大力發展,在“一五”、“二五”期間,國家陸續向鐵西工業區投入了近全國17%的財力,具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在四十平方公里聚集,使鐵西區具有了強大的生產實力,形成了以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主,輕工業為輔的生產模式,產生了大量的具有競爭力和代表性的企業,為中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時的鐵西區工廠林立,機械轟鳴,工人大軍每天穿梭其中,工廠內斗志昂揚、干勁十足,更有“工人村”住宅區,是當時全國最先進、配套最全的。這些當年輝煌的景象至今仍在廣大老工人的腦海中回蕩。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鐵西區的經濟發展開始逐步衰退,昔日輝煌的萬人大型國企成了巨大的包袱。由于市場轉型,產業升級,鐵西區的經濟走進低估。與昔日的輝煌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鐵西區污濁的空氣、渾濁的河水、臟亂的街道,四處都是蕭條倒閉的工廠機械早已停止了運轉,十余萬工人下崗,眼神中透露出茫然與絕望,曾經輝煌的鐵西工業區被調侃為中國最大的“度假村”,鐵西區在產業轉型的陣痛里苦苦掙扎了十余年。
在經歷了東搬西建的鐵西工業區整體戰略轉移,尤其是大批工廠搬遷后,房地產商蜂擁而至,進行了一輪瘋狂的拆遷建設,老鐵西的工業遺產被摧毀殆盡。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紛紛開展對鐵西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研究。其中,使用公共藝術的形式進行作品創作是重要的一環。
2010年沈陽市政府決定由沈陽建筑大學規劃設計,啟動“鐵西工業文化走廊”項目。該項目是沈陽市政府為保護鐵西工業文脈所提出“一廊、—場、兩園、三館”總體格局中的“一廊”。規劃地址在沈陽市鐵西區建設大路沿線。這一地址的選擇也是頗有講究的,所謂鐵西工業區在輝煌時期是南宅北廠的規劃格局,所謂的“南”、“北”就是以建設大路來界定區分的。當時的建設大路以南的例如南五、南六、南七、南八馬路等就是工人住宅的區域,而建設大路以北的例如北一、北二、北三、北四馬路等就幾乎全不是大小工廠。而建設大路正好是生活和工作區的分割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設大路也是老鐵西區的生活文化交流中心,這里擁有最多的屬于沈陽老工廠工人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聚集(圖1)。endprint
2.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沈陽市政府著手對鐵西工業區規劃改造伊始,首先制定并明確了整體指導思想:“一年見形象、三年大變樣、五年大發展”。在此基礎上,著力建設環境宜人新鐵西,回報那些曾經做出巨大貢獻的工人階級。從2002年開始至今,實施“東搬西建”、壯大第二產業活躍第三產業等發展戰略,大力開展市政基礎建設,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區域整體形象(表2),逐漸形成“一廊、兩園、一廠、三館”的規劃總格局。
3.實施方案
建設大路最初始建于1927年,1946年正式確定命名為建設大路,2002年將建設大路修建成目前雙向八車道的格局。建設大路東起南兩棟橋,西至沈山鐵路西線,全長6582米。建設大路不僅是鐵西區的重要道路,也是整個沈陽市中西部的重要干線。在“一廊、一場、兩園、三館”的規劃總格局下,規劃在建設大路沿線建立“鐵西工業文化走廊”。
該項目從建設大路自東向西總共由《鏗鏘名錄》《雪花1933》《機床1972》《力量》《孵化》《印刷變奏曲》《工業魔方》《晨歌暮曲》八個公共藝術作品組成(圖2)。這些作品選址基本都尊重場域性概念,比如《雪花1933》選擇在雪花啤酒廠原址、《機床1972》選擇在沈陽機床一廠原址、《印刷變奏曲》選擇在新華印刷廠原址等等,各個作品都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有的是高度的抽象形態提煉、有的是當年勞動場景的復原、有的是將當年勞動生產的工具作為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無論使用何種形式或者何種方法,作品是能走進欣賞者的內心的,是可以和當年成千上萬的老鐵西工人達到情感共鳴的(圖3)。
這一組公共藝術作品,首先是由政府牽頭提出總體思路并制訂出相應的規劃方案,通過公共藝術的手法對鐵西區工業文脈進行追溯和傳承,從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形象品質。沈陽建筑大學伊華豐老師帶領團隊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八組作品的設計靈感都源自當年鐵西工業區工人的工作與生活細節,選擇在建設大路這一場域實施就足以說明,因為建設大路就是當年老工人工作與生活的交叉點,每天都必須經過的場域。其中,《雪花1933》和《印刷樂章》這兩組作品更是在雪花啤酒廠和新華印刷廠的舊址上建立(圖4)。如此對作品場域的精心布置,才能在情感上引起更多人的共鳴。這些作品根據周圍環境大都采用等比尺度建成,能拉近作品與大眾的心理距離,與欣賞者有良好的情感溝通,也不乏像《力量》這樣的夸張尺度作品(圖5),仿佛訴說著工人當年熱火朝天的工作狀態,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凸顯了鐵西區的工業文脈。雖然在城市化進程中,當年的老廠區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這些公共藝術作品的出現,仿佛再現了當年的勞動與生活情景,把人們帶回了那段鐵西區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的令人難忘的光輝歲月。
4.存在不足
鐵西區建設大路上的系列雕塑作為鐵西區老工業基地的象征,充滿了工業感和文脈傳承性,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和可借鑒性,但政府的后期扶持制度的缺乏使雕塑在設立之后的后期保養維護得不到妥善安排。公共藝術的設計和實施是整個公共系統完善的象征,但是公共藝術設立后的一系列保護和維護措施是保證這一項目具有延續性和完整性的重中之重。后期維護措施的完善是公共藝術系統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政府公共事業完善的重要體現。
其次鐵西區系列雕塑中的雕塑形態略為單一,均是以工業為主要的呈現主題,顏色、材質等基本一致。呈現方式也皆是展示性的,均給人一種莊嚴和冰冷感。在形體上尺寸多樣,但是在功能上缺乏互動性,一些等比尺度的雕塑也皆是以展示為主要呈現形式,例如:《機床1942》、《晨曲暮歌》等作品,除去與觀賞者的視覺互動外,缺乏行為互動,使觀賞者不能以親身投入的方式去感受鐵西區當時的工業氛圍。并且每個雕塑作品均是以獨立的形式存在,與周圍的環境并沒有設計一些關聯性的設施,以使其具有一定的服務功能。
(二)鐵西重型文化廣場及1905創意文化園
1.以雕塑為載體的公共藝術設計
鐵西重型文化廣場是保護鐵西工業文脈的重要項目,重型廣場最核心的形象就是以還原工人勞動場景的主題公共藝術作品《持釬人》主題雕塑(圖6)。和傳統意義上的雕塑不同的是,巨型雕塑“持釬人”的手臂是可以移動的,并能夠做出“桶鋼包”的勞動動作。該組作品選取了鐵西工業文明中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工人形象,用抽象寫意的手法再現了兩名持釬的煉鋼工人在舒卷著的紅旗下辛勤勞動的場景。該雕塑占地面積達到785屏幕,高度26米,總體重量四百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動態雕塑。舒卷的紅旗造型酷似灼熱的鐵水包,結合著兩個工人的勞動動作,充滿了老鐵西工業基地的工業文化文脈,成為了鐵西工業文脈標志性形象之一。可以說,“持釬人”凝固了一段記憶,當年數十萬鋼鐵工人耕耘的夢想、如歌的歲月以及如火的青春都化作那鐵塑的“持釬人”。
2.以建筑裝飾為載體的公共藝術設計
在重型文化廣場的南邊,保留了沈陽重型機械廠七十年前的老廠房建筑群的主體框架(圖7),運用公共藝術設計的手法,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的維修及裝飾,建成了“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
沈陽重型機械廠的前身是日本侵華時期所建立的滿洲住友鋼管株式會社,建國后,沈陽重型機械廠創造了包含25MM自由鍛造水壓機、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125MM有色金屬臥式擠壓機等四十多個“共和國第一”,是中國重型機械的搖籃。
之所以命名為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是因為鐵西的工業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今天的重型文化廣場將沈陽重型機械廠的二金工車間的部分廠房給保留下來。設計師利用老廠房遺留下來的工業原件進行藝術化處理后和原始建筑結構結合(圖8),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并仿佛將時間永遠定格在沈陽工業的黃金時代。
3.以公共設施為載體的公共藝術設計
為了營造更加濃郁的工業文脈氛圍,在重型文化廣場空間中存在的各項公共設施都采取了以工業元素為主的造型方法。無論是單純的公共坐椅還是結合休閑娛樂功能的蹺蹺板、滑梯等都是用最樸實的工業造型元素建成的(圖9)。
(三)鐵西勞動公園
鐵西勞動公園解放前就是一個馬場,1956年沈陽市政府決定在此修建市民公園,因為毗鄰鐵西工人村,因此取名勞動公園。為了實現對鐵西工業文脈的保護,先后在公園里修建了勞模園、勞模墻、勞模路(圖10)等,主要以鐵西工業勞模為原型進行人物雕塑以及浮雕等形式的公共藝術創作,以達到和廣大居民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的目的。
《勞動創造未來》整體高4.9米,寬20.06米,厚0.8米,主體由高浮雕鑄銅制成。采用凹凸有致、不規則的風格,其中突出重點人物的細節刻畫(圖11),并注重糅合建國以來不同行業發展的軌跡,以及人物的時代特征,表現了建國后沈陽市各個階段勞模在勞動工作中的生動場面。
勞模浮雕與已建成的勞模大道和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將突出展示建國以來在沈陽建設史上所涌現出的各條戰線上全國勞動模范代表的精神風貌,其中有沈陽籍的“張成哲”、“李湘君”等全國勞模形象。另外,還將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全國勞模建成了獨立雕塑(圖12)。
結論
公共藝術傳承城市文脈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的。那么在沈陽鐵西區,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一批藝術家投身到了通過建筑裝飾、雕塑、壁畫、公共設施等創作形式來保護和延續鐵西工業文脈的活動中。無論是鐵西工業文化長廊里的雕塑作品、重型文化廣場上的互動雕塑和公共設施還是勞動公園里的壁畫、浮雕,都良好地傳承了鐵西老工業區的城市文脈,給生活在這個區域里的居民有了對老工廠情感記憶的物質載體。
另外,如今的年輕人,對所生活城市過往的工業歷史已沒有任何印象,如果沒有對鐵西工業文脈的保護,或許鐵西當年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輝煌就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徹底消失殆盡了。
當然,每個城市隨著歷史發展變遷都有屬于自己城市獨特的文脈。但是,只要我們掌握準確抽取城市文脈的路徑,再利用公共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將文脈合理地呈現在城市公共空間,那么就一定可以對該城市的文脈保護和延續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