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玲
[提要] 城市群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戰場,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離不開城市群的支撐。關中平原城市群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城市群,但其經濟總量不夠大,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屬于培育型城市群,還無法支撐起經濟帶的發展。數字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為城市群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信息社會,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由其引致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社會創新,提升培育型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即通過智慧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智慧政府一體化治理、智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智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著力培育智慧城市群,構建數字絲綢之路。
關鍵詞:智慧城市群;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經濟
基金項目:西安市科技計劃項目:“智慧引擎:西安以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絲綢之路新起點建設路徑與對策”(編號:2016040SF/RK03-(7));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互聯網+戰略的關中智慧城市群發展對策研究”(編號:2017KRM10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29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2日
一、引言
對于城市群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主戰場,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學界和政策制訂者已達成共識。《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要依托城市群和節點城市,以形成與中亞和整個歐亞大陸的合作。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關中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蘭西城市群都存在著經濟總量低、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尚屬于培育型城市群。
當前,全球正面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展機遇,在制訂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我國政府始終強調信息化的引擎作用,提出了數字絲綢之路的構想。數字絲綢之路以網絡空間形式沖破國家之間的地理障礙,為沿線國家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提供便捷化服務,有助于構建互聯互通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2017年5月14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提出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 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本文將以關中平原城市群為例,研究借助智慧城市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由其引致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社會創新,提升和培育城市群競爭力,推動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落實數字絲綢之路構想的路徑。
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現狀
陜西地域狹長,因地理環境而被自然劃分為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區域。關中地處陜西省中部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工業體系完備,經濟比較發達。根據2008年8月陜西省政府審議通過的《關中城市群建設規劃》,關中平原城市群涵蓋了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農業示范區5市1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城市群中,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最好,具備了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優勢,也是區域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2016年,關中平原城市群GDP總量占到全省的65.25%,人口占到全省的63%。關中平原城市群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一批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高校數占到全省81.82%。
但是,與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群相比,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總體規模還比較小,對區域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比較弱。首先,關中平原城市群地處西北地區,經濟總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2016年,關中平原城市群國民生產總值為12,504.6億元,相當于成都一個城市的GDP總量。2016年,全國有7個城市GDP超過關中平原城市群GDP總和。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西安比重最高,達到61%,而比例最低的咸陽只占到了27.3%。咸陽第一產業比重高達14.4%,遠遠高于全國8.6%的平均水平;其次,經濟外向程度低。2016年,關中平原城市群出口總額僅為1,022.84億元。同年,深圳市出口總額達15,680.40億元,而成都和重慶分別為1,456.15億元、4,140.39億元;再次,關中平原城市群城鎮化水平比較低。根據陜西省信息中心發布的《2014-2015年度陜西省各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報告》,陜西10個區市中,西安、咸陽、寶雞的新型城鎮化水平位列前3位,而銅川位列第6位,渭南則位列末位;最后,核心城市一城獨大,城市群內部關聯性差,協同性低。關中平原城市群從產業到社會發展,內部聯系還不夠緊密,缺乏有效協作。其核心城市西安在經濟總量、人口總數、科技資源和技術創新方面都占到主體地位,但與其他城市之間沒有形成互補關系。
三、關中平原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設現狀及困境
在科技部和住建部實施的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中,關中平原城市群所有組成城市都已成為國家級試點城市。近年來,各城市結合自身優勢建設智慧城市,著力實施“互聯網+”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安在2013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試點,2015年被評為“中國領軍智慧城市”。西安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先后引進三星、美光、微軟、中興和華為等企業投資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建立了物聯網應用產業園、“一帶一路”大數據交易平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數據核心區;建立了公共服務網上審批平臺,初步實現了相關政府部門的基礎信息共享;開通了“西安發布”政務微信微博和“網民建言”等平臺。咸陽是首批入選住建部智慧城市試點的城市。在智慧產業方面,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電商物流龍頭企業不斷聚集。在智慧政務方面,實施了“六個一”工程,即“一網通”、“一卡通”、“一點通”、“一格通”、“一號通”和“一站通”,打造綜合化、全方位的便民服務體系,并率先建成52個“智慧社區”。寶雞和渭南是國家第二批試點城市。寶雞市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智慧社區、智慧旅游、數字化重點鎮”等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渭南建成了全市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和政府呼叫中心。楊凌是同時獲住建部、科技部支持建設的試點城市。楊凌區是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重點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云平臺,形成了一套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科技示范與推廣服務體系。endprint
從實施成效來看,關中城市群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不均衡。在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開展的“第五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活動”中,對全國151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從綜合排名看,西安排名39位,但寶雞和咸陽分別位列106名和124名。即使在西部31個城市中,寶雞也排到第12位,咸陽排到第18位,見表1。關中城市群內部信息化水平極不均衡,導致城市之間關聯性減弱,形成了信息鴻溝,一城獨大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表1)
(二)智慧經濟支撐不足。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能夠率先試行建設智慧城市,是因為已經形成比較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但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產業結構呈現低度化特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信息技術產業相對落后。深圳2016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052.33億元,互聯網產業增加值767.50億元。而2016年,陜西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僅為384.41億元,還不到深圳的十分之一。陜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中在西安,其他城市發展能力很弱,難以與西安形成支持與配套。沒有雄厚的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關中智慧城市群很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通過“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與農業、制造業、旅游業、金融業等優勢支柱產業融合度不高。
(三)提供智能化、便民化管理與服務能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設也包含政府治理智慧化問題,要求建立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服務型政府。但關中平原城市群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和服務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不足,對新媒體和大數據、云計算的創新運用能力較差,數據開放不夠。智慧政務建設沒有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公眾參與度和感知度不高。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西安進入前20強城市,但在智慧民生方面得分較低。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2016年中國城市電子政務發展水平研究報告》中,利用在線服務、電子參與和移動政務三項指標計算出我國2016年338個城市電子政務發展指數。2016年,338個城市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平均值為46.59,排在第一位的廣州為94.8841,其后的北京為82.0784,上海為75.0680。而關中平原城市群中,除西安高于平均水平,銅川基本持平外,其他各市則全部低于全國水平。在關中平原城市群中,西安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最高,但卻低于同處西部的成都和重慶。(表2)
(四)信息化水平和平臺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為了進一步縮小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關中平原城市群交通、郵電、通訊等基礎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互聯網寬帶接入戶占總人口的比例與成都和深圳都有較大差距。以電信業務收入為例,2016年關中平原城市群人口為2,401萬人,電信業務收入為2,179,278萬元,同年成都人口為1,591.8萬人,而電信業務收入達到4,040,200萬元,幾乎是其2倍;而相關指標更是遠低于深圳。(表3)
關中平原城市群還沒有形成全覆蓋、泛在的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城市內部系統之間、部門之間、各城市之間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各城市信息資源開發還處于基礎階段,信息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平臺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四、關中智慧城市群建設路徑及對策
智慧城市群是依托現代化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內在聯系的城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同建設而形成的城市組群。早在2013年,陜西省政府就明確提出建設關中智慧城市群的構想,但各城市基本上都是各自設計,各自建設,無法有效利用信息化互聯互通的特性,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升關中平原城市群競爭力,需要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各智慧城市之間、智慧城市子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以支撐數字絲綢之路構想的實施。
(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城市群智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數字經濟是盡快縮小差距的“機會窗口”。因此,城市群的培育也要從數字經濟入手,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統一規劃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互聯網金融等產業集群。結合各城市的優勢產業,通過城市間分工合作,打造城市群智慧產業鏈。在智慧旅游方面,打造關中平原城市群區域性旅游平臺,通過互聯網整合各城市旅游資源。在智能制造方面,要強化西安和寶雞的智能制造產業主導地位,并形成與其他城市的配套支持。楊凌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智慧農業,同時實現與咸陽和渭南的協作,充分利用農業云平臺加快咸陽和渭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智慧物流方面,要以西安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契機,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面向“一帶一路”的跨境電商平臺,打造智慧化物流基地。
(二)以信息化推動城市群政府一體化治理,消除行政壁壘和信息孤島。行政壁壘是造成城市群內部各自為政、相互聯系不緊密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關中平原城市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也是自成體系,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以信息化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一體化治理,消除行政壁壘,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一是要基于城市群整體規劃和建設智慧城市。要發揮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區域合作的引導作用,建立健全各智慧城市合作管理體制。特別要加強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等部門信息化建設的橫向協作;二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的電子政務體系和信息公共平臺。積極推進城市群云計算數據中心發展,探索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和模式,加快政府流程整合和推動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各地區的信息資源集成與應用;三是建立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機制。信息化只是技術手段,有利于城市群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但是智慧城市群建設中會觸及各方利益。通過利益協調機制,可以避免各個城市之間惡性競爭,解決“一城獨大”問題;四是政府要轉變智慧城市群建設模式,由行政推動模式向市場驅動模式轉變。通過市場驅動模式,一方面引入民間資本解決智慧城市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另一方面借助統一的市場這個無形之手消除智慧城市之間的行政壁壘和信息孤島。endprint
(三)共建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城市群公共服務均等化。關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間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差異比較大。建設智慧城市群,可以通過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建立城市群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集成的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深化社會事業領域的合作;二是在城市群建立科教資源信息共享平臺,發展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和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加強區域協同創新;三是在城市群建立統一的醫療服務平臺,通過電子病歷、遠程診療等智慧醫療提供一體化的服務;四是建立健全覆蓋城市群一體化就業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加強人力資源在城市群內部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
(四)聯通城市群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智慧交通互聯互通。國外學者將城市群界定為一種基于公共交通、通信網絡發展出現的多中心都市形態,并特別強調信息網絡技術在推動城市集合體產生過程中的作用,并稱之為“智能走廊”。因此,信息基礎設施和智慧交通體系在城市群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群之間要協調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必須加強區域性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銜接,要重視和支持區域網絡一體化,建立一體化的數據融合共享和業務交互的物聯網、云計算平臺,以避免各個城市重復建設,造成浪費。要建立智慧交通體系,發展高速公路信息化、智能停車、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及智能交通服務等,并進一步推動城市群智慧交通的互聯互通,形成放射狀的城際交通網絡。
主要參考文獻:
[1]仰義方,謝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的信息化建設[EB/OL].http://theory.gmw.cn,2016.9.29.
[2]陳博.我國智慧城市群的系統架構、建設戰略與路徑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34.4.
[3]汪超,劉濤.大數據與城市群:智慧引擎、融合實踐與整合改革[J].電子政務,2017.6.
[4]顧德道,陳博.智慧城市也可“群”建設[J].信息化建設,2012.11.
[5]Kenneth E Corey.Intelligent Corridors:Outcomes of Electronic Space Policies[J].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00.7.2.
[6]騰訊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EB/OL].http://www.gywb.cn,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