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建 王亮
[提要] 本文在充分了解張北縣戰海鄉魚兒灣村貧困現狀基礎上,深入分析其致貧原因和面臨的困難,在總結創新精準脫貧思路與方法基礎上,提出助力魚兒灣村精準脫貧相關對策。
關鍵詞:精準脫貧;因地制宜;智力幫扶;產業扶貧;魚兒灣村
課題項目:2016年度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壩上農民致貧因素分析及精準脫貧措施研究”(課題編號:SK201633)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8日
一、魚兒灣村基本情況
(一)自然概況。魚兒灣村位于張北縣城東北部,因村的輪廓形似“兩條接吻的魚”而得名,村中海拔在1,600米以上,村區劃面積14,011.95畝,距縣城80公里,位于戰海鄉政府南部,距鄉政府4公里,土質肥沃,為黑色鈣栗土,年平均氣溫4℃,年降雨量在400~450mm之間,無霜期9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900多小時,晝夜溫差10℃~15℃,適宜蔬菜、蠶豆、馬鈴薯、胡麻、莜麥、向日葵等作物生長。村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冷涼,適合夏季避暑,草原天路有2公里從村區穿過,具有良好的旅游開發價值。
(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全村總面積14,011.95畝,其中耕地面積5,745(其中水澆地地面積520畝)畝、草地面積4,324畝、林地面積2,770畝、荒山荒坡840畝、村莊及其他占地332畝。魚兒灣村下轄2個自然村,總戶數297戶660人,2015年全村有貧困戶72戶168人。
全村現有存欄羊1,010只,其中養殖100只以上3戶;豬17頭;大型牲畜83頭,其中牛37頭、馬15匹、騾子32頭、驢1頭。全村以設施蔬菜、種養殖業、勞務輸出為主,2015年之前,人均純收入2,800多元,是個遠離城區、交通不便、沒有村集體收入的典型山區貧困村。
二、魚兒灣村致貧原因及面臨的困難
(一)村民素質不高。村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后,文化素質偏低,信息閉塞,發展意識淡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一年中近7個月農閑,無事可做,缺少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例如:通過調研了解到大多數村民將致貧原因歸結為缺少資金、缺乏技術、因病致貧等方面,而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決心,缺乏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于嘗試新事物的意識。在向村民介紹了藜麥等作物的特性、種植方法、市場優勢和發展潛力,建議大家在原有傳統種植品種基礎上可做必要的結構調整,可以試種蕓豆、黃豆、綠豆等小雜糧品種,做到面向市場、注重特色、多點發展后,但真正愿意嘗試的村民寥寥無幾。
(二)產業扶貧內生動力不足。目前,從魚兒灣村到戰海鄉都普遍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自己面對市場出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尋求技術服務,由于量小而且分散,產品售價相對低,生產資料購買價格相對高,享受技術服務相對難,使農民進一步發展生產受到限制,增收困難。扶貧項目沒有企業做依靠,農民種養出來的農產品很難銷售出去。雖然村里也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但在軟件建設上嚴重不足,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缺乏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經驗,未能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經營體系。
(三)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如今農業機械已從過去的單項作業向多功能復式作業方向發展,從過去的大宗糧食作物生產機械設備的需求向經濟作物的種植、收獲加工處理機械設備的多樣化需求延伸。魚兒灣村坡地較多,主要以犁耕的原始耕作方式為主,不能形成專業化、機械化的作業,遠遠低于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
(四)人居環境臟亂差。分散的、以戶為單位的養殖業和大型牲畜飼養的生產方式,造成人畜禽混居、畜禽糞便隨意堆放,極易造成人畜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養羊戶多數患上了“布病”),村內露天糞坑隨處可見,河道、街道成了天然垃圾場,可謂“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雨雪天,道路泥濘、出行困難。
(五)精神文明建設有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匱乏,業余活動較少,村民自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一年中近7個月農閑,無事可做,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有待加強和提高。
三、精準脫貧思路與方法
(一)推進精準脫貧要堅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規劃。脫貧發展規劃要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事業發展、村級文明建設等方面進行通盤謀劃,明確具體工作任務及完成時限,為深入推進精準脫貧制定作戰圖、明確時間表,促進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二)推進精準脫貧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既需要外部的幫扶,更需要充分激發廣大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革新思想觀念,樹立脫貧信心。在推進脫貧工作中,特別注重方式方法,在加強精準脫貧政策學習宣傳的同時,從轉變群眾觀念入手,突出典型引領,以生動實在的脫貧案例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原動力”,從思想上實現了“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的轉變,使脫貧有了奔頭、致富有了盼頭。
(三)推進精準脫貧要突出智力幫扶,加強技能培訓。充分利用科教優勢,送科技進山區,引導貧困農村脫貧致富,堅持以科教強素質,走智力扶貧之路,積極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到當地開展咨詢服務,為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四)推進精準脫貧要強化產業支撐,為民增收注入持久動力。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要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先導,定準位子,找準路子,因地制宜,促進本地特色產業發展,為貧困群眾拓寬增收渠道,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幫助貧困戶通過自力更生穩步脫貧,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建立了長效機制,找到了根本出路。
(五)推進精準脫貧要加強組織核心,強化政治引領。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強基層黨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是基礎。充分發揮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的帶動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凝聚脫貧攻堅的思想共識,幫助貧困村建班子、強隊伍、帶民富。endprint
四、魚兒灣村精準脫貧對策
(一)根據村實際情況謀規劃。依據魚兒灣村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區域布局等綜合因素,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思路,精準繪制幫扶“規劃圖”,形成“一區兩線雙基地”的5年發展規劃(即“一區”: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成一個宜居生活區;“兩線”:建設一條以魚兒灣村為中心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線路,建設一條連接無名烈士墓、革命烈士于戰海等紅色旅游資源的紅色旅游線路;“雙基地”:建成供應京津、冬奧會的有機食品、蔬菜供應基地和休閑旅游服務基地)。
(二)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解決供水管網老化問題,改造供水管道,把衛生、干凈的飲用水引進各家各戶,為群眾提供更為方便足量的飲用水,解決人和牲畜的飲水困難。實施村內街巷硬化,建好街巷排水設施,完善道路兩側的路肩鋪裝,方便群眾出行;修補田間道路,方便群眾農業生產。有計劃地對街巷進行綠化美化,以解決“臟、亂、差”為突破口,廣泛宣傳動員群眾,提高環境衛生意識,規范羊、大型牲畜糞便堆放,改造畜禽欄舍,做到人禽分離;組建清潔服務隊,村內嚴禁露天堆放牲畜糞便;探索農戶繳費,專業人員淸掏的市場機制,實行全村垃圾的集中處理。
(三)組建專家大院,開展農民培訓。 “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扶人,扶人先扶致富帶頭人”。聯合地方科教資源,立足戰海鄉的資源特點,面向壩上發展需求,組建戰海鄉產業技術專家大院,搭建智力幫扶平臺。通過專家、技術人員到村,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教農民,手把手傳技術,通過引領、培訓,提高村民素質,加強科技支撐,為推進脫貧攻堅,注入動力、激發活力。
(四)更新觀念提升意識,強化村民內因作用。在扶貧工作中,一方面政府應組建一支致富能手小分隊,到各個貧困村去宣講報告,而不是讓村民只聽一些難以理解的理論和政策,真正讓村民了解身邊的成功故事,從而達到激勵和鼓舞的作用;另一方面再建立一套參觀學習制度,每季度或半年走出去一次,參觀考察成功的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致富項目,進一步更新觀念、拓展思路,進而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和意志。
(五)全力整合社會資源,走好扶貧助農“公益路”。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積極爭取各方支持,推動扶貧主體間的資源、信息共享,形成共同扶貧的強大合力。主動與縣扶貧辦、農牧局、水利局等幫扶職能部門聯系,積極申請扶貧項目,整合各方面幫扶力量,合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六)建立產業扶貧機制,牽牢產業脫貧“牛鼻子”。發展產業是帶領貧困戶走出困境的根本。一是建立“種植大戶+貧困戶”模式,為貧困戶創造就業機會。形成以強戶帶弱戶的幫扶模式,為貧困群眾開辟大棚流轉、進棚務工雙重增收渠道;二是嘗試特種作物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渠道。結合村自然生態條件,可以引進種植藜麥等高寒作物;三是嘗試“旅游+”,發展服務業。依托毗鄰草原天路和樺皮嶺景區的地理優勢,積極推動村民參與旅游,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為貧困群眾打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增收致富平臺。
(七)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兩委”班子工作能力。村兩委班子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力量,村兩委干部在精準脫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村干部的崗位責任,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會議制度、學習制度,認真落實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以實現村級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二是要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理論學習,建立集中研討和自學相結合的學習制度,以提高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政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9.
[2]李宏.關于西藏和四省藏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考[J].西藏發展論壇,2015.6.
[3]魯春艷.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難點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6.7.
[4]唐守祥,韓智偉.產業扶貧是實現精準脫貧之主策[J].理論觀察,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