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軍 胡智惠
[提要] 江蘇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振興和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是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本文在分析江蘇省制造業人才需求基礎上,對制造業人才需求進行分析,構建制造業人才競爭力評估模型,最后對制造業人才培養措施做進一步說明,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制造業;人才競爭力;評估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常態下江蘇省制造業人才競爭力提升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732)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5日
我國正經歷制造產業升級的過程。制造產業是帶動整個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從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健全完善中國制造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提供人才保障。江蘇省作為全國制造業發展的先行者,人才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對于有針對性的滿足制造業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蘇制造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需求向著多樣化及個性化發展,制造業產品的特點是精密度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對響應時間也要求得更高,計算機控制的現代生產過程及柔性生產線的引入,很多新的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這使得制造業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制造業所需人才的要求。
第一,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生產過程是一個有機整體,協作程度越來越高,很多看似一個工藝的操作,卻關聯著全過程的工藝操作。即使個別過程的技術操作,經常需要從全過程的角度來考慮。解決技術問題,還必須考慮相關工藝技術的影響。
第二,理論知識的要求不斷提高,因產品緊密度的提高以及工藝裝置復雜性進一步加強,對制造型企業員工的制造理論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假如缺少對裝備誤差內涵、齒輪尺寸知識構成原理的了解,精密齒輪磨床在使用中遇到的裝置和調試問題,制造企業的員工就很難操作。
第三,對制造業人才技術知識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工藝裝置以及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的程度不斷提高,相關崗位出現新的特征即技能高、技術精,這就對操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者在技術知識方面要有深度的拓展和廣度的提高。
江蘇省作為我國制造業發源較早且實力最強的省份,制造業正向著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轉變,這要求企業中的技術操作者在工作中應具備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具備扎實的科學理論知識;全方面掌握技術操作能力以及相關技能。這樣的人才,從已存在的人才界定的標準來看,技術型人才主要側重于腦力勞動而技能型人才則是側重工作技能,但以上所論述的制造業的工作者很難分清是技術性人才還是技能型人才。然而,現代制造業恰巧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人才。而制造業人才競爭力的評估則是圍繞此類人才的評價指標及評價標準的確定。
二、人才競爭力評估體系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成。根據對建筑業、化工行業和機械裝配業相關崗位的調查,筆者選取了個人素質、基礎能力、業務能力三類指標進行評估,從上述三類大指標中又細分了教育背景、培訓經歷、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抽象思維、信息獲取、數據處理、知識更新等細化指標。如圖1制造型企業人才評估指標體系。(圖1)
(二)確定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權重。利用專家意見法,確定指標權重。一級指標包括個人素質、基礎能力、業務能力,指標權重分別是0.25、0.35、0.4;二級指標中:教育背景、培訓經歷的權重為0.6、0.4,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權重為0.4、0.3、0.3,信息獲取、數據處理、知識更新的權重分別為0.3、0.4、0.3。
(三)人才競爭力評估模型建立。設置指標標準值,將指標的評價檔次分為優、良、中、低差五檔,對應五檔標準值賦予五個標準系數:1、0.8、0.6、0.4、0.2,其中滿意值為0.6,不允許值為0.2。計算公式為:
變量單項競爭力系數=
[(實際值-下限不允許值)/(滿意值-下限不允許值)]×40+60 (實際值≤滿意值)100 (實際值≥滿意值)
綜合競爭力系數=∑單項功效系數×該指標的權重
通過對江蘇省制造業不同崗位的問卷調查表信息,利用此綜合競爭力系數則可以計算出不同崗位的競爭力系數,從而得出不同地域不同崗位(群),乃至整個行業的競爭力水平。
三、江蘇省制造業人才競爭力提升措施
(一)構建多層次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為了統籌規劃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全面服務中國制造2025,教育主管理部門要從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各層次各類型教育提出建議。基礎教育中,強調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職業教育,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重點培育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本科教育,重點推進探索應用技術型發展模式;加強制造業相關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切實把制造業相關高等學校打造成“工程師的搖籃”。研究生教育,強調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繼續教育,則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歷及非學歷教育,如成人函授教育、網絡教育、技能培訓等,推動制造業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
(二)全領域進行人才供給改革。按照《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發展綠色制造、打造‘中國品牌、‘中國質量”等對制造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均有針對性地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要圍繞“四基”建設、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制造工藝、材料、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云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endprint
(三)全過程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教學內容上圍繞先進制造業所需的關鍵能力和素質,強調要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面向高校學生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強化信息化、綠色制造、質量管理等方面內容。培養模式上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制造業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相關專業標準制定、課程教材開發、教學實施等。推動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完善工科學生實習制度,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上,強調要建立并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學校專業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
(四)全角度加強人才培養保障。為保證制造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要加大對制造業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培養改革的重點領域,強調要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有關支持政策,加大對傳統制造業類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實訓條件,保證學生“真槍實練”。在經費保障方面,強調要落實好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撥款制度。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職工教育的培訓經費、就業經費等統籌力度,支持制造業人才教育培訓。
(五)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流動機制。鼓勵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堅持考試、考核與評審相結合,準確客觀地評價現代制造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符合各類人才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鼓勵以業績貢獻為核心,建立健全激勵人才創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鼓勵探索市場化分配機制,適度擴大協議工資制、年薪制、年度獎勵制度的實施范圍;完善薪酬激勵機制,鼓勵以智力資本入股或參與分配,加快完善期權、技術入股、股權、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激勵科研機構和高校科技人員積極從事職務發明創造。加強對制造業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制造業人才創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完善制造業人才服務機構,進一步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健全制造業人才流動和使用體制機制。鼓勵依托行業協會,加強國有和非公企業人才間的協作,暢通渠道,實現人才共享。加強人才職業生涯研究工作,為探索建立制造業人才科學化、多樣化的職業發展渠道奠定基礎。
(六)選拔優秀人才赴國外培訓,加大制造業引智力度。以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有計劃、分層次地選派制造業各領域的優秀人才赴制造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培訓。借鑒國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人員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促進制造業人才與國外同行交流。加強國際培訓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與海外制造業研究機構聯合建立培訓基地。加大海外引智力度,促進建立全球招才引才的工作體系,優先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項目負責人,加快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望形成持久經濟增長點的創新創業人才。建立制造業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網絡平臺,發布制造業人才引進計劃,提供咨詢和接洽服務,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歸國從事制造業工作提供專業化、系統化、個性化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周蘭.高端裝備制造業人才綜合評價模式分析[D].河北大學,2014.5.
[2]邵世祿.對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甘肅科技,2009.10.
[3]梁東,張喻.高等教育發展與制造業人才需求契合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6.
[4]王麗萍.人崗匹配的方法基礎—工作設計[M].天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8.
[5]王樂,崔滬.制造業人才集聚模式與對策[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