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張師前 山東大學教授齊魯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山東省婦產科醫療聯盟主任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副會長兼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婦科疑難疾病及復雜性、難治性、復發性惡性腫瘤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讀者咨詢:
我母親患有子宮內膜癌,剛做了手術。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和我母親的情況,有的醫生建議做放療,有的醫生建議放療加化療。到底該怎么選?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卵巢癌并稱為女性生殖系統三大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癌患者大多為絕經后女性,平均發病年齡60歲,75%的患者年齡50歲以上,也有約5%的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下。高危因素有肥胖、不育、多產、多囊卵巢綜合征、高血壓、糖尿病等。子宮內膜癌最多見的病理類型是腺癌,一般發展比較緩慢,主要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及陰道排液增多;相對少見的類型包括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透明細胞癌、癌肉瘤等。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的制定,要根據腫瘤累及范圍、組織學類型,結合患者年齡及全身情況綜合考慮,也就是通常說的個體化原則。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手術,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切除病變子宮及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進行規范的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病變范圍與預后相關因素,從而合理選擇術后輔助治療方案。
低危患者術后無需放化療
低危型子宮內膜癌(Ⅰ期子宮內膜腺癌、組織學分級為高分化或中分化、子宮肌層浸潤<1/2、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患者,一般術后不需要進行放療、化療等輔助治療。
高危患者酌情選擇放化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分為腔內照射和體外照射兩種。盆腔外照射放療是高危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標準療法,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盆腔放射控制率。Ⅰ期高危和Ⅱ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后接受輔助放療可獲益;Ⅲ期和Ⅳ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以通過手術后聯合應用放療和化療,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單純放療僅適用于有手術禁忌證或原發腫瘤無法手術切除的晚期患者。不適合手術的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放療的兩年局部控制率可超過90%。
相對來說,子宮內膜癌屬于化療敏感性疾病,常用的化療藥物有順鉑、紫杉醇、環磷酰胺等,可單獨或聯合應用,也可與孕激素類藥物合并應用?;熓峭砥诨驈桶l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綜合治療措施之一。初始治療后陰道或盆腔淋巴結復發的患者,以及有全身復發高危因素者,可以考慮聯合放療和化療。
術后隨訪很重要
75%~95%的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發生在術后2~3年內,也可出現遠期復發,需要長期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詳細的病史、盆腔檢查、陰道細胞學涂片、胸部X線攝片、血清CA125檢測等。一般術后3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3年后,每6個月隨訪1次;5年后,每年隨訪1次。
Tips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目前,子宮內膜癌的分期采用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2009年)修訂的手術病理分期。
Ⅰ期:腫瘤局限于子宮體。
ⅠA:腫瘤浸潤深度<1/2肌層
ⅠB:腫瘤浸潤深度≥1/2肌層
Ⅱ期:腫瘤侵犯宮頸間質,但無宮體外蔓延。
Ⅲ期:腫瘤局部和(或)區域擴散。
ⅢA:腫瘤累及漿膜層和(或)附件
ⅢB:陰道和(或)宮旁受累
ⅢC:盆腔淋巴結和(或)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
ⅢC1:盆腔淋巴結陽性
ⅢC2:腹主動脈旁惡性淋巴結陽性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結陽性
Ⅳ期:腫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腸黏膜,和(或)遠處轉移。
ⅣA:腫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腸黏膜
ⅣB:遠處轉移,包括腹腔內和(或)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影響子宮內膜癌預后的高危因素:年齡>60歲、低分化癌、子宮肌層浸潤深度≥1/2、淋巴脈管間隙浸潤、子宮下段或宮頸腺體浸潤、腫瘤直徑>2厘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