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學醫時,我就已經接觸并喜歡上了《大眾醫學》雜志,經常到書報攤購買閱讀。起初僅是讀者的我,喜見該刊有豐富的醫學科普知識。做醫生后,我更深感《大眾醫學》雜志的內容、文章表述方式對我的專業、診治思考、醫患交流、科普宣傳等很有幫助和借鑒,從中舉一反三、由點到面、由表至內,對我的醫術、教學、科研等均有啟迪和開拓思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大眾醫學》雜志讓我摒棄了當初輕視醫學科普的想法,讓我看到了醫學科普的重要性。
1961年,我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1971年起,我陸續為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寫作,至今在國內外公開發表醫學專業文章近千篇,發表醫學科普文章400余篇,主編和參編醫學專著75部,粗略估計有千萬余字。我的首篇醫學科普文章發表于1980年第3期《大眾醫學》雜志上,名為《從駱駝避孕談到節育環》。當時《大眾醫學》雜志刊用我的文章,對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同年第10期《大眾醫學》雜志,又刊登了我撰寫的《閑話試管嬰兒》一文,該文是當時尚屬緊跟國際前沿的醫學科普。因為世界首例試管嬰兒于1978年在英國誕生,當時國內尚無此技術(國內首例試管嬰兒于1988年誕生)。我以科普的形式向國內讀者介紹該項技術,也對我后來成為輔助生殖技術團隊的負責人起到積極作用。此后,我陸續撰寫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婦產科相關醫學史、醫學故事、現今應用及發展等科普文章,發表于《大眾醫學》雜志上,如《產鉗的興衰》《話說剖宮產》《子宮切除的前前后后》《婦科‘西洋鏡(內窺鏡)”》等;結合自己的科研寫了《雌激素貼片》《宮頸HPV感染與宮頸癌》等文;針對婦產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普及白帶、宮頸糜爛、避孕等知識,粗略統計先后在《大眾醫學》雜志上發表了40篇左右的醫學科普文章。
配圖
我要衷心感謝《大眾醫學》編輯部各位對我的鼓勵、厚愛,讓我體會到,醫學科普與醫療、教學、科研關系緊密;醫學科普對大眾普及醫學知識,令其相信科學、破除迷信及偽科學至關重要;醫學科普寫作與科研論文寫作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及轉換;對待醫學科普,應盡可能“下里巴人”貼近大眾,而非“陽春白雪”高高在上;每位醫生都能做好醫學科普,千萬不要眼高手低;醫學科普對醫患溝通有積極作用,可以減少或消除醫患矛盾。為此,我經常和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們說,作為醫生,要綜述、論文、科普三結合,做科普要“三動”——動腦、動口、動筆,用腦構思科普內容,用口向大眾宣講,用筆書寫科普文章。醫學科普必須結合本專業,且要與時俱進,不可吃老本。
如今,我已步入耄耋之齡、依杖之年,雖已腦鈍、腕弱、眼花,卻始終在臨床第一線工作,也未曾擱筆,每年仍有專業書和醫學科普發表,雖多屬平庸之作、精品幾無,但若能對同行或大眾有所裨益,我深感欣慰,如有錯誤之處也可作反面教材,讓人少走彎路。寫作也能促使我不斷求知和學習,對防止老年癡呆有益。
與《大眾醫學》雜志結緣的40余載,讓我成長、進步,讓我能成為貴刊的讀者、作者和專家顧問團成員,也讓我與讀者有互動的機會。祝醫學科普精品《大眾醫學》雜志更上一層樓,永遠在大眾心中!
專家簡介
石一復 《大眾醫學》顧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及浙江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研究所所長,婦產科學教研室主任,中華婦產科學會常委,中華婦女保健學會常委,浙江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婦產科雜志》、《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等國內23家雜志名譽主編、副主編、常委編委、編委。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學者,先后獲省級及廳級科技成果獎50余項,2012年獲首屆“中國婦產科醫師獎”。擅長婦科腫瘤、婦科疑難雜癥、不孕不育等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一上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