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鯖伃
摘要:如何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是學校教育不可推卸的持久的研究課題。教育改革涉及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學習方式的變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就如何在政治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貫徹“授人以漁”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小議一二,期望謀得同行共鳴,并望不吝賜教。
關鍵詞:學習方式;政治學科;主體參與;學法轉變
21世紀是一個追求創新與超越的世紀。在新的時代精神的關照下,社會對人才的規格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相應的任務。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期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我國教育體制迫切需要改革。這種改革涉及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學習方式的變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我國古代很多寶貴的教育思想現在仍然應大力弘揚,如“授人以漁”,它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具有巨大的借鑒價值。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總結,找到學習的規律,從而產生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激情。轉變為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梢姡覀冃枰娜瞬挪粌H應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還應具有“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成長”的能力。
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確定的培養目標內容中,就有這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即使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都應結合學科特點,始終貫徹學習方式從單純接受式向主動探究式的轉變,承擔起教育改革、培養人才的歷史重任。
我們的政治課堂有死板枯燥的,有活躍熱鬧的,但即使是學生課堂上激情高漲,但應用效果總是不佳。對政治課堂的調查并進行信息統計后,我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目標模糊,急功近利,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引。我教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不論是高一的《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還是高二的《文化生活》與《生活與哲學》,我都用心在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法”,此“學法”非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的方法,而是促使學生翻轉角色、提升主體意識、培養主動性的“學法”——技巧和能力、思維和品質,現總結如下:
一、情感引導,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是容易被教師忽視的。我認為,要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進而達到“我會學”的效果,學習興趣是不可忽視的非智力因素。學習興趣的激發主要源于教師的巧妙引導。除了課堂上設置懸念、創設情景的方法之外,教師的情感投入亦是效果十分顯著的方法。通過老師關切的語言、溫和的態度和投入的忘我的工作態度,感化學生,讓其在感情上產生震動,能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感。歷屆的羅偉平、韋繁林、陳德勇、陸勇、朱德洪、石宏旺、王小青、梁莉、梁娟等同學,或者因為家庭條件艱苦,或者因為缺乏吃苦精神,或者是開始時不認同我的教學方法,學習興趣不濃,當我了解其個中原因后,沒有采取批評的做法,而是更多予以體諒和關心,并通過自己的敬業精神來啟示他們人生的責任,最后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同學的學習熱情迅速上升,并能持之以恒。
二、調動學生主體參與,使課堂變成學生組織、主演的舞臺。
傳統式的教學模式中,因為教師總害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是顧慮學生學不懂知識點,因此課堂上總是聲嘶力竭地拼命主講,一個勁兒灌輸。學生因此可能也理解了不少知識,腦袋裝得滿滿的,但,輪到學生自己奮戰時,往往就不知從何著手。原因就在于平時少有自主探索、主動思維和總結的空間和緊迫感,養成了被動、依賴的學習習慣,做題時一旦沒有了老師“幫忙”,許多學生就像了無頭蒼蠅。我在新學期伊始,就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是“導演”,精心策劃,進行“幕后”操作。學生是光芒四射的“主演”,由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言論,進行暢想,扮演不同角色(甚至是角色互換:擔任老師),讓學生感覺整個課堂完全操縱在他們手中,因而興奮,興趣盎然,同時也有了解決問題的壓力。不論在應對高考的題目演習中,還是在高一、二年級的新知傳授中,我均如此貫徹,于是在開始階段就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積極總結和反復應用的良好學習習慣,這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三、架起學校和社會的橋梁,使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取有效“學法”。
學習政治學科知識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實際不僅可以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還是政治學科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知識,更要在思想上進行各方面的國情教育,讓學生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升關注社會的熱情,關心祖國的發展,增強公民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我時刻銘記這個使命,為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操上都得到進步,我大力提倡社會調查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把他們分成小組,或布置以一個十分簡單的現象,或幾個比較困難的社會問題。我的學生走集市,進農行,采訪普通消費者,問訊縣長辦公室……碰到難題,求助于書本,或來找老師,而解決了問題時,臉上洋溢的成功的驕傲和喜悅,真像燦爛的花朵!
四、精講知識點,傳授答題技巧,不可忽視教師對知識、能力總結和拓展的啟示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認識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學生獲取新知或方法的目的在于應用。除了知識要精講、講透以增強學生理解效果外,我更注重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啟發他們恍然大捂,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能夠自己整理出知識的脈絡,構建知識體系網。我常常很“奢侈”地給學生整理所學內容的時間,倡導討論、合作、發現的學習方法。答題方法上,如老師能通過不斷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豁然開朗,“發現”答題的規律,則其把握的深刻程度,比老師條理清晰地“告訴”他們要好得多。endprint
如這樣一道歷年考題:從矛盾分析的角度說明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對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義。在教師多次啟發引導的基礎上,演練這樣的高考題,學生也不再畏懼。他們運用總結出來的方法很快搜索到了這些基本信息:①知識范圍——矛盾觀點(哲學常識);②主體——(政府)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③內容(對象)——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④問題方向——意義。因此,答案要求不僅要寫進相關哲學知識,并要針對對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耙饬x”的問題方向要求采用“有利于”的表述方式。故,答案應為:“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包含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包括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兩個方面。解決農民問題促進社會公平,可以使人民群眾在已有生產發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產力發展的成果,逐步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這些是基本的也是極其重要的信息,需要學生從一個簡單的問題中搜尋出來。如學生在教師指引下摸索出了答題的方法,總結出答題的規律,就可避免所寫內容走題或不全面的情況。2010屆學生陸成笑曾說:“聽陸老師解題,太過癮了!”我所帶的學生中,很多學生不畏懼選擇題,也不再害怕主觀題,甚至還認為最富挑戰性、最能帶來成功快感的就是主觀題。他們的優秀成績得益于解題技巧,陸啟慧,考取了武漢大學經濟系;賴瑋,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羅偉平,被四川大學錄??;韋繁林,就讀于重慶大學;陸成笑,考上了華東師大;楊宇、楊正瑛考上了中央民大,等等。
其實,學生就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他們豐富的生活信息、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好奇探索的欲望,是不容忽視的價值點。教學過程,是動態性的課程資源。教師如能精心設計、駕馭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吸收的不僅是扎實的知識,更是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習、會成長,如此,定會收效頗豐。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1
[2]陳旭遠《理解普通高中新課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