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張永敏
[提要] 在雄安新區的建設與發展中,如不能妥善處理雄安新區規劃范圍內農民,尤其是失地農民的職業轉換和培訓問題,將影響新區的發展進程,同時也使國家的發展受到阻礙。但是,從農民自身、產業結構調整、政府角度來看,當地農民的職業轉換與培訓存在諸多困境,亟待解決。
關鍵詞:雄安新區;農民;職業轉換與培訓;困境
基金項目:河北傳媒學院科研課題:“雄安新區農民的職業轉換與培訓問題研究”(LW201717)中期成果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3日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雄安新區位于中國河北省保定市境內,規劃范圍涵蓋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
一、雄安新區建設對當地農民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率會有明顯的提高,部分國家行政企事業單位搬遷至新區,這里原有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將得到提升與優化,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同時,該區域以前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區域,主要是農業和一般制造業,未來新區將重點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著力建設綠色智慧新區。在整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發展機遇。這有利于增加農民的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
(二)消極影響。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在給農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的挑戰,農民在談到新區時更多的是憂慮與不安。
1、就業壓力增大。雄安新區劃定區域內整體經濟較為落后,農業占當地的比重較大,當地居民從事行業多以體力勞動為主,新區建設會加速本地企業的升級轉型,將傳統產業進行整合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加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行業巨頭逐步遷入雄安新區,對知識與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當地農民謀求就業的壓力會大大增加。
2、生活成本提高。當地農民除了部分在外打工,大部分人靠土地維持生活。新區要建設,必然導致部分農民失去土地,而依據我國現有的法律,農民可獲得的補償款比較少。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04.71萬人,分布在1,577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圍內。按照雄安新區的建設規劃,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綜合考慮,雄安新區初始人口規模在100萬人左右,遠期控制在500萬人左右。未來雄安新區的人口相當于一個大城市的規模。
在新區的建設中,部分農民還面臨著現有住房拆遷、搬遷等問題。融入新型城鎮,成為新的城鎮居民之后,原有農民的各項生活成本開支就會明顯增加。
在此背景下,當地農民只有積極進行職業轉換才能更好地融入新區,才能享受到新區建設帶來的各項成果。
二、雄安新區農民職業轉換與培訓困境
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當促進當地農民職業轉化和培訓成為了新區建設中不能規避的內容時,就必須明確其中存在的困境,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農民失去這個特定的職業與身份,向其他行業邁進時,職業技能的培訓就十分必要。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雄安新區當地農民的職業轉換與培訓存在諸多困境。
(一)從農民自身的角度看
1、當地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通過對當地部分村鎮的走訪,發現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課題組走訪的347人中,只有約16%的村民接受過高中以上文化教育。未來新區的人口結構將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從目前看,當地的人口結構很難滿足未來雄安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高知識技能人才大量涌入新區后,當地農民的競爭壓力會大幅度提高。農民期望通過培訓來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以此更好地進行職業轉換,增加就業的機會,但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學習起來比較吃力。
2、喪失技能優勢。當失地農民從農村場域進入到城市場域,其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由于跨越了其適用范圍便不再能夠發揮作用,他們先前作為農業熟練勞動力的優勢不復存在。職業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農民的知識和技能轉換的過程。從有關資料可知我國失地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偏低,只有不足40%的失地農民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這制約了失地農民職業轉換的進程。
3、思想相對保守。失地農民的思想觀念保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就業創業觀念不強。大部分村民認為土地是被政府征走了,對政府便產生了依賴思想,認為就業等方面政府應該一并解決;其二,畏難情緒比較突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其三,農民之間相互效仿,制約了職業轉換的創新性。一個村莊如果有一家就業或創業獲得成功,那么往往會帶動其他村民從事同樣或類似的職業活動。
4、年齡偏大。在走訪中,接觸到的村民年齡在40歲以上的約占總人數的55%,村民的年齡老化將導致職業轉換的激情衰退、培訓效率降低,不能滿足部分用工部門對年齡上的要求,這就極大地限制了職業轉化的進程。
5、利益因素限制部分村民的熱情。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期望培訓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不是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和文化素質。不能在短期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培訓很多農民不愿參加。再有,幾乎所有接受走訪的村民都很關心培訓的費用,其中能夠接受500元以上培訓費用占到約38%,大部分村民認為培訓費用應在200~300元左右,也有不少人認為應是免費的。
(二)從產業結構調整來看。為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及錯位發展需求,新區建設中將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現有部分產業遷出,調節過剩產能。同時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行業巨頭逐步遷入雄安新區,帶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減少,第二產業結構優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及其吸納的就業人數將明顯減少,第三產業將會較快發展,這是很多國家發展的基本模式。在產業結構調整時,也要充分重視市場的作用。雖然我們認為競爭性、平等性、法制性、開放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但是也恰恰是市場經濟的特征限制了失地農民的職業轉換。一方面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特征允許失地農民進入市場,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進行自由地職業轉換;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性特征又會淘汰一部分能力較弱的農民。endprint
以容城縣為例,這里是中國北方服裝及輔料集散地,多個鄉鎮均遍布大大小小服裝加工企業和服裝加工戶。但其中有很多是規模小、技術落后的小加工廠、加工戶。近兩年,市場競爭愈加激烈,部分小加工廠已經被淘汰了。由此可以預見,在農民失去土地、第一產業規模縮小、第二產業進行結構優化的過程中,當地的失地農民可更多地向第三產業轉移。
(三)從政府層面來看
1、制度約束。有學者曾說:“中國城鎮化在傳統時期的大起大落和曲折發展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影響并受政治力量的支配。”可見,在有關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各項制度安排中,農民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者。在這種背景下,政府行為是影響和控制城鎮化進程最重要的變量。農民的職業轉換表面上看是個人行為,但實質上是政府決策的無耐選擇。
2、政府主導的職業技能培訓難以滿足農民需求
第一,培訓的范圍比較有限。受財力、精力等方面所限,培訓的規模沒有覆蓋到所有失地、少地農民,繼續擴大培訓面存在一定困難。從其他地區來看,不少政府只是將培訓作為對農民失地的一種補償手段來看待,對其所具有的戰略意義認識還不足。
第二,培訓內容比較單一。由于雄安在規劃之前,當地農民多從事養殖、果蔬種植,政府利用這種優勢,在進行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時,內容多側重于農業生產技術,其他培訓類型少、比重小。然而,在走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很多年輕人則更希望能得到其他類型的培訓。如電子商務、汽車修理、家政服務等,都與新區的未來發展有直接聯系。
第三,職業培訓缺少心理輔導。土地過去一直是農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它對農民來說既是當下的生計又是今后的保障,故而年紀較大的農民土地依賴情節都很濃厚,而年輕人則沒有明顯表現。失地、少地后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職業轉換、生活方式等使一部分失地農民無所適從,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在走訪中,有80%以上的農民擔心以后的生活沒有保障,害怕沒有一技之長即使拿到補償款也會坐吃山空。由此可見,失地農民只有緩解了心理壓力,克服了生活不適,才能采取積極的行動去主動適應現實,成功地進行職業轉換,開始新的生活。
雄安新區的發展與當地農民息息相關,但是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新區的建設步伐,解決不好也會降低農民對國家政策的支持度。所以,在發現問題之后,本課組會繼續研究走出困境的方法與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課題組.關于雄安新區人口與住房政策的報告[R].2017.
[2]葉繼紅.失地農民職業獲得過程中的認知及對職業轉換的影響[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5.
[3]孫山河.城市化的核心問題:農民職業轉換[J].經濟師,2006.11.
[4]趙艷霞.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