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王志剛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擅長胃癌、大腸癌等胃腸腫瘤的經典根治手術和腹腔鏡微創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主攻復雜腸癌多學科聯合診治,開設并領銜復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醫生手記
63歲的姜女士患大腸癌已經七年了。七年來,她一直與疾病頑強地斗爭著,甚至已經接受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與腫瘤“長期相處”。
剛退休就因大便帶血被查出患有“乙狀結腸癌”的姜女士,生活一度跌入低谷,情緒糟糕到了極點。幸運的是,醫生很快為她做了根治手術,并告訴她總體預期樂觀。接受規范化療后,她過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然而,三年后的一次復查發現,她的腫瘤復發了。經過醫生努力,她再次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切除。從那之后,她就開始了與這一疾病的“漫長斗爭”:陸續發生卵巢轉移、腹腔淋巴結種植和盆底腹膜復發,經歷了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病情終于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后來又接受了腹腔減瘤手術聯合溫熱灌注化療。
姜女士不僅沒有被疾病打垮,反而越來越堅強、淡定。這些年,她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身體狀態也調整得不錯,偶爾還與家人一起外出旅游。
像姜女士這樣的大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近年來,我國已進入大腸癌高發地區行列,并以年均4%的增幅攀升。近10年,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推動、診療規范的推廣、手術技術和器械的進步、化療和靶向藥物的發展、射頻等各類局部治療技術的普及,使我國大腸癌的治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盡管如此,我國大腸癌的治療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主要原因包括:多數首診病例病期較晚,局部晚期和四期大腸癌比例高;直腸癌發病比例高,中低位直腸癌比例高,對保肛和保留肛門功能的要求高;大腸癌遠處轉移比例高;衛生經濟發展水平、醫保政策地區差異大。以上挑戰主要集中在一些臨床治療比較困難的病例,基于此,筆者在國內率先提出復雜腸癌的概念,以及復雜腸癌治療中必須建立“慢病管理”的理念。
所謂復雜腸癌,主要是指以局部晚期、復發轉移為主,在臨床治療中存在一定困難的腸癌病例。復雜腸癌的診治,更依賴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無論醫者還是患者,都需要建立“慢病管理”的理念。
與腫瘤的斗爭,是一場持久戰
腫瘤是一種慢性病,任何所謂的“根治”,只是相對于影像檢查結果而言的,約60%大腸癌患者術后會出現復發和轉移,是因為癌細胞可以在早期就進入血液循環,或者脫落到腹腔,像種子一樣,在合適的時機生根發芽。從這個意義上講,腫瘤治療就是一場持久戰。
與晚期大腸癌斗爭的過程,常常是一場“多兵種、多武器”的持久戰。醫生和患者都應認識到,這個斗爭是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必須面對現實,制定階段性治療目標,攻克一個個“陣地”,或者“敵我”長期相持。從“慢病管理”的理念出發,有利于多學科團隊科學地制定臨床決策,有助于患者理性、客觀地面對疾病,配合治療,樹立信心。
不同階段,不同“武器”協同作戰
在與腫瘤斗爭的不同階段,需要運用不同的“武器”協同作戰。治療大腸癌的“武器”似乎很多,如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介入治療、射頻治療等。但實際上,在治療的某個階段,可選擇的“武器”并不多。對這些“武器”的選擇和應用,還要兼顧患者的年齡、體力、耐受性,考慮如何為下一步治療創造條件,而治療的結果又往往難以精準預期。因此,對腫瘤患者的長期治療和管理過程中,常常需要動態調整治療方案,正如戰役中的排兵布陣,不同兵種的單用、聯用、序貫,以及治療代價等,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綜合權衡取舍。而且在技術層面,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比如,化療加靶向治療,兩種方法如何序貫、如何把握時間間隔,才能最有利于協同作用的發揮?
近年來,規范化治療的推廣對我國結直腸外科醫師的臨床決策影響深遠,如直腸癌的新輔助放化療、肝轉移病灶切除、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的保護性造口等問題,在很多腸癌診治中心得到廣泛認可,但仍然存在頗多爭議。在規范化的同時怎樣兼顧個體化、如何選擇可能從這些治療中獲益的人群?這些都是關鍵問題。
復發、轉移,是持久戰中的一環
目前,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發現較晚,另一方面是復發、轉移較多。近年來,大腸癌術后肝轉移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改善,但像姜女士這種腹腔、盆腔的轉移,治療起來比肝轉移更加棘手,是目前治療的最難點。不少醫生和患者想當然地認為這是癌癥終末期的表現,于是對此進行姑息性治療。
而實際上,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治療復發和轉移也是持久戰中的一環,不應輕言放棄。經過積極治療和干預,很多患者能獲得非常好的療效。
對姜女士這種相對局限在腹腔某一區域的種植,我們團隊進行了更加積極的治療,即“腹膜腫瘤細胞減滅術”,然后再配合溫熱灌注化療。所謂細胞減滅術,就是把有腫瘤病灶的壁層腹膜和臟層腹膜整體切除,力爭切除腹腔所有的病灶。有時為了達到根治性切除,不惜聯合臟器切除。根據病灶部位、大小及其與血管、腸管的關系,對不同病灶采取不同的清除手段,我們稱之為“三光政策”: 切光、掀光、剝光。國際幾個著名腸癌治療中心的數據表明,若能達到根治性切除,治療效果非常好,患者五年生存率達40%。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晚期大腸癌的治療理念。溫熱灌注化療,是通過引流管將恒溫43℃、4000毫升含有化療藥物的液體在腹腔內持續循環一小時,過濾掉腹腔內的腫瘤組織。研究表明,溫熱灌注化療可以直接“清剿”種植在腹膜上的癌灶和腹腔中游離的癌細胞,比靜脈應用化療藥的效果要好得多。
平衡原則,貫穿全程
在大腸癌“慢病管理”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需要把握“平衡”原則,包括生存預期和生活質量的平衡、局部控制和全身治療的平衡、治療風險和效益的平衡、規范化和個體化的平衡、生理創傷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衡、衛生經濟學考量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的平衡等。在這一系列的權衡中,涉及倫理、患者意愿、家屬預期、風險承受能力、經濟承受能力等,單純從醫學角度考量顯然是不全面的,還需要諸多哲學思辨。
專家感言:
如何科學地統籌復雜腸癌治療中的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是永無止境的課題。提升對大腸癌這一疾病的全面認識和對病情的全程把控,才能實現腫瘤規范化、個體化、合理、適度的治療。復雜腸癌治療的理念充滿哲學與醫學思想的交融,既有方法論,也有辯證法;既有對生存的追求,也滲透著人文的關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