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建
摘 要:通過加大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可以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就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來看,其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直接阻礙著農業發展。鑒于此,有必要改革與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本文主要研究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變革,希望為推動我國農業朝著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方向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134
現階段,從我國的農業發展來看,其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生產與種植技術落后。近些年,在農業領域我國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關于農業技術方面研究受多種因素制約而停滯不前,許多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將其付諸于實踐,推廣范圍極為狹窄,使得我國偏遠地區農業生產并未得到有效的技術支持。
1 目前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顯露出許多的弊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性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而這1要求的實現需要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本文主要針對于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創新與變革力度,以達到構建高效化與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渠道的目標。
1.1 推廣程序復雜化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兼具復雜性與系統性的工作,其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包括水利修建、占地補償以及耕地性質轉變等。為此,農業技術推廣中將會涉及許多部分,要求各個部門相互配合以保障手續審批與會議探討工作落實。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自身具有十分復雜的推廣程序,具體而言,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技術研發;推廣討論;技術試驗;資金分配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1項復雜的工作,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在工作中將會涉及多個方面工作與利益關系,要求各個部門展開密切溝通與聯系。否則,將會阻礙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更會使其陷入至混亂的狀態。
1.2 政府居于推廣的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主要需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應采用由上至下的推廣模式。雖然采取這種模式開展工作具有減少農民生產成本的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農民缺乏對農業技術珍惜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在平時農業生產過程中忽視對各種農業技術的應用。
1.3 缺乏對技術推廣的管理
現階段,對于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方面的工作,我國對此未提高重視,而是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研究農業技術方面,就目前的農業推廣部門來看,其還未構建由上至下的推廣系統,依舊與眾多部門聯合一起,包括:農業氣象部門、農業生產部門、農業規劃部門、農業管理部門等,由此形成龐大的農業體系,這一問題在基層鄉鎮街道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許多的農業工作者目前隸屬于各自不同的機構編制,而這一問題極容易使得工作中出現各種紕漏,不能在各工作階段中融入管理工作,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
2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變革的措施
2.1 以農村合作組織為主導模式
構建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發揮出農業的帶頭作用,實現自主推廣與學習的結合。這樣一來,可有效加強技術推廣工作人員與農民的聯系。為此,技術推廣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農業實際需要,選用合適的農業技術,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推廣技術?;谠撃J较碌霓r業技術,其主要特點是不僅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更可以顯著減少農業技術的使用成本與推廣成本。對于這種推廣模式,農民也更加易于接受。其中,就資金來源方面來看,主要通過以下2種方式獲得:農業自主自集資;用勞動換取資源。
與傳統的技術推廣模式相比,其具有顯著的優勢,包括: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對于所推廣的農業技術可以做出適當的調整,降低資金風險與使用風險,從而讓農民達成共識,營造出互利共贏、風險共擔的良好氛圍,這樣不僅為農民帶來眾多的實惠,更可以減少農業所需的種植成本,使其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農業技術,實現對農業技術有效的推廣,簡化農業技術推廣以往復雜的程序。
2.2 以企業為主導的模式
企業與農民相互合作,并以簽訂合同的形式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其中,企業主要負責資金、人才與技術等方面內容,農民按照企業規定種植農作物,并根據雙方約定的價格向企業提供農作物。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基于企業與農民合作共贏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這一模式的優勢在于可有效地集聚各個散種的種植戶,并在農業種植中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農業種植的規?;a,更提高了農業種植的生產效率與質量,形成集農業種植、產品與加工三位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可以顯著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更可以為農民帶來豐厚的利潤。
2.3 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模式
基于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在政府的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措施開展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以上級部門所提出的路線指示為依據,從當地的農業技術實際情況出發,按照額定任務開展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這一模式具有較多的優點,包括:充足的資金供應;推廣范圍大;具有公平性,可為多個地區的農業技術工作提供重要支持。然而,這一模式的弊端是針對性不足,具體表現為這種模式適用于多個地區的推廣模式,而并未考慮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
3 結語
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社會各個領域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大。因此,為了保障農產品的供應,應加強對農業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將我國優質的農產品推向海外市場,從而為農民帶來豐厚的利潤。鑒于此,作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明確自身的職責,改革與創新傳統的技術推廣模式,從而推動我國的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凱江,楊啟智,李玫玫.“互聯網+”休閑農業運營模式演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5(11):28-34.
[2]何振.新疆番茄產業化背景下3種合作化模式的農業技術推廣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1(08):4892-4893,4896.
[3]韓榮榮.關于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 農民致富之友,2013(11):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