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健文
摘要:心理學家曾指出:小孩子的自卑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然而這種“事實”還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現在的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過度溺愛、嬌生慣養,遇事都由大人包攬,重視智育,忽視孩子意志、毅力的培養。有些老師也把孩子視為柔弱的個體,盡自己所能替學生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教育者包括家長們最關心的仍然是“知識的傳授”。這種過度的照顧、呵護,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而且一旦遭受挫折、失敗,就產生自卑,失去自信。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作些初步探索。
關鍵詞:自卑感;自信心
一、創設有利于發展自信的環境,提供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表現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還缺乏穩固性,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次成功的體驗會令他的信心倍增;一個小小的挫折也可能使他們沮喪不安。這種極易動蕩的心理年齡特征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提供給他們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孩子盡可能多地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蒙臺梭利曾說過:“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滲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比如將“小紅花”、“小紅旗”改為“好學生”欄是可取的。在一日活動中誰有了進步老師就及時表揚他,并在他的照片下印上一枚與他進步相應的印章。如愛勞動,值日生工作認真的,就印上一朵小紅花;團結友愛,幫助別人的,就印上一顆愛心;上課動腦筋,積極發言的,就印上一頂博士帽;講文明,有禮貌,愛護公共衛生的就印上一只紅五角星等等。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每到周末,他們會滿臉自豪地拉著家長來看自己的獎牌,從而堅信自己是個不斷進步的好學生。這對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是一大促進。
二、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培養堅強意志。
自信的心理成份既是認知的,又是情感的,同時也是意志的,有著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與自我行為的三位一體的完整結構。孩子們有調皮的一面,也有從眾心理,但有時面對困難更多的是恐懼、怯弱的表現。若為了安全或圖省事可以取消某些“危險”活動,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失去了鍛煉的機會,也失去了培養自信心、獨立性等良好品質的機會。這時如果老師對學生能力加以肯定,鼓勵他們不怕困難,激勵他們追求成功,在活動過程中及時表揚勇敢的孩子,對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學生適時地幫他一把,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可以使他們身體和心理得到鍛煉。他們會為達到目的不斷努力學習,逐漸養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的習慣,體會到自己本領的不斷增強,從而產生自信心。這樣他們會懷著更大的決心去嘗試下一步,長大后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難。能干、自立、自信的孩子,就是在不斷磨練中成長起來的。
情緒記憶是孩子自信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緒記憶所保持的是人們體驗過的感情,有時記憶的具體內容忘了,但它的情緒效果卻一直保留在記憶中。積極的情緒記憶會使人變得樂觀、豁達、性情開朗、勇敢自信。如低年級學生在課間或體育課間不小心摔倒,在不嚴重的情況下,老師可在表示關心的同時,說些幽默的話。又如孩子自己爬起來了,老師可號召“大家為他勇敢鼓鼓掌”、“請大家幫他把衣服的塵土拍一拍”。這種樂觀的態度會感染孩子,使他(她)很快輕松起來,忘記疼痛和恐懼。更為重要的是孩子由此開始學習樂觀地面對挫折。經歷一定的挫折,對形成孩子堅強的意志是極為有益的。摔倒后爬起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磨練過程,遭受一些失敗和挫折,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它,就會為今后克服更大的困難奠定基礎。孩子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辦成某些事情,積累經驗,可以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產生求勝的欲望和信心,使得孩子意志在磨練中更加堅強。
三、提高家長整體素質,培養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教育是孩子父母和家庭其它成員在特定的家庭環境中進行的。家庭中豐富的情感是學校所不及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特點。在這種感情豐富的環境中,孩子與父母及其他人員自由地、親密地交往,這對他們良好個性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有些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不切實際的厚望,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今天拖孩子上美術班,明天又逼孩子上舞蹈班,他們渴望孩子十全十美,盡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貶低自己的孩子,整天瞪著大眼動輒訓斥,給孩子心里造成巨大的壓力,使其畏畏縮縮,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教育科學知識送進千家萬戶,幫助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提高家長的整體素質。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對家長們說:“不要以為你們與兒童談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教育兒童。”弗洛伊德也指出:“人的性格在0—12歲就已經定型了。父母的行為導向尤其舉足輕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舉止行為情緒,對孩子無不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做家長們的工作時,應將孩子在學校的“小進步”和“閃光點”作為送給他們的見面禮,同時要指出他們對孩子的嬌寵袒護的做法將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不能重物質、輕精神,重肌體、輕心理,要掌握好愛的分寸,只有適度的挫折才會使孩子明白生活的真實與艱辛,方可學會珍惜,學會努力。對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兒童各年齡段發展的最佳時機,并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適當地參加一些訓練。一味地批評訓斥勢必抑制孩子天性,尤其是將與別人比是不可取的。當孩子感到事事不如人時,就埋下了自卑的種子。因此要教會家長學會贊揚,善于稱贊,使孩子得到意外的喜悅。這種贊揚會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情緒,增強孩子的自信,激勵孩子奮勇向前,走向成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信心的培養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貴在堅持不懈,其滲透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在老師和孩子的接觸中。在我們舉手投足之間稍加思忖,時刻留心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便可使孩子收益一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