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我國逐步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農民收入有所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城鄉生活差距。然而,這同時也導致了人口由鄉村到城市遷移的日益頻繁,與此相對應,由婦老幼病殘組成的農村力量顯得更薄弱,農村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生存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就此產生。因此,留守兒童應該成為倍受關注的課題。
為了有效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首先必須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了解。綜合各方面的材料,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性格缺陷。
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脫離父母生活,與此同時,臨時監護人管不了也不會管,只能給留守兒童局限于吃飽穿暖少生病之類的表層關懷,無法給他們全面的教育。在調查中發現,在留守兒童當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要高得多。這在無形中逐漸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霸道、蠻橫、叛逆、以自我為核心等極端性格。留守兒童幾乎生活在無人限制的狀態下,缺乏正常的積極的管教與引導,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由此,“特殊的家庭”使得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孤僻,悲觀。
二、親情的缺失。
親情關系,作為一種情感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孩子(學生)的認知結構本身去直接決定學習成績,但它對孩子的學習動機、態度、性格等產生重大的影響,成為間接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調查結果表明:68.5%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于中下水平,而且極為不穩定。由于與父母分離,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著焦慮和緊張等情緒,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此外,也有調查顯示:由于父母探親頻率低,聯系次數少,留守兒童在口語交際、人際交往、協作求助、提高成績等諸多方面存在障礙,并且此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有一堂兄妹,母親都是外省人入嫁,因家境不佳,承受不了家中的貧寒,兩位母親狠心離家各奔前程。他們各自的父親遭受打擊之后為改變家境而長期在外務工,數十年都不曾回家探親,只提供金錢,完全不顧孩子的教育。在農村,只顧個人前程不顧孩子教育,甚至任孩子自生自滅,這樣的現象也并不少見。少年兒童本應在父母的呵護與關愛下快樂成長,然而留守兒童卻失去了同齡孩子享有的嚴父慈母的愛。農村留守兒童體驗最多的是孤獨與寂寞,受了委屈無人安慰與開導,遇到困難無人指導與協助,讓他們認為自己在父母心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小的他們過早體驗了這種無助的感覺,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心理、人格與智力的發展。
三、價值扭曲。
外出務工的民工大都來自貧困的農村,外出的最終目的均是希望能盡快改變貧困的現狀,早日建起自己的安樂窩—“小洋樓”等。因此,急切致富心理膨脹,相互攀比之風盛行,極少關注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甚至不聞不問。與此同時,社會上“讀書無用論”,“拜金”思想抬頭,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別意識,開始把人生的發展目標定位在打工掙錢、蓋洋樓上,熱衷于吃喝玩樂游,認為金錢萬能,結果很多學生小學或初中畢業就立即外出打工賺錢,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
四、學習普遍差。
從家庭來看,父母是少年兒童的啟蒙老師,是塑造健康兒童心理的根本保證,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然而,外出務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望過低。在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把孩子學業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義務教育。但實際上,部分務工子女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完成,已完成的則在上高中或去打工這個叉路口徘徊,最終仍有不少人向“金錢”低頭,選擇了務工生涯。
另一方面,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來都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因此,由于家庭勞動力缺乏,留守兒童課余承擔的各種勞動數量不斷增加,無暇于做作業,學習成績顯然就差了。
此外,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教育意識淺薄,以及社會上存在著不良風氣,這些都對留守兒童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而一些祖輩級的監護人,過度的寵愛,對孩子百依百順,讓他們養成了驕橫,任性的性格。在學校表現為不守紀,散漫自由,早戀;在家當霸王,抽煙喝酒參賭;在社會上拉邦結派,組織看黃色錄像或是黃色書刊,沉迷網絡,甚至與一些不良青年廝混,參與尋釁滋事,搶劫盜竊,斗毆等違法行為。
從學校教育來看,現在的學校,尤其是邊遠山村的完小小學,師資配備不足,缺乏專業對口的老師,教學任務繁重。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也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無法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針對學生心理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這一群體,是我國貧困地區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品”,他們的教育問題成為當今教育面臨的新課題與難題,并且將是這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又無法回避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高度重視,將其上升為日常工作的重點之一去研究解決,才能全面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政府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解決辦法,本人提出一點建議:
一、政府牽頭。
首先,政府加大教育投資成本,在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農村興建寄宿制學校。寄宿制教育可以逐步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同時又可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免除不合理的收費,使打工族的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待遇,不再受到歧視。其次,加強統籌規劃,形成以政府為主的領導協調機制,發揮政府在制度創新和政府牽引方面的優勢。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面廣,需要構建職能部門保護機制,創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大環境,增強農民在地方就業機會的優越性。最后,城市有關部門應制定合理政策,為外來務工人員開通綠色通道,享受到市民的待遇。提高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把打工族的家庭教育納入當地市民教育之行列。改善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條件,逐步使農民子女能夠和父母共同生活,與城市兒童享受一片藍天。
二、社會要盡力。
首先,要積極發揮媒體作用,大力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充分意識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集齊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解決此問題,眾志成城。其次,建立或完善農村社區監督系統,得到全社會熱心的幫助,關愛。最后,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網吧,游戲廳,錄象廳等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并加以嚴格治理,加強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與監督,凈化社會環境。
三、親請溝通。
家長必須經常與代理監護人聯系和交流;有關部門要通過多種方式,構建父母子女溝通機制,筑起打工族子女與父母情感交流的橋梁。
四、學校盡責。
完善學校教書與育人的教育,發揮其教育主導作用;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及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給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愛以感化留守兒童的內心。
總之,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且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產生,這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客觀發展的產物。農民工子女是龐大的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教育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中的一個焦點和難點,但只要大家眾志成城,堅持城鄉統籌原則,建立城鄉統一和公平的義務教育體制,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法律,制定出優惠農民工的有關政策,消除對農民工子女的歧視,努力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一定能逐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中存在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