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摘 要: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較低,農民收入不高,國家仍需要重視三農問題的解決。本文將重點探討分析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與應對措施,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影響因素;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149
農村區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目標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其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關系著三農問題的解決。積極發展農村經濟,能從實質上解決農村經濟落后問題,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1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農民收入因素
我國農民整體收入較少、收入水平較低,因為農民經濟收入渠道還比較單一,常常利用農業活動獲得經濟收入,但是農業活動投入高、產出低,并不能給農民帶來高收入,農村經濟發展受限。而且農村傳統型經濟發展中,非農產業占比較小,多數農村勞動力從事簡單農、林、牧等生產,剩余閑置勞動力并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經濟收入總體水平較低,農村經濟發展由此更加慢,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1]。
1.2 農村人口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村人口綜合素質,經濟發達農村地區人口綜合素質較高,經濟落后農村地區人口綜合素質較低。綜合人口素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表現,也表現在積極革新農業生產發展新興農業及農副產品等。綜合素質高的農村人口可以借助現有資源,采取先進農業生產工具、方法等獲得更多利潤及經濟收入。
1.3 生產環境因素
農村經濟發展受農村生產環境影響非常大,這個環境主要是自然與社會環境,優越的自然環境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機遇與優勢,大量的社會需求則能為農村經濟產業提供廣闊市場,促使農產品順利銷售。因為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很復雜,區域間自然環境差異性較大,總體來說東部區域農業自然環境好于中西部地區,能較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自然環境較差,限制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農產品的需求量總體穩定,所處社會環境比較好,能較好地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2 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解決措施
2.1 吸引投資資金、發展縣域經濟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與縣域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重點突出縣域經濟,縣以上政府應制定相關幫扶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然后開展實地調研,制定農村區域經濟與發展計劃,利用更多項目吸納資金,吸引城市企業項目向農村投資,農村經濟生產投資應增加,利用城市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從而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收入提高后則能夠購買先進農業生產工具,進行機械化生產,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向著多樣化發展。
2.2 挖掘農村區位優勢,構造良好農業生產環境
農村地區應積極使用其地區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資源型區域經濟,對產業集群進行整合,對礦產、文化與自然風景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這方面可以借鑒我國江西省婺源縣區域經濟發展經驗,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與自然資源,構建中國美麗鄉村,吸引游客進行觀光游覽,有效促進了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區位優勢型經濟發展,當地應利用地區獨特的優勢資源發展經濟,并借助區域及資源優勢,營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還應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做好水力、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加強經濟落后偏遠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農村交通、水力及電力等,保證農村區域經濟具有更好的設施設備基礎。
2.3 結合區域特色進行規劃與調控
應縱觀全局,積極分析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政府部門應結合農村特色,合理規劃及調控,縮小城鄉間的差異與差距。構建公平有效的競爭機制,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政策消除掉,構建全國統一的農貿與市場體系,向中西部農村地區提供相同的經濟發展待遇。在規劃及調控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政府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采用行政調控手段,應用市場調控手段建立宏觀調控的統一市場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開展資源流通、轉換及交易等,對農村區域經濟進行統籌規劃,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合理規劃,確保農村的農民能充分有效的就業,構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和諧健康的環境。
3 結語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并逐步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邁進。但是在我國實際經濟發展中,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慢,表現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三農問題也比較突出,其中農村經濟處于重要地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表現出不平衡性與不協調性,需要積極分析并解決。要分析影響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然后結合農村經濟實際發展情況提出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李軼凡.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3):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