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于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而作為老師的我們就可以從孩子的畫中走進孩子的世界,讀懂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想法。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繪畫活動就是將眼睛所見,引起內心沖動而通過手的動作描繪出一個“無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動。美國專家認為,孩子們的涂涂畫畫實際上包含著積極的視覺形象思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關鍵是我們如何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生活,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從畫中了解孩子的生活:
畫畫是幼兒反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表達思想情感的一中方式。一位藝術大師說過: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的確,每一幅兒童畫都是幼兒對真實生活的具體體驗,如:大班的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借書》,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向別的小朋友借書的一瞬間;還有一位小朋友畫的《爸爸打我》,畫面上的爸爸雙手高舉、頭發直豎,小朋友在一旁嚇得裂嘴大哭,豐富地展現了自己在生活中做錯事被爸爸恫嚇的生動場面。有一幅獲全國兒童畫比賽金獎的作品《我的夢》,表達的是作者到星際間旅行的美好愿望,這與作者平時在電視上看過的宇宙飛船探索太空的情景是緊密聯系的。老師和家長要注重引導幼兒接觸社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提高幼兒的美術創作水平。
2、從畫中了解孩子的情感:
作品究竟是兒童畫的,兒童有具體的經歷和感受,才有可能避免閉門造車、憑空想象,再現濃郁的生活情趣。有一幅水墨畫叫做《它們多想媽媽呀!》,畫面很簡單:一片芭焦葉,一個盛著小蝌蚪的玻璃缸,旁邊放著一個小網兜。這幅畫看似簡單,但卻體現了小作者對小生命的不幸的同情和憐憫,是孩子對媽媽深深的愛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想象畫也離不開現實生活這個基礎。
3、從畫中了解孩子的觀察力:
西班牙偉大的畫家畢加索說過:“我15歲起就掌握了繪畫的全部技巧,而學習用兒童的眼睛畫世界卻花了一輩子。”幼兒能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花出自己所要表現的東西,而不是一味臨摹成人的作品。
幼兒的觀察有許多盲目性,我們就是要啟發孩子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如參觀公園回來后,請幼兒畫“美麗的公園”,一位幼兒就簡單畫了幾棵樹,一些草,幾間亭子。而另一位幼兒則畫的比較的豐富,畫了一個紅紅的長滿了白胡子的太陽公公,畫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樹,各種樹上長滿了不同形狀的樹葉,樹底下還有幾只小蟲子在爬,亭子邊有幾為小朋友在玩游戲,草地上還放著一寫簡單的休閑體育器具,有秋千、滑滑梯等。孩子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問題在于幼兒當時觀察的仔細程度不同。孩子的觀察是至關重要的,生活中,我們要善于抓住美的東西引導幼兒去觀察,培養幼兒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觀察時,我們要幫助孩子有目的地搜尋信息。如觀察花,花朵是什么形狀的,什么顏色的,葉片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通過這些方法,就幫助孩子提高對美術語言的敏感度。孩子們創造出作品的本身并非目的,他只是逐步吸收經驗的一個途徑。如果沒有觀察,沒有東西的結果是只能比著葫蘆畫個瓢。所以觀察力的培養對開發幼兒繪畫潛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4、從孩子的畫中了解孩子的想象力:
在幼兒期,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也是非常活躍的。但我們如果用簡單的范畫和教材,無疑是在筋骨、扼殺幼兒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情感表現。我們可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的想象力:(1)給孩子講故事,啟發幼兒進行想象,鍛煉幼兒將故事中的情節畫出來。(2)請幼兒編故事畫畫,啟發幼兒自己創編故事并能把自己編的故事畫出來。如:同一個《螞蟻搬家》的命題,不同的幼兒會便有各種不同的故事,畫出各種不同的內容。有的幼兒畫的是:螞蟻們有的背著糧食,有的抱著糧食,有的抬著糧食,有的抬這一只青蟲,并且還有一只螞蟻拿著喇叭指揮著搬家的隊伍。有的幼兒畫的是:許多螞蟻推著一輛車,車里裝滿了各種食物。螞蟻們有的招手,有的交談。有的螞蟻還打著雨傘為小螞蟻遮雨呢,這些內容情節足以說明幼兒思維是多么活躍。(3)聽音樂畫畫。培養幼兒通過欣賞音樂,用顏色、線條或物象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如:聽到輕松活潑的音樂,幼兒會想到小鳥和小白兔,聽到低沉的音樂又會聯想到狗熊和大象等等;有的幼兒聽了一段急促緊張的音樂后,所畫出的畫面是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大灰狼正在追小兔子,想象的恰到好處。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想象是將外界事物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操作是表現手段,也是再認過程。幼兒在繪畫時,要能靈活地運用三者。美術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從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兒大膽、主動、熱情而敏感,有的則呆板、懦弱、缺乏獨立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