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瑛
摘 要: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導致霧霾現象不斷出現,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本文筆者對1次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過程的氣象要素影響因子進行全面探討,希望對相關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霧霾;氣象要素;影響
中圖分類號:X51;X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213
2016年1月5—31日我國出現了一次持續性霧霾天氣,波及到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造成非常突出的空氣污染,能見度僅為1~20m,受此天氣的影響民航、高速公路全部封閉,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不便。
1 逆溫層的變化與霧霾的關系
根據區域氣象站探空數據,對1月份每日8:00與20:00的850hPa/925hPa以及地面溫度差曲線圖進行制作,逆溫層主要出現在1月5日8:00左右,時間跨度達到26d,在此期間,存在4d時間內逆溫層出現了很大破壞。逆溫層的出現,給低空位置造成一定影響,使暖區在此位置上形成,空氣中漂浮的顆粒物以及大氣中的水汽一同積聚在近地層的位置上,導致霧霾出現,而且保持一定的厚度。在逆溫層的影響下,漂浮于近地層的顆粒物與空中的水汽很難進行擴散,使霧霾很難消散。5到7日這段時間,逆溫層頂保持在925hPa,但是之間存在被破壞的現象,時間為8:00,20:00內,第2天8:00后,霧霾再次出現,此時沒有很強的度數,地面溫度和925hPa之間存在4℃的溫度差。在這個時間范圍內,霾非常嚴重,能見度為2~3km。在1月8日,處于空中的逆溫層不斷變厚,其頂部擴展至850hPa的位置,此時霾進一步發展,能見度也隨之降低,僅為1km。到10—16日這個時間范圍內,逆溫層發展至850hPa,并且一直保持這個狀態,8:00左右,此階段逆溫層保持在平均4.1℃的強度范圍,20:00與上述時間段相比,強度有所下降,沒有很高的強度,逆溫層保持在平均1℃的強度范圍。
隨著19日,出現的1次降水過程,對逆溫層形成很大破壞,最終霧霾消散,因為降水可以幫助空氣凈化,因此在此次降水的影響下,霧霾徹底被消散。到23日以后,逆溫層又一次發展起來,而且,逆溫層頂發展到850hPa,又一次出現了明顯的霧霾,從這個時間節點到31日,逆溫層一直都非常穩定,并且持續加重,逆溫層最強的時段發生在28日當天,地面與850hPa溫差維持在7℃,在27日20:00—29日14:00這段時間內,能見度始終為2km的范圍。
2 霧霾生消和維持的地面要素場特征
2.1 溫、壓、濕、風的差異
1月10日8:00左右霧逐漸出現,輕霧主要發生在12—13日,霧和霾都出現的時間為14—16日之間,有霾無霧的情況主要發生在17—19日。之后到23日,雖然有霾但是偏于霧,霧霾消散的時間發生在24日。準確預報霧霾的生成與消散是非常困難的。筆者對本次霧霾生消過程中有霾無霧的時間段以及以霧為主的霧霾天氣時間段進行分析,探討此次過程中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的變化特征。分析霧生成與消散過程中從出現20:00到消散20:00的地面要素變化,這些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共同點,也具有一定的差異。生成霧當日的前天20:00左右,氣壓場存在逐漸變弱的特征,通常為△P24<0hPa,這時濕度也出現了明顯變化,逐漸變大,而且溫度呈下降趨勢,提示這個時間節點存在冷平流侵入,<5℃的地面溫度露點差,溫度出現了一些改變,逐漸下降,風向也出現改變,<4m/s的風速。霧消散當日的前天20:00左右,氣壓方面存在增強特征,非常明顯△P24>5hPa,濕度變化為逐漸減小的趨勢,>10℃地面溫度露點差,風力改變為逐漸增大趨勢,>4m/s的地面風速。霧的生成與空氣濕度大,并且遇到減弱的氣壓場,沒有太大風力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霧。與之相反大霧就會逐漸消散。
2.2 云、降水與能見度關系
通常情況下,發生于冬天的霧,一般都始于凌晨時間約為5:00左右,最濃的時間段發生在7:00—8:00,此時能見度會非常小,而且在霧發生的前日夜間,通常是晴天,空中云量都<30%,沒有低云量或者也不超過3%;有降水出現,天氣逐漸變為晴天以及有超過90%的云量,一般在第2日會發生大霧。霾的發生多在每日11:00左右,最為嚴重的時間段主要分布在14:00—20:00。其發生前日一般不伴有降水,并且空中覆蓋大量>50%的中高云,沒有大的風力影響,如果前日出現降水,第2日的霾將出現消散或減弱變化。
3 結語
逆溫層的形成和持續存在給霧和霾提供了很好的形成基礎,如果為925hPa厚度的逆溫層時,沒有太大強度,此時能夠導致霾的持續發生,此時不會形成<1km的霧,若果為850hPa厚度的逆溫層時,第2日凌晨會導致<1km的霧出現。地面氣象要素主要包括降水、溫度、云量、氣壓等多個方,這些因素會對霧和霾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霧多發于凌晨時分,最為突出的階段集中在7:00—8:00,而且在其出現的前天夜里都是晴好天氣,有<3成的云量或低云量。霾與霧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其發生前日多伴有降水,并且覆蓋大量的中高云,有>5成的云量。隨著降水的出現,霾可以進一步降低或消散,但卻會促進霧的形成。受環流條件影響,2者伴生出現,并且相互影響,為支持非常低的能見度。
參考文獻
[1]陸靜.中學地理教師的環境教育素養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