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部門加強了對英語教學的關注,英語課程在小學課程教學中也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小學英語學習中,語音、語調的學習尤為重要,但是受英語教師個人口音、專業水平的影響,小學生語音、語調學習效果不理想。就此,文章以蘇教版小學英語教學為例,具體分析怎樣優化小學生語音和語調教學。
【關鍵詞】小學生 語音 語調 教學研究
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下,英語成為小學生學習的重點課程。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中雖然沒有單獨設立專門的語音課,但是從學習成效上看,語音語調學習效果關乎學生英語學習情況以及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梢?,語音、語調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文章針對現階段小學英語語音、語調教學特點,為如何優化英語語音、語調教學進行策略分析。
一、小學英語語音語調教學特點
第一,基礎性。語音是語言的外在形式,語言的表達要以聲音為基礎,可見,語音和單詞、語法等存在密切的關聯,語音是英語聽力的基礎,是英語未來學習的基礎。第二,全面性。小學英語語音知識包括字母、因素、單詞、節奏和語調等。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沒有重視字母讀音教學,反而會影響單詞的拼寫。第三,長期性。語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性的學習任務。第四,分散性。小學英語語言的可塑性很強,一旦養成了不良的語音習慣就會對之后的英語學習帶來負面的影響。第五,集中性。英語語音教學需要教師集中講解語音知識,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各個語音器官、語音發音原理。
二、小學生語音和語調教學策略
1.教學設計。小學英語語音語調教學選擇是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英語,四年級學生經過近兩年的英語學習,有了簡單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較濃厚的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學習觀點。英語語音教學的知識目標是:第一,要求學生能夠聽懂,會說,會讀音標 [ei] [?] [i:] [e]和例詞cake、snake、grapes、face、apple 等單詞。第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小組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第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發音。第四,明確課程重點,啟發學生通過仔細讀單詞,自己總結出元音字母Aa和Ee的發音規律,會讀課本中的16個例詞和四個音標[ei],[?],[i:]和 [e]
2.教學內容。第一,師生互相問候,共同唱英文歌曲“ABC”,之后教師詢問在ABC歌曲里有多少個字母?多少個元音字母?從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元音字母Aa和Ee的發音。通過歌曲教學法的應用來為學生的英語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接下來的英語教學做好鋪墊。其次,教師出示課件,播放課件,在學生聽后提問:“上面單詞中a的發音相同嗎?”采取這種直觀教學法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感知、體驗和總結出元音字母Aa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律。學生跟著教師播放的課件進行學習。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TPR和編唱歌謠教學法進行音標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好的幫助學生記憶。再次,教師引導學生看動作猜音標、看口型猜音標、聽音標舉卡片。教師準備好各種音標卡片之后,說:Show me your[ei], Show me your[?], Show me your [i:], Show me your [e], 學生進行聽單詞舉音標卡片的舉動。最后,開展“找家人”游戲,鞏固和升華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準備好多張卡片和畫有房子的紙,在紙上寫好各個音標,要求學生根據音標找到他們的家人,對應的貼在畫有房間的紙上。將最先毫無錯誤完成的小組確定為優勝組,為優勝組的學生每人獎勵一個小貼片。通過這種游戲形式鞏固了學生的音標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在進一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來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分析和記憶能力。
3.教學反思?;A教育階段小學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技能。而語音又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關鍵。有效的英語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者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習者的聽力水平。在英語語音、語調學習中,如果學習者的發音不準確,在聽到英語單詞之后,學習者也很難進行有效的英語交流。英語單詞的拼寫和發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發音直接影響詞匯的記憶和積累。因此,需要教育人員加強對語音教學的關注。同時,有效的英語語音教學活動需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英語知識經驗基礎上,要結合學生的語音學習情況來開展教學,不能盲目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英語備課的時候要先備好學生,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情況下開展有效的教學。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語音教學改善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教師需要通過學習和經驗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教學水平。學生同樣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來提高自己吸收、理解英語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墁.簡析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亞太教育,2016,(04):37.
[2]岳凌云.小學英語口語有效教學的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 2016,(0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