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設是對法治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努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實現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必然措施。要想建設好高校法治文化,除了深入學習法治文化的內涵等相關內容,同時,研讀與當代的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學內涵、發展現狀等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并用自己的研究思路對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歸類和總結,用新的研究視角來解決新的問題。主要著眼于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明確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學含義;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高校法治文化建沒存在的問題;解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新路徑。所以,試圖以全球化和法治中國建設為背景,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文化的透視和解析。
【關鍵詞】高校;依法治國;法治文化建設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學含義
(一)法治文化
近幾年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政策提出的影響下法治文化成為學者們積極探討和研究的詞匯。法治文化區別于法律文化。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區別主要是:法治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正面的法律文化。[1]法治文化歸屬于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發展的一種狀態、一個階段,是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正面法律文化。目前高校法治文化作為一個新研究課題在科學內涵方面還缺乏明確的定義。
(二)高校法治文化
通過學習和總結相關文獻,我認為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學內涵主要是:從廣義上講,高校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之相應的制度模式下并根據自身的恃點,確立的保障高校師生和職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權利等目標,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態和培育模式。[2]從狹義上講,高校法治文化是在建設法治高校的過程中揭示高校法治文化內涵的外化活動。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物質文化建設
高校要迎來高校法治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需要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物質基礎。高校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物質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高校要最大程度的發揮法律相關人才的作用。第二是實際上的物質資源方面的建設。每個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恃質并把法治的因素融入到文化特質中去,需要我們從實際的事物入手。通過具有法治文化內涵的建筑,讓高校師生的法治素養在無形之中得到提高。[3]最后是高校在經濟上的支持。高校對于法治文化建設經濟上的支持主要可以體現為:一方面是投入充足的資金加強法治人才隊伍建設。另一方面是加大對法治相關主題活動的經費投入。最后是投入相當的資金加大法治文化的宣傳,成功的宣傳才能保證活動的參與主體面的最大化,進而保證活動取得最大實效。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組織制度文化建設
高校法治文化的組織制度是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制定的規章制度以及在這些規章制度運行過程中包含的法治精神和文化內涵。堅持并完善校內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制度有利于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高校教職工使用自己的權利、履行自身義務的基本制度。來自高校各部口的各個層面的代表組成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民主性。高校學生代表大會是民主選舉產生的高校學生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實行高校學生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全校學生民主氛圍的形成,幫助學生們解決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從而推動高校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高校法治文化的理念文化建設
人們的內也對法治所抱有的情感、態度、意識以及信念是本文所涉及的法治理念文化,也是高校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高校中法治理念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教師方面,法律相關專業的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法律知識,不斷増強自身的法治素養;其次是非法律專業的教師,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更新自己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保證教職工的法治素養高于其他領域職工;最后學生法治理念的樹立,通過相關的法律基礎課程學習、法律主題活動的參與,使高校法治文化深入學生心中,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法治理念。
(四)高校法治文化的行為文化建設
法治文化是包含有一定法律目的的行為以及在其他行為中所呈現出來的法治文化特征和法治價值。法治行為文化如同高校法治理念的培育一樣也包含這三個方面展開:高校應該首先加強教師隊伍的法治行為文化建設;其次,非法學專業教師法治理念和法治行為素養不高是高校法治行為文化建設的“短板”。對非法學相關的教師開展必要的普法宣傳、法律知識培訓、法治論壇等活動,使教師更加了解法治文化;最后是從學生的層面來說,提高學生的整體法治文化素養需要發揮老師們的帶頭作用;學生自身也要組織多樣的活動形式進行自我反思,倡積極提倡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營造法治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和寢室文化。
三、高校法治文化建沒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設定不科學
目前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設上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過于重視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和考核,忽略對學生加強法律意識和信仰的培育。培育大學生的法治文化,法律基礎知識應該更著重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培養,正確的法治信仰的樹立。我國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教育著重于學生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學習顯而易見的條文沒有達到對法治的真正了解和信仰。[4]我們更需要的是用法治理念來評判所學習的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民主政治的法權要求,是否符合現代正義觀的要求。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體制不健全
我國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尚處于初始階段,形成的法治的體制存在一些問題與缺陷。由于國家在立法上的“空白性授權”造成高校的決斷很大部分上由個人的主觀意志支配,從而導致高校的自主權相對過大。這種不健全還體現在,高校在享有治校的高度自治權的情況下,高校的校規校紀具有比較濃厚的管理色彩,很容易把焦點放在管住學生和教師上,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忽視了師生的感受,容易引起師生的反感,導致高校管理工作的波折和權威性受到質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