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效應分析
陳月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本文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利用全球10個自貿區相關數據,對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影響產業升級的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貿易自由化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明顯,其中,貿易便利化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最大,降低關稅率和發展貨物貿易也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但是發展服物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尚不確定。
自貿區;貿易自由化;產業升級;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隨著我國自貿區的不斷發展,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貿易創新方面,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貿易便利化措施,通關效率平均提高了40%。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受到境外投資者的普遍歡迎。但是如何加快我國自貿區建設、促進貿易自由化、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仍然是一個有待探索的領域。因此,本文對中國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效應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國自貿區成立貿易自由化政策以來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及效應分析,由于我國自貿區成立時間較短,數據可能不足以支撐結論,為此,我們選取了10個擁有自貿區的國家從2001年到2015年的經濟數值。從宏觀經濟方面來看,產業升級主要是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逐漸升級過程都會分析到服務業比重大小,因此,本文考慮將服務業增加值占三大產業增加值比重(SP)作為被解釋變量。
針對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對產業升級的研究,我們選取以下4個自變量。①貨物貿易額占GDP比重(GT);②服務貿易額占GDP比重(ST);③所有產品的加權平均適用稅率(ATR)④貿易便利化,用一般商品出口和進口通關的平均天數(TF)。
本文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世界銀行,EPS數據庫,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貨物貿易額占GDP比重(GT);采用來2001年至2015年各自貿區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貨物貿易除各自貿區國家或地區的GDP來衡量,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由EPS世界經濟發展數據庫整理。
(一) 服務貿易額占GDP的比重(ST);采用來2001年至2015年各自貿區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服務貿易除各自貿區國家或地區的GDP來衡量,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
(二) 所有產品的加權平均適用稅率(ATR);采用是指每種商品的關稅稅率都以該商品在總進口額中所占比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衡量,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由EPS世界經濟發展數據庫整理。

本文關于中國自貿區投資開放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及效應分析,采用了2001-2015年的數據,形成面板數據模型。
首先,確定模型效應,建立隨機效應回歸模型為:
Yit=β0+βXit+uit
i=1,2……m;t=1,2……n
Y表示被解釋變量,i表示截面單元,t表示時間序列,β0為常數項,X為解釋變量,β為參數,u為隨機誤差項,且與X不相關。
模型效應,分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兩種。為了確定采用何種模型,需對數據進行豪斯曼檢驗,其結果如下:

表1 豪斯曼檢驗結果
由表3.2豪斯曼檢驗結果來看,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三大產業增加值的比重(SP)的P值小于0.05,所以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其次,確定模型形式。通過 Eviews6.0 可以估計出SP模型的殘差平方和。根據統計方法,計算出是S1=0.007506,S2=0.020138,S3=0.280194,N=10,T=15,K=4,從而得出F1=4.67~F(36,100),F2=80.73~(45,100),在給定5%的顯著性水平下,查表可知F1臨界值≈1.69,F2臨界值≈1.57。由于 F1>1.69,拒絕H1,F2>1.57,故拒絕原假設H2,故接受變系數模型。綜合考慮選擇變系數固定效應模型。
根據上文分析和綜合擬合模型的篩選,現本文設立如下面板數據模型來實證檢驗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關稅率、貿易便利化等因素對中國自貿區貿易自由化下產業升級影響效應,具體模型如下:
lgSPit=β0+β1lgGTit+β2lgSTit+β3lgTRit+β4lgTFit+uit
(i=1,2……10;t=1,2……15)
其中,lgSP表示對被解釋變量取以10為底的對數,下標i表示國家或地區,t表示時間,β0為常數項,β1-β4為參數,lgGT、lgST、lgTR、lgTF分別表示對各自貿區國家貨物貿易占GDP比重、服務貿易額占GDP比重、所有產品的加權平均適用稅率(ATR)、貿易便利化(TF)取以10為底的對數,u為隨機誤差項,滿足零均值和同方差等經典假設。
通過Eviews6.0進行擬合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表2 變系數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R-squared值表明模型擬合優度較好,P值為0,表明解釋變量對自貿區產業升級的影響在1%水平下顯著。在SP模型中,D-W值為2.301274,說明模型中的各解釋變量間不存在自相關性。
為了揭示各因素的影響方向與影響強度,需進行不變系數固定效應模型檢驗,其結果如下:

表3 各參數估計結果
由表3可知,各解釋變量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參數估計值分別為0.043522、-0.021893、-0.106796、0.220479。這說明貨物貿易額占GDP比重(GT)和貿易便利化(TF)與被解釋變量成正相關關系,而所有產品的加權平均適用稅率(ATR)和服務貿易額占GDP比重(ST)與被解釋變量成負相關關系。其中,貿易便利化對產業升級促進作用最大,然后是所有產品的加權平均適用稅率。在SP模型中,貿易便利化(TF)對被解釋變量SP具有積極影響,TF每增加一單位能引起被解釋變量SP增加0.220479;所有產品平均加權稅率(ATR)每減少1個單位會引起被解釋變量SP增加0.106796;貨物貿易占GDP的比重(GT)則對被解釋變量SP具有積極作用,每增加一單位GT,被解釋變量SP增加0.043522;服務貿易額占GDP比重(ST)對被解釋變量SP具有負面作用,ST每增加一單位能引起被解釋變量SP減少0.021893;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理論假設相反,其原因可能是第二產業的產品服務附加值不高。
(一)提高貿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貿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貿易便利化程度的高低取決于一國貿易制度的創新及其質量。貿易制度的質量越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及貿易自由度越高,通關費用越少,交易成本越低[1]。海關要貫徹實行貨物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普及貿易便利化的措施,縮短商品進口和出口的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促進貿易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二)減少關稅壁壘,提高關稅減讓度
我國要更加提高貿易開放度,降低一般商品的關稅。向香港和新加坡和美國等歐美國家的關稅率看齊,減少高新技術產品和高檔耐用品的關稅率,降低貿易壁壘。支持環保產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自由貿易[2],促進我國產業優化升級。
(三)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提高出口效益,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業升級
以技術、質量、品牌和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越強,出口效益越高[3-4],就越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在自貿區貿易自由化擴大的同時,要加大力度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提高出口效益,促進產業升級[3-4]。
[1] 王濤生.制度創新影響國際貿易成本競爭力的內在機理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0 (2):42-45.
[2] 余淼杰.中國的貿易自由化與制造業企業生產率[J].經濟研究 2010(12).
[3] 王濤生.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對出口競爭新優勢的影響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3(1):80-87.
[4] 王濤生.中國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13(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