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創星,陜西 西安 710000)
基于VAR模型的陜西經濟增長與投資消費關系分析
張曉
(中科創星,陜西 西安 710000)
陜西作為西部的重要經濟大省,其經濟增長對整個西部的經濟發展與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投資、消費與進出口這三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當中,消費和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為巨大。本文運用了1996-2012年的陜西省的GDP、固定投資與居民消費這幾個變量,通過建立VAR模型對相關變量進行分析,對經濟增長與投資和消費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經濟增長;VAR模型;脈沖響應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的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并且我國從2000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我國西部地區乃至全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進一步加強了對于西部的投資與建設,2000年至2012年,陜西省人均生產總值由4968元增長至38564元。消費支出由2009年10705.67元增長至15332.84元。外貿進出口總值由2007年的68.88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47.99億美元。然而,陜西地處我國西北地區,外商直接投資比例較小,對外貿易對于陜西省的經濟影響程度也十分有限。在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之下,陜西的消費動力不足,結構還有待優化。這也是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突出特征“投資長期保持強勁增長,而消費卻相對不足”的一個重要縮影。因此,分析陜西投資與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陜西省投資、消費及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究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否顯著,在此基礎上,為陜西省的發展提出政策建議,如何使他們更好地發揮出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
對于投資作用的分析可以追溯到乘數理論,乘數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提出,凱恩斯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詮釋,提出了投資乘數理論: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資經過一定時間后,可導致收入與就業量數倍的增加,或導致數倍于投資量的GDP。德國經濟學家赫爾希曼認為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動關系將會導致投資對于一個部門的作用擴散到另一個部門。Jakob B.Madsen(2002)釆用因果關系檢驗法,對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了因果檢驗,結果表明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是互為因果關系。約翰森研究表明,國內的需求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為正,并且是十分必要的。關于進出口的理論,要素稟賦理論提出了,各國生產自己本國要素充裕的產品,并且進口自己要素稟賦有限的產品,可以使兩個國家額福利均得到改善。克魯格曼提出的新經濟地理理論也揭示了產業的膨脹使得貿易由中心國波及至外圍國,福利得到了改善。
國內的學者也進行了很多研究,經濟增長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顯著而對出口的影響不顯著,劉慶寶(2007)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投資、出口——即“三駕馬車”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消費、投資、出口是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持續高速增長的源動力。瞿華(2013)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急需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刺激消費、增加投資和改善出口,以更好地發揮它們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本文主要運用1996-2012的數據,考察陜西省經濟增長與投資于消費之間的關系。
1.變量的選取與數據說明
對本文的3個變量作如下定義:
(1) 經濟增長(GDP),采用陜西省GDP總量增長率作為經濟增長指標。
(2) 固定投資(FI),采用陜西省固定投資增長率作為投資指標。
(3) 消費支出(C),采用陜西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率作為消費指標。
2.模型的設定及單位根檢驗
本文的模型采取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來分析三個變量之間的揮動關系,即經濟增長與投資的關系,經濟增長與消費的關系。模型的設定如下所示:
GDPt=c1+a11GDPt-1+a12FIt-1+a13It-1+ε1t
FIt=c2+a21FIt-1+a22GDPt-1+a23It-1+ε2t
It=c3+a31It-1+a32GDPt-1+a33FIt-1+ε3t
設定好模型之后,對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看序列是否是平穩序列。檢驗之后,序列消費支出(C)、固定投資(FI)與經濟增長(GDP)不存在單位根,序列為平穩序列。可以使用VAR模型。
3.格蘭杰因果檢驗
對C、FI與GDP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根據AIC與SC信息準則,選擇滯后階數為1階時,AIC與SC的數值最小。如表1可知,GDP不是FI的格蘭杰原因,FI是GDP的格蘭杰原因。I是FI的格蘭杰原因,FI是I的格蘭杰原因。I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I的格蘭杰原因。
由格蘭杰因果檢驗,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固定投資對于陜西地區經濟的增長有巨大影響,而經濟的增長對于固定投資的刺激不是很大,同時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對于陜西經濟水平的增加效果不顯著,但是要強調的是,在1996到2012年期間,陜西居民消費性支出與固定投資之間有相互作用。

表1
4.VAR模型參數估計
運用EVIEWS模型得到VAR模型:
FI=0.224643FI(-1)-0.272526FI(-2)-0.028587GDP(-1)-0.754496GDP(-2)+1.129964I(-1)-0.350584I(-2)+0.056783
R2=0.749587F=3.991214 AIC=-2.646636 SC=-2.316213
I=0.533315FI(-1)-0.017933FI(-2)+0.154420GDP(-1)+0.066777GDP(-2)+0.180254I(-1)-0.507239I(-2)+0.044475
R2=0.522069F=0.058317 AIC=-2.541105 SC=-2.210682
GDP=0.306866FI(-1)+0.055059FI(-2)+0.232158GDP(-1)+0.111191GDP(-2)-0.125825I(-1)-0.424322I(-2)+0.036786
R2=0.542896F=1.583580 AIC=-3.217602 SC=-2.887179
5.脈沖響應函數

圖1
脈沖響應的含義是,一個內生變量對由誤差項所帶來的沖擊的反應,也就是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者沖擊對它自己以及所有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作用。圖1表示為脈沖響應結果,橫軸表示為影響期,縱軸表示為影響的大小,實現為實際影響的大小,虛線為影響函數值兩倍的置信區間,由圖我們可以看出,固定投資FI對于GDP的影響巨大,從第一期到第二期,有一個猛烈的上升過程,說明投資對于經濟的增長有一個直接的拉動,從第三期開始增速減緩,第五期有一個小幅上升,但是整體仍然為正,到第九期左右沖擊帶來的影響才基本消失。再來看消費對于GDP影響,從第一期到第三期,消費對于經濟的增長有正的刺激作用,下降后,繼續上升,但是刺激作用越來越小,到第九期刺激作用基本消失,但是可以發現的是,就陜西的經濟而言,消費所帶來的效應遠遠沒有投資所帶來的效應大。
1.陜西省消費現狀以及特征
選取1997至2009年的數據,作如下處理: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鎮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從1997年到2009年十二年間,居民的消費對于整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8.81%(平均值) 其中,消費屬于居住在城鎮居民對于整個GDP增長的貢獻率24.19%,在消費總的GDP貢獻率占比83.96%;消費屬于居住在農村地區居民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2%(平均值),在消費總的GDP貢獻率占比16.04%,綜合來看,這段時間城鎮居民消費貢獻率基本上都是都高于農村居民消費貢獻率;而轉變來自08年與09年,在這兩年間農村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卻高于城鎮居民,這表明了一個現象就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改變了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消費的增長速率。
從數據來看居住在農村的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占比一直比較低,最高的一年也僅僅為16.08%。因此,可以看出,在這13年間農村居民消費沒有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2.陜西省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水平貢獻有限的原因
首先,農民增收困難,加之土地征收導致農民擁有十分有限的土地,難以實現產業化的大市場,消費的預期也就相應低下了。其次,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主要對西部的投資集中于固定投資的增加,以及相應的產業轉移或者引進設備,但是特色的產業以及市場的凝聚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居民收入,收入增加緩慢也就導致了居民的消費水平難以有較大的提升。最后一點,傳統的消費觀念影響下,消費方式,消費領域都比較狹窄,商品的流通,以及消費環境的制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消費水平。
1.擴大居民的消費面,發展特色產業
居民消費有待于釋放的潛力也很大,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偏低,沒有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
2.控制固定投資的規模,保證投資的質量
投資越多,固然經濟增長的水平也會提高的越快,但是投資的規模應當是受到限制的,畢竟固定投資不僅僅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唯一變量,還要兼顧進出口等其他各個變量來保證經濟增長的健康穩定。
3.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強化社會公共服務
建立和完善公共產品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教育社保醫療和就業等的民生支出增長高于政府的三公支出增長,提高公共產品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力度;二要盡快健全教育保障機制,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和城鎮農村區域內部的教育資源均等化,著力解決中小學教育的 擇校問題;三要加快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全覆蓋,并伴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醫療衛生投入機制,不斷健全農業生產保險體系和加大農民工權益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
[1] 彭忠亞.基于VAR模型的經濟增長與投資消費關系實證分析[J].經濟論壇2014(4).
[2] 劉慶寶.未良莉.我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三駕馬車”對我國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07(12).
[3] 馬紅光.李銀秀.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1997-2009[J].理論導刊2011(10).
[4] 瞿華.夏杰長.馬鵬.我國消費、投資、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檢驗——基于1978-2010年數據[J].經濟問題探索.2013(3).
[5] 耀斌.擴大投資拉動經濟:理論與實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0).
[6] 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西部大開發成效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9(09).
[7] 黃燕萍.開放經濟下的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研究[D].福建.廈門大學.
[8] 朱中國.四川省投資與消費的不平衡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
[9] 李旭鵬.崔瑩.外商直接投資(FDI)與中國東西部經濟增長的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5(3)
[10] 高偉剛.徐永輝.投資消費和出口對山東省GDP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