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嫻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省要素供給扭曲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
王靜嫻 沙洲職業工學院
本文從要素扭曲的理性分析出發,提出要素供給扭曲的概念,并借助江蘇省的相關數據,對江蘇省要素供給扭曲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要素供給扭曲是江蘇省外貿轉型升級滯緩的內在原因。
要素供給扭曲 外貿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素扭曲現象一直存在于現實經濟社會中,但是學者們對于要素價格扭曲的研究開始于二戰后。Johnson(1966) 認為完全競爭市場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中市場勢力以及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要素價格扭曲成為常態。隨后國外學者從要素市場扭曲和要素價格扭曲角度出發,開始研究到底什么是要素扭曲以及要素市場扭曲會對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巴格瓦蒂(1971)在其論文“扭曲與福利的一般理論”中給出了扭曲的涵義和類型,提出當兩國國內生產邊際轉換率不等,要素市場發生扭曲。Chacholiades(1978) 在其基礎上,將要素扭曲定義為:要素在國民經濟中的非最優配置,其表現就是要素價格與要素機會成本的背離。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學者們圍繞要素市場扭曲對經濟變量的影響展開了頗有建樹的研究。
從要素供給的角度看,經濟系統外要素天然的稟賦扭曲狀態,是一國天然的要素稟賦劣根性。這種天然扭曲與一國長期以來的要素存量和增量相關,表現出來的就是要素的多寡,要素的空間集聚結構,要素本身的價值蘊含量。以中國為例,長期以來,中國的勞動力要素相對豐富,資金要素的積累率也越來越高,但這并不是要素供給結構良好的全部表現。在勞動力方面,我們出現了全國范圍的勞動大軍遷徙,資金方面我們存在投機市場龐大,產業資金短缺等特點,這些特點是中國國情決定的,但卻是企業要素配置不可忽略因素。這種因歷史條件、政府管制等非經濟因素所造成的要素流動性障礙和市場分割,使得使用要素成本與要素真實產出價值不匹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要素供給扭曲。
要素供給扭曲可以理解為要素供給與要素需求的不匹配。要素流動性障礙和市場分割是其主要特點。因此,要素供給扭曲可以表述要素市場供求對價格機制的背離。按照新古典要素配置理論,要素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要素供給的增加。就宏觀經濟而言,要素的投入使用必然符合這一規律。但在這一規律之下,由于要素供給的外部因素的制約,要素供給的現實與要素價格調控機制結構性的背離卻經常發生。
《要素市場扭曲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研究》中關于勞動力供給扭曲度的計算涉及兩個變量,即勞動力供給數量和勞動力價格。考慮到大規模的勞動力遷徙,在計算過程中,我們以流動人口作為流動勞動力供給數量。由于并不存在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統計的一手數據,我們以地區年末常住人口數與地區戶籍人口之差,作為地區流動人口的規模。在計算過程中,我們采集了1990年至2015年的戶籍人口數據和常住人口數據。至于勞動力價格,我們以歷年工資水平替代。
關于資本供給扭曲度的計算涉及兩個變量,即資本與資本價格(利息率)。考慮到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走來,還保留了大量的國有銀行,且銀行被認為是最穩妥的資金托管或投資方。根據要素供給扭曲的定義,由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存在不同的投入價格,因此我們將資本使用方歸為兩大類,即實體經濟(非金融機構)和虛擬經濟(金融機構)。資本就是在這兩部門之間實現流轉。實體經濟領域的資本供給,我們以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表示。金融機構的資本供給,以金融機構信貸支出表中的資金來源為基礎。資金的價格取人民銀行公布的存貸款利率。
計算得出的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度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1991-2015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趨勢

圖2 1991-2015江蘇省資本供給扭曲趨勢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1991年至2015年期間,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度呈現上升趨勢,2001年開始至2007年勞動力供給扭曲度逐漸下降,2008年之后勞動力供給扭曲又出現上升態勢。這與我國的相關政策方針大體一致。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對東部發展的鼓勵和政策的傾向,使得國內東西部地區供給彈性不一致性增加,也使得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度逐漸增加。隨后,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我國加入WTO后大力推進自由貿易的影響,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度逐漸下降。但在07年后,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受到重創,東部地區生活成本問題凸顯,地區間供給彈性不一致性加劇,江蘇省勞動力供給扭曲又呈現增加態勢。
1991-2015年江蘇省資本供給扭曲度如圖2所示。1991年至2002年江蘇省資金供給扭曲波動幅度較大,2002年之后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推進,江蘇省資金供給扭曲度變動幅度趨于平緩,保持在0.5上下,這說明金融改革有效的降低了江蘇省資金供給的扭曲。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城鎮化的推廣,原本附著在耕地上的農村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外出務工來實現閑暇的收益最大化配置是廣大農民工的普遍追求。大量的農村務工人員走進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形成了改革開放初期江蘇省外貿加工工廠的工人。初始的這部分廉價的勞動力為江蘇省整體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帶來了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由于戶籍制度以及中國傳統的“家”的觀念限制,他們從來都不是江蘇省的主要消費群體,出來打工賺夠一部分錢以后,在農民工中間出現了“返鄉潮”。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促使他們返鄉的最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隨著東南部沿海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出現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相比千里迢迢外出打工,他們愿意接受相對更低的工資就近工作;其次,隨著競爭的加劇以及產業升級的現實,對于簡單勞動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他們提供更加專業的勞動(雖然工資報酬會更高),但他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沒法達到企業的要求;再次,外部環境的惡化導致企業接到的訂單存在不穩定性,訂單多的時候,員工需要日夜加班,訂單少的時候,員工則賦閑。由于員工的工資基本上是底薪加計件工資,因此,員工的總體收入不穩定。
對于企業而言,盡管大批舊的農民工返鄉,但新的農民工在持續補充,企業其實并不缺乏這種從事簡單加工勞動的勞動者。為了能夠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急需的是帶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技工,但這部分人在勞動力市場上比較稀缺,反而充斥市場的是大量的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從學校出來,沒有工作經驗,但對于工作的期望較高,對于車間里的簡單勞動不屑一顧(盡管有時候工資待遇相比辦公室文員要好很多)。
勞動力市場的這種畸形和扭曲,并不是企業所能控制的,企業只能被動適應這種被扭曲的要素供給。當勞動力市場技術工人稀缺、普通工人又出現大規模返鄉潮,大學生對外貿加工存在歧視的時候,企業的用工荒就必然出現(現實也證明這一點)。為了維持生產,企業不得不在勞動力市場上高新聘請技術工人(據調查,東莞的一個木匠,年收入能達到30萬,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白領的工資水平),或者維持現有工資水平,聘用勞動生產率更低的普工。 最終結果就是企業勞動力投入成本加劇或者邊際產品價值下降。如此一來,外貿企業產品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品質、競爭力得不到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追求落空,反映到產業上就是結構的低端化,產業轉型升級難以實現。
資本供給扭曲主要體現在,對企業主體的政策性歧視、資本市場監管缺位、跨區域融資渠道不足等方面。由于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監管層缺乏監管經驗和制度性安排,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投機性需求(比如房地產、股市等),并且,投機所帶來的資金回報率往往極高(這其中不乏監管漏洞和尋租的發生)。此外,隨著多年的激烈競爭,實體企業本身的資金回報率就不高,低附加值的整體特征也加劇了資金對實體經濟的背離。資金回報率的非平衡性,導致了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加劇。為了維持企業投入與產出的均衡,實體企業將被動降低資金價格,這樣將使得實體企業開出的融資條件毫無競爭優勢,企業融資難成為必然。因此,實體企業將最大限度的控制資本的使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資金無異于“無米之炊”,高技術水平的人才招不到,高技術含量的設備買不起,巨大的營銷投入無法實現,創新投入不足,最終將實體企業定格在產業的低端。
總而言之,要素供給扭曲,將導致企業要素投入的被動扭曲,企業要素投入的被動扭曲反映到產品市場上就是產品結構的扭曲,在產業上就是產業結構的低端化,最終影響的就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不可持續或停滯不前。產業轉型升級的惡化反過來將進一步惡化企業的經營條件,企業將依賴于使用更加低廉的要素,產出水平進一步降低,最終形成類似于蛛網的惡性循環。
為了改變這種要素市場扭曲所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滯緩的態勢,江蘇省應當積極推動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能夠平等、高效的使用生產要素。
江蘇省地區工資高,但卻出現嚴重的“招工難”“用工荒”的問題,因此要解決勞動力供給扭曲的問題,關鍵問題在于農民在城市的待遇問題。要采取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真正能夠服務于江蘇省的城市發展,真正享受江蘇省城市發展帶來的成果。應當加快推行跨地域社保統籌試點工作,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政策。現行醫保制度的局限性,導致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出現就醫難問題,較多外來務工人員及其父母兒女因為生病后無法異地就醫,這極大的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因此,江蘇省應當先行一步,加快推進醫保聯網進程,盡快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解決流動人口就業難問題。
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夠直接影響青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以及勞動力的素質水平,改變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但是由于我教育體制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得我國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招工難”并存的局面。因此,江蘇省應當深化本地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質量并培養出江蘇省本地市場所需求的人才,并從以下幾點做起:
加大對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勵學校和企業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適應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制定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并促進各大高校辦出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同時強化學校的文化建設;加大鼓勵對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擴大就業勞動力再次受教育的機會,并鼓勵勞動力在學習;促進教育公平,加大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王靜嫻(1985-),女,河南平頂山人,沙洲職業工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資源經濟。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D58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56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