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滿平
我國應著力打造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
□ 劉滿平
目前我國已具有競爭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的良好基礎,只要策略得當,完全可以早日打造成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

我國基本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格局,又是龐大的天然氣消費市場,市場參與主體急劇增長。李曉東 供圖
天然氣定價中心是一個實體或虛擬交易平臺,通過大量交易發現現貨與期貨市場價格,并吸引區域內天然氣交易以此價格作為基準價格。受制于產業特點,全球天然氣市場具有比較明顯的區域特征,形成了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三大市場。北美、歐洲天然氣市場發展已處于成熟階段,分別形成以美國亨利樞紐(HH)和英國國家平衡點(NBP)的價格為代表的基準價格,只有亞太地區沒有建立區域性天然氣交易市場或交易平臺,也沒有形成區域性定價中心,從而讓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或地區缺少對國際天然氣交易定價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打造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有利于我國在天然氣國際貿易中避免“亞洲溢價”,減少利益損失。作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我國在世界天然氣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然而在定價方面還不具備實質的話語權,或者說定價權缺失,導致我國在天然氣國際貿易中遭遇“亞洲溢價”,即天然氣出口國將同一品質的天然氣出口到包括我國的離岸價格要比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價格高,從而導致大量外匯損失,企業利益受損。例如,2013年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淡季,價格下跌,但我國兩個重要的LNG進口來源國印尼和卡塔爾,相繼提高對中國LNG出口的到岸價,漲幅甚至超過70%。
打造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有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議價能力,維護能源利益。隨著天然氣在全球能源產業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其重要性、戰略性不斷增強,部分天然氣出口國將天然氣作為一種外交手段使用。正因如此,為爭取天然氣定價話語權,部分亞太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構建天然氣交易中心:日本擬建全球首個LNG期貨市場,以改變亞洲LNG定價機制。新加坡利用其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油氣交易中心地位,積極建設LNG接收站,希望成為亞洲天然氣貿易樞紐。馬來西亞投資13億美元修建邊加蘭LNG終端,目標直指2020年建成亞洲LNG交易中心。印度與日本謀求建立LNG進口國集團,構建進口國國際話語權。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如能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之爭中贏得先機,將有利于我國作為全球天然氣需求方的利益最大化,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議價能力,對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綜觀北美、歐洲兩大天然氣定價中心形成的歷史經驗,可以發現,全球天然氣定價中心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市場長期培育及諸多客觀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既包括本地區天然氣產業發展情況及區位資源條件,也包括市場環境、金融推手、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等因素。與日本、新加坡等相比,目前我國已具有競爭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的良好基礎。
我國具有良好的港口和國際交通位置,是亞太地區建立天然氣定價中心條件最好的國家。世界上主要天然氣定價中心大都是在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和交通運輸便利的區域中發展起來的。從區位上看,我國北接中亞—俄羅斯等世界級天然氣資源區,南鄰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LNG供應國,東臨日、韓等資源貧乏的主要消費區,地理位置優越。此外,在亞太地區只有我國同時大規模生產天然氣,又大量進口管道天然氣和LNG。而上海是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川氣東送等重要管道天然氣的交匯處,既接收東海天然氣,還大量進口LNG,而且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所處長三角地區也是我國產業最密集、能源消費最集中、經濟總量增長最快的區域,對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也十分迅猛,是建立亞太地區天然氣交易樞紐和定價中心的首選地點。
我國基本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格局,又是龐大的天然氣消費市場,市場參與主體急劇增長。天然氣定價中心必須要有充足的天然氣來源才能形成市場交易。我國不僅擁有雄厚的國產氣,還形成了進口多渠道、多元化的供應格局,且持續快速增長,擁有良好的“氣—氣競爭”條件。不像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因缺乏資源而單純依靠進口,難以形成多種氣源間的競爭。國內天然氣產量2013年就超過亞太地區最大天然氣出口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產量的總和,目前在世界各國產量中排在第6位。需求上,2000年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0%以上,目前天然氣消費量居世界第3位。市場龐大,參與天然氣現貨市場的企業數量也逐漸增多。上游供氣企業既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這樣的國企,也有眾多煤層氣、煤制氣、頁巖氣等生產企業。下游城市燃氣公司、工業用戶等企業數量猛增,用天然氣作為原料和能源的關聯企業數量也急劇增長,形成了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我國國內天然氣輸送管網初具規模,互聯互通取得進展,接收站、儲氣庫建設逐步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天然氣定價中心形成一般都以完善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為前提條件,需要具備遍布全國的運輸管網、地下儲氣庫、液化和壓縮天然氣工廠及港口LNG接收終端,保證天然氣的接收、儲存、轉化和運輸高效運行,為天然氣現貨交易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截至2016年,我國累計建成天然氣管網7.43萬公里,天然氣城市配氣管網和區域管網43.46萬公里,基本形成以陜京線、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為主干線,以淮武線、蘭銀線為聯絡線的全國性管網系統。同時,國家出臺多項支持接收站設施、儲氣庫建設的政策文件,不到10年的時間就投產12座進口LNG接收站,接收能力達4680萬噸/年。國內天然氣管網儲運設施的逐步完善將有助于推動不同氣源、不同管道之間的互相競爭,為形成真正的天然氣市場價格奠定良好基礎,進而推動天然氣定價中心的形成。
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加速且向縱深推進,具備市場化雛形。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較大進展,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16年國家推出一系列放松天然氣價格管制舉措,例如,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儲氣和化肥用氣價格,出臺管輸價格獨立核算及成本監審辦法,西氣東輸供福建省天然氣門站價格已啟動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公開油氣管網基礎設施相關信息,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日成交規模日益擴大,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批準成立,預示著國內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與日本、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相比,雖然我國在區位、天然氣基礎設施等內在基礎或硬性條件上具有明顯優勢,但在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現貨與期貨市場建設等軟性條件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制約我國成為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具體表現在:天然氣定價仍以政府指導價為主,政府干預程度依然較高;天然氣上游生產環節仍由三大公司壟斷,制約了大量市場參與者的進入;天然氣管輸與銷售業務未分離,第三方準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市場不夠完善成熟,沒有天然氣衍生工具供金融機構參與交易,再加上外匯和資本管制、人民幣自由兌換限制,使得國內外金融機構難以在天然氣交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內天然氣管網儲運設施逐步完善。圖為甬臺溫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建設現場。李曉東 供圖
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天然氣生產與消費國之一,既有相當的資源基礎,也擁有廣闊的市場,只要策略得當,完全可以打造成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
建立科學合理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是基本前提。天然氣定價中心形成的一個基本前提是該區域天然氣定價規則或機制是否科學合理,基準價格是否得到貿易雙方普遍認可。為此,應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總體價格改革思路,進一步深化天然氣價格改革,推動建立天然氣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短期內,兼顧多方利益,在用氣數量和價格等方面完善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鼓勵天然氣用氣量季節差異較大的地區,研究推行天然氣季節差價和可中斷氣價等差別性氣價政策,完善天然氣價格體系,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完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縮短固定調價周期,設定調價觸發條件,真正實現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聯動;全面梳理天然氣各環節價格,減少中間供氣環節,加強長輸管網以及城市配氣管網成本監審,整頓規范收費行為,降低過高的省內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進一步降低天然氣運輸和配送成本。長期來看,擇機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在妥善處理交叉補貼的基礎上,在條件具備時及時放開居民用氣價格,實現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定價機制并軌,由市場供求調節天然氣價格;選擇具有多氣源、初步形成氣源競爭的地區試點放開氣源價格,再逐步擴大至其他省市區。
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培育市場競爭主體是核心關鍵。加快推動天然氣體制改革,從上、中、下游推動天然氣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形成各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多元化競爭格局,為形成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創造必要的體制環境。上游勘探開發環節,廢除勘探開發的登記制度,實行招標制度,向所有油氣企業開放,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改變資源區塊(包括陸上和海上)管理辦法,實行探礦權退出機制,對“占而不勘”的區塊強制收回并公開招標。中游儲運環節,推動天然氣管網業務獨立運營和公平開放,加快實現管網互聯互通,促進“氣”暢其流。取消民營資本投資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的股權限制,鼓勵獨立第三方投資建設管道和儲氣設施。下游銷售和應用領域,允許更多的企業從事天然氣進口業務,鼓勵上游企業與終端大用戶直接簽署供應采購合同,鼓勵點供等非管網形式的競爭性供應,逐步推動城市燃氣管網的特許經營制度向經營許可制度轉變。
加快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推進天然氣現貨和期貨市場體系建設是重要支撐。天然氣定價中心的形成離不開金融支持,離不開交易市場體系。目前,國際上較成熟的歐、美天然氣交易,都是由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共同組成的,現貨市場是根基,期貨市場是高端避險工具,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決定天然氣買賣價格和市場走勢。因此,我國應以建立一個能夠反映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天然氣市場供需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開放、競爭、規范、有序的現代天然氣交易中心為目標,逐步建設天然氣現貨和期貨交易體系。以上海、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為依托,推動天然氣交易平臺建設及交易合約標準化,提高天然氣現貨貿易交易履約率和交易量。適當擴大天然氣現貨交易品種和相關金融產品,積極培育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減免手續費用,鼓勵各類交易主體通過交易平臺自主進行現貨及中遠期交易。適時出臺相關的天然氣金融產品,嘗試建立天然氣期貨產品、天然氣掉期產品、天然氣期權產品及天然氣信托產品等。建立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并繼續推動現貨市場的改革,為國內能源公司規避風險、增加流動性提供更多的選擇。
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和構建國際能源治理機制是必由之路。要想成為亞太地區天然氣定價中心,必須增強國際合作意識,持開放的心態,不能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天然氣市場開放程度越高,市場參與主體越多元化,定價中心才能更易形成,通過競爭形成的基準價格才會被國際社會認可,天然氣供應也會更加安全。加大國內天然氣交易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推進交易市場主體結構多元化,同時加強與國際主要天然氣交易中心、期貨交易所的溝通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動協作機制,提高基準價格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擇機與亞太地區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合作,建立有效協調的對話機制,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取長補短。例如,日本定位于LNG期貨市場并重在制定虛擬價格,新加坡發揮實體樞紐的作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參與和構建國際能源治理機制。首先,可適當參與日本、印度主導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集團(LNGIG)等組織,發揮全球LNG最大進口區域的地緣優勢,共同搭建區域性利益共同體。其次,適時開展與國際能源署(IEA)、能源憲章條約(ECT)、石油輸出國組織、天然氣輸出國論壇等組織的對話與合作,發出“中國聲音”。最后,待條件成熟后,可以考慮發起組建天然氣輸入國組織等國際能源組織,構建新的國際能源治理機制。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