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治療在功能性便秘(FC)中的療效研究
張莉
目的探討生物反饋與精神心理治療聯合治療功能性便秘(FC)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消化內科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FC患者84例,隨機分成兩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生物反饋治療,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精神心理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的64.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療法可有效治療FC患者。
生物反饋;精神心理治療;功能性便秘
FC為臨床常見功能性腸病,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持續性難以排便或排便不盡感等,當前臨床尚未明確FC發病機制,多認為其關聯于排便動力異常、遺傳、胃腸激素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1]。近年來臨床主要采用生物反饋治療FC,臨床已經肯定其療效。另有研究表明胃腸功能也會被精神心理因素影響,個性特征關聯于糞便質量,性格外向且自尊心強的人排便量更多且更加頻繁;精神心理因素主要通過內源性腸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產生作用并誘發胃腸道癥狀,長期情緒障礙或精神壓力過大者肛門內括約肌會松弛,并對自主神經對結腸的控制產生影響[2-3],因此臨床提出對FC患者還需采取精神心理療法?,F選取患者84例,詳述如下。
選取我院消化內科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FC患者84例,隨機分成兩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為(41.8±9.2)歲;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為25~69歲,平均年齡為(40.5±8.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
對照組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應用多模式生物反饋治療儀與全自動胃腸動力監測系統,訓練方法為直腸壓力導管法與肛門栓肌電法。治療前醫護人員對正常的排便機制予以講解,告知其治療過程與必要性。指導患者對屏幕上肛門外與直腸括約肌活動予以觀察,并對自己正常與異常直腸肛門測壓圖形予以識別,指導正確排便,并不斷訓練以實現無需屏幕幫助亦可正常排便的目的。第1周每天1次,第2周每間隔2~3天1次,每次1 h,持續15次。指導患者正確排便后完成治療,于家中自我訓練,持續6個月后隨訪。
觀察組基于此加用精神心理治療。醫生對心理學方法、知識予以利用,采取保證、啟發、勸導及支持等方法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現狀,將自身最大優勢與潛力發揮出來,以緩解其心理壓力。而后開展認知行為治療,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FC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將不良行為、想法及感覺等找出,了解情緒、應激與癥狀間的關聯,對自身異常行為及心理予以改善,使其更加理性;同時結合患者實際給予抗焦慮抑郁藥物。
排便次數≥3次/周記0分,2次記1分,1次記2分,<1次記3分;大便性狀Bristol分型為4~6型記0分,3型記1分,2型記2分,1型記3分;無排便困難或不盡感記0分,輕微記1分,中等記2分,明顯記3分,據此判定兩組療效:癥狀消失,積分為0分判定為痊愈;臨床癥狀改善,與治療前相比積分降低不低于2/3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好轉,與治療前相比積分降低不低于1/2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積分降低低于1/2或未降低判定為無效[4]。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開展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資料稱加拿大、美國或英國等國家受便秘困擾者占10%~15%,亞洲地區其發生率為14%[5]。近年來人們飲食結構不斷調整且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導致FC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對人們生活質量影響較大。FC主要表現為排便費力或困難,排便次數太少、不暢快、糞便量少或干結等,并將誘發便秘的器質性疾病排除,其發生可能關聯于飲食中有較少纖維含量、攝取液體量缺乏、精神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遺傳易感、胃腸運動及胃腸激素等因素。傳統治療方法如手術、飲食、助瀉藥物等,但長期用藥毒副作用較多,且會提高結腸黑病變發生風險,且手術創傷較大。
生物反饋訓練療法為新興生物行為療法,多用于治療盆底綜合征,近年來國內也逐漸引進。該療法將生物反饋與松弛療法結合,利用信號轉換器轉換壓力信號、肌電信號至可視圖像或聲音,于多媒體引導下指導科學放松與收縮腹部及肛門肌肉,并對正常排便動作予以模擬,使患者對自身心理生理活動予以有意識的控制,實現自主正常排便[6]。生物反饋治療強調患者主觀能動性,叮囑患者按照屏幕顯示的排便動力曲線對正確排便動作予以模擬,以協調收縮盆底肌、腹肌及肛門外括約肌,將排便動力增強,鍛煉腹肌后對患者腸道功能予以改善,反復多次訓練可改變大腦與丘腦皮層局部神經與體液,對患者神經反射予以調節后將異常生理活動糾正,將新型反饋通路構建出來后取得治療效果[7]。此外,FC患者多合并精神心理異常,負性生活事件、謹慎抑郁或激動過度會導致機體形成反射障礙,增加高級中樞對副交感神經的抑制,進而增加腸壁交感神經活動誘發便秘[8]。因此臨床也采用精神心理療法治療FC患者[9],對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予以調節,叮囑控制情緒,防止重大生活事件影響情緒,有利于防治便秘。若有必要還可給予抗焦慮、抑郁藥物,或邀請精神心理??漆t生聯合會診及開展心理疏導,亦可有效改善FC臨床癥狀。
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64.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療法可有效治療FC患者。
[1] 李娟,陳銀蕓,陳鋼,等. 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治療對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3):141-144.
[2] 洪霞,蔣勍,湯曉琴,等. 生物反饋聯合心理護理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1):2987-2991.
[3] 俞汀,姜柳琴,林琳.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異常及其干預[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5,14(6):480-483.
[4] 葛寧,李賓,羅淑萍,等. 生物反饋訓練治療功能性便秘效果觀察 [J]. 山東醫藥,2016,56(22):90-91.
[5] 宋玉磊,林征,林琳,等. 生物反饋治療功能性便秘的遠期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42-46.
[6] 余永紅,洪娜,余躍. 自適應模式生物反饋訓練聯合護理干預對功能性便秘的干預效果[J]. 安徽醫學,2016,37(9):1152-1154.
[7] 夏玲玲,肖鳳,余鴻飛. 生物反饋治療聯合飲食及生活習慣干預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療效觀察[J]. 護理與康復,2017,16(7):745-747.
[8] 陳峰,黃如華,鄭玉金,等. 盆底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認知-協調-建構"的心理干預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5):3798-3800.
[9] 王麗娟,劉希華,謝同英,等. 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3):258-260.
The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Psychotherapy i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ZHANG Li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iofeedback and psychosoci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Methods84 cases of FC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from Ma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iofeedback.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sychosocial therapy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4.3%),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Conclusion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psychosocial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treat patients with FC.
biofeedback; psychosocial therapy;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R651
A
1674-9316(2017)22-0028-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2.013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心理咨詢科,青海 西寧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