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佳娜
淺析細辛劑量在臨床中的合理應用
肖佳娜
目的對細辛的劑量在臨床中的合理應用進行探討。方法抽取某醫院2016年含細辛的門診處方3 261張,從使用劑量、使用時間等進行回顧性的整理,結合細辛在臨床使用中的毒性、劑量等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結果3 261張細辛處方,1~3 g的劑量處方占總處方數的54.00%,劑量在3 g以上的占46.00%,超過藥典用量的比例較高;處方天數7天以內的占總處方量的98.07%。結論某醫院的細辛使用基本合理。臨床使用以藥典劑量為準則;急癥、重癥和疑難雜癥超劑量使用應遵循辨證論治;注重使用方法,降低細辛毒性;充分利用配伍規律,減毒增效。
細辛;劑量;臨床使用;合理應用
細辛是臨床使用范圍廣、療效顯著的一味中藥,對神經系統有局麻、鎮痛、抗驚厥等作用,從臨床使用情況看,細辛對心血管疾病有擴充血管、強心和降壓作用,此外,細辛還被運用到抗感染、解熱、抗真菌甚至提高機體新陳代謝等治療方面。隨著細辛的廣泛應用,對于細辛的劑量問題引起了古今方家們的關注,對于細辛“有毒還是無毒”也是眾說紛蕓,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為探究細辛劑量在臨床中的應用合理性,抽取了某醫院2016年含細辛的門診處方3 261張進行調查分析。
從醫院電子信息系統隨機抽取2016年含細辛的門診處方3 261張,處方的相關信息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診斷、處方配伍、劑量、天數等內容,利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
某醫院2016年含細辛的處方3 261張,其中女性患者1 396例,占總處方數的42.81%,男性患者1 865例,占總處方數的57.19%;使用患者的年齡跨度比較大,3個月~98歲;涵蓋各臨床科室,適應的病癥達60多種(包括中、西醫病名)。表1~2為次劑量和使用時間統計情況。

表1 細辛的次劑量使用情況

表2 細辛處方使用時間出現頻次情況
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細辛被列為上品,細辛味辛、性溫,主咳嗽,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1]。另外,漢代的《金貴要略》《傷寒論》和唐代的《千金方》《千金翼方》等,都有記載細辛的使用,宋代以前的諸多醫書,皆言細辛無毒。細辛有毒的記載始于宋代陳承的《本草別說》,謂“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此后“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之說被多數醫藥學家認同,現代教課書《中藥學》也列細辛為“有小毒”。
古時細辛用量,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載,細辛用量一般為二兩至三兩,約為現代27.84~41.76 g;唐代的《千金要方》記載附子散中細辛的用量六量(約合30 g);《中國藥典》及教科書則規定細辛用量1~3 g,外用適量。
現代中醫名家臨床使用細辛在湯劑的劑量,80%分布在2~15 g,超過1~3 g的法定劑量為45.3%,完全符合率為54.7%[2]。治療風濕痹痛時常用細辛的劑量為15~20 g[3],也有報道細辛單方用至160 g,未見毒性反應,且療效理想[4]。唐山老中醫劉沛然使用細辛用量獨到,在專著《細辛與臨床》中,每方均用細辛,用量在10~200 g,且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5]。
從表1可以看出,某院細辛次劑量1~3 g處方占總處方數的54.00%,次劑量在3 g以上的占46.00%,超過藥典用量的比例較高;抽取的含細辛的處方,用法均為水煎煮,次劑量8 g以上的處方醫生未注明后下,最大劑量30 g處方為水煎熏洗。
表2的數據表明,抽取的含細辛門診處方使用時間7 d以內占總處方量的98.07%,較少出現長期大量使用現象,藥劑科2016年未收到臨床使用細辛不良反應報告。通過查閱文獻,分析處方組成,結合臨床使用情況,醫院的細辛用量基本合理。
目前,國家對中藥飲片的毒性并無專門的量化標準,2010年版的《中國藥典》對有毒藥材和飲片進行列舉,其中有小毒的31種,有毒的42種,有大毒的10種,總共83種,從羅列到的藥材和飲片情況看,有毒性成分限度檢查的僅少數幾種。因此,為保證細辛的用藥安全,有必要加強對細辛的質量監督管理,從而保證細辛的用藥安全有效,同時要認真分析研究其毒性成分,特別是與其他中藥配伍時的毒性情況,建立細辛用藥限度標準,達到降低或控制毒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藥典規定的細辛用量是法定標準,超劑量使用出現嚴重毒性反應,醫生醫療行為不受保護,患者也受到傷害,因此醫生應盡量依法行醫。《本草害利》曰“即人風藥,亦不可過五分,服過一錢,使人悶絕”。《會約醫鏡》云“細辛燥烈,不可過用,過用一錢,悶絕而死”。近年來,細辛的藥理、毒性研究也較多,實驗證明,過量細辛可致腎臟中毒,尿檢時可出現紅、白細胞、蛋白和管型[6];細辛揮發油、去油水煎液等劑量用于小鼠,揮發油組70%死亡,去油組無一死亡[7],以上均說明細辛為有毒之品,應慎重使用。
“量隨證變,藥隨癥遷”,什么樣的劑量起什么樣的作用,對于一些急癥、重癥和疑難雜癥,在辨證正確的情況下,大膽對其施以重劑,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認為細辛臨床劑量當因人,因證,因時制宜,不可千人一面,不知道進行變通,從以往藥家典籍來看,歷代醫家都曾用大劑量的細辛進行治療特殊病癥,而且取得較好的療效。不過這些成功范例,均需建立在大量臨床實踐探索之中取得。
“細辛不過錢”,陳承在《本草別說》中指細辛散劑(單用末)的一次量,另外,從其他古代醫家的對細辛的使用記載來看,細辛不過錢的前提有兩個條件:一是單用,二是用末,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細辛過量,才會導致嚴重后果。但如果通過煎煮等方式,不但細辛的療效不變,而且其中的毒性會有所下降。現代醫家實驗證實,細辛的有效成份為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為黃樟醚[8],從臨床中對細辛不同的煎煮時間可以得出,黃樟醚的揮發性大于甲基丁香酚,經過煎煮大約30 min后,對煎液進行測量,甲基丁香酚保存一定的有效含量,而有毒成分黃樟醚含量下降,不足以導致中毒[9]。因此,醫生要根據細辛的特性,選擇合理的劑型和劑量,入丸散劑直接吞服更應慎重。
“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中醫講究配伍組方治療疾病,以達到減毒增效的作用。明代倪朱謨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風,佐芩、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諸郁熱最驗也。細辛若用于熱證,則必須配伍寒涼藥,且用量宜輕。曹丹等[10]通過分析含細辛經方,得出細辛通過以收制收、以寒制寒、扶正制毒的配伍方式可減毒,以相濟相助、相反相成的配伍方式可增加療效。
總之,對細辛的用量用法應遵循如下原則:
(1)注重辯證論治,選擇適當的劑型和用法,從各地專家總結分析看,細辛可與多種中藥進行配伍,并取得較好療效,如細辛配伍麻黃有溫肺化痰散寒平喘之功效,配伍附子有散寒止痛,配伍石膏主治風熱上攻之頭風、頭痛、三叉神經痛,以及胃火上炎牙痛、牙齦腫痛。
(2)煎煮時間根據使用劑量合理把握,中草藥在用藥時多采取湯劑入藥,均需進行煎煮,細辛也一樣,在煎煮時間把握上要結合細辛的配伍情況去把握,從而確保細辛的用藥療效。
(3)細辛使用時宜從小量開始,鑒于細辛有毒之說,因此在平時用藥過程中宜從小量開始,身體相對適應后再適當加量,不過特殊病例可不受古人“不過錢”之說的約束,可適當加大劑量,以充分發揮細辛的應有療效。
(4)參考西醫經驗,建議中藥管理部門在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出臺細辛臨床用藥指南,讓使用安全、臨床療效確切的用藥經驗得以全面推廣。
[1] 顧觀光 . 神農本草經[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54.
[2] 周楨祥. 基于現代中醫名家臨床用藥的細辛劑量研究[J]. 中藥與臨床,2011,2(3):1-3.
[3] 林俊杰. 細辛用量之我見[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21):79-80.
[4] 馮恒善. 重用細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0例分析[J]. 河北中醫,1984,6(1):16-17.
[5] 劉沛然. 細辛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55.
[6] 彭家謀. 細辛臨床用量及毒副作用分析[J]. 時珍國醫國藥1999,10(2):130.
[7] 徐建兵,文竹,楊國正. 細辛毒性研究進展[J]. 西部醫學,2011,231(12):2473-2474.
[8] 欒永福,李曉驕陽,孫蓉. 基于功效和物質基礎的細辛毒性研究進展 [J]. 中國藥物警戒,2012,9(3):170-173.
[9] 蔡穎蓮,彭連共. 2012—2014年我院細辛使用情況分析[J]. 光明中醫,2016,32(23):3508-3510.
[10] 曹丹,王均寧,張成博. 經方中細辛減毒增效配伍方法初探[J].山東中醫雜志,2011,31(10):683-685.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 Use of Asarum Dose in Clinic
XIAO Jia’na Pharmacy Department, Longyan City Hospital of TCM,Longyan Fujian 364000, China
ObjectiveThe rational use of asarum in clinical practice was discussed.Methods3 261 prescriptions of asarum in a hospital in 2016were draw out,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done on the dose and time of use,the toxicity and dosage of asarum in clinical use were analyzed.ResultsAmong the 3 261 pieces of asarum prescription, 1~3 g dose prescription accounted for 54.0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rescription, dosage in 3 g was more than 46.00%, proportion more than the dosage of pharmacopoeia was higher. Prescription number within 7 days accounted for 98.07% of the total prescriptions.ConclusionThe use of asarum in a hospital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the clinical use is based on the pharmacopoeia dose. Acute and severe overdose and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should follow th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y attention to using method,reducing the toxicity of as arum. Make full use of compatibility law, reduce toxic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sarum; dose; clinical use;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R243
A
1674-9316(2017)22-010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2.054
龍巖市中醫院藥劑科,福建 龍巖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