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大慶全力謀轉型爭當排頭兵
□李飛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大慶建市以來遇到困難最多、面臨壓力最大、發展局面最為復雜的歷史時期,走過的道路很不尋常。
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三期疊加”,原油“量價雙降”;接續產業支撐乏力,結構性資源性體制性矛盾集中凸顯。原油3年減產量相當于“減掉”吉林油田一年總產,GDP從4100億降至2610億相當于“降沒”一座中等城市年經濟總量,2年財政收入負增長,3年無一塊地產用地拍售,2015年GDP首次出現負增長。
在大慶市委的團結帶領下,全市上下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兩次對黑龍江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緊緊圍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工作部署,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敢擔當、有作為。著力重構產業、重組要素、重聚動能、重塑環境,密集出臺促進產業項目發展、工業增量提質、投資項目承諾制、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改革試點等新政,“油頭化尾”上升為省級戰略,《關于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的意見》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沃爾沃出口歐美,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呼之欲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得到“兩個優先”的激勵支持;打造“不下班的政府”,陽光政務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檢,躋身國家園林城市。
2016年,大慶經濟“由負轉正”。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3%和5.8%,創近三年最高。轉型振興中的大慶,“上山”握穩了扶手,“過坎”邁開了大步。
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42億元,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創近3年最高
堅定不移向經濟建設中心聚焦發力,堅持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扎實推進重構產業、重組要素、重聚動能、重塑環境,經濟發展基本面穩中向好。
五年來,大慶地區生產總值、地方經濟、地方財政總收入分別年均增長4.1%、7.4%和2.8%,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42億元。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95億噸、天然氣176.2億立方米。三次產業由 2011年的 3.6:82.1:14.3調整到 2016年的7.2:58.4:34.4,非油經濟比重由52.8%提高到77%,非公經濟比重由20.6%提高到45.2%。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3%和5.8%,創近三年最高。
緊緊扭住壯大接續產業核心要務,多元產業體系“四梁八柱”加速形成
緊緊扭住壯大接續產業這一核心要務,大上產業項目、上大產業項目,推動接續產業多點開花、多路并進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更具支撐力的多元產業體系“四梁八柱”加速形成。
五年來,新建續建投資規模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913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82個。120萬噸乙烯、50萬噸C4綜合利用、15萬噸丙烯等石化項目建成投產;沃爾沃豪車今年預計出口歐美市場2萬輛;伊利、福瑞邦等重點企業擴能升級;禾工1500萬噸煤炭分質綜合利用、哈工大環境集團、映奧新一代顯示屏、華為東北云數據中心、大北農生豬繁育加工、緣通碳纖維制造等一批戰略龍頭項目落地建設,東三省及蒙東地區單體規模最大、業態最多、功能最完備的汽車后市場項目大慶汽車城主體封頂。
將農村養老事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聯起來,原因主要在于現代農村養老事業需要依賴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延續農業社會的家庭養老供給模式。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養老與城市養老并軌是必要趨勢。總體來看,農村養老在供給側凸顯了以下矛盾:
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達到600億元。商貿、旅游、電商、物流等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被評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單位。
推動環境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構筑振興發展新優勢。2016年審批提速60%,為企業減負、降稅、節支14億元;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到2020年形成200億元規模,撬動社會投資500億元至600億元。
五年累計投入民生資金665億元,城鄉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五年來,累計投入民生資金665億元、年均增長12.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7%和10.8%。其中,2016年民生支出73.9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75.6%;今年民生支出預算83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78%;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7%和10.8%,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9元、居全省首位和東三省地市級以上城市第3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9元、居全省第5位。
鐵路東站西站投入運營,城際高鐵全線開通;改造城市老居住區106個、農村危房6.7萬戶,新建維修城市道路280條、建設農村公路669公里;新建改建醫院和鄉鎮衛生院35家、學校和公辦幼兒園271所,市婦女兒童醫院、市圖書館、實驗中學二部等重點項目投入使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全面完成。
承辦斯諾克國際錦標賽、世界名校龍舟賽等重大文體賽事,奧體中心、百湖影視基地等文體場館市場化運營,在東北三省第一個舉辦央視中秋晚會。
累計新就業25.7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城鎮醫保、新農合實現政策全覆蓋,市區最低工資標準位居全省前列。各類養老機構發展到106所、床位10292張。目前已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包括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場所在內的社區服務綜合體72個,基本實現了社區全覆蓋。80個貧困村、4.2萬貧困戶、12.4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五年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1396.4億元,城市和經濟活力不斷釋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紀檢監察、司法體制、公安警務、醫藥衛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等重點改革穩步實施。
推進高新區、經開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兩個園區聚焦主業、突出產業;整合9個供熱、供排水企業組建熱力集團和水務集團,實現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完成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撤銷油田和石化教育中心,實現分級辦學、分級管理。
五年來,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1396.4億元,進出口貿易總值年均增長33.1%。深化地企合作,與石油石化企業啟動油田售電公司等項目17個;加強區域合作,與哈爾濱、綏化、松原等城市推進實施旅游聯盟、交通互聯等項目84個;促進市校融合,與東北石油等高校及院所落實石油石化產品檢測評價中心等項目176個。
明晰“三個城市”定位“三步走”目標,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
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加快實現轉型發展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
明晰“三個城市”標簽。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在全球視野中彰顯大慶石油底色,在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打造大慶產業高地、戰略要地。中國新興的高端制造城市,構建起大慶現代制造產業體系,在“中國制造”戰略中架構大慶的創新航圖、智造版圖。中國綠色生態典范城市,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并進,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樹立大慶樣板。
實現經濟、城市、生態、體制、社會治理“五個轉型”。爭當經濟轉型排頭兵,加速推動能源主導的單一型經濟向多元綜合型經濟跨越升級,重點培育油氣、“油頭化尾”、汽車、電子信息、中高端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10個“雁陣式”產業板塊,形成5個超千億產業、5個超五百億產業集群。爭當城市轉型排頭兵,加速推動礦區型城市向現代都市型城市跨越升級,集聚人口規模,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市場化運營,建設“數字城市”,縮小城鄉差距。爭當生態轉型排頭兵,加速推動粗放消耗型生態向綠色低碳型生態跨越升級,構筑生態安全機制,塑造綠色空間,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爭當體制轉型排頭兵,加速推動相對內向型體制向縱深開放型體制跨越升級,構建大慶地企新型生產關系,做強國家級產業園區,用好域內外兩種要素資源,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爭當社會治理轉型排頭兵,加速推動集中式管理型治理向協同互動型治理跨越升級,建設幸福大慶、信用大慶、法治大慶、文明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