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李民峰
北安:現代大農業盯準優質高效
□高鑫 李民峰
“只要用手機掃一下產品二維碼,產品信息就能馬上跳出來,同時還可以看到蟹稻生長全過程,實現農產品追溯,從稻苗生長再到餐桌都有完整的產業鏈信息。”北安市東勝鄉寒地水稻示范區負責人李富強指著大屏幕告訴記者,物聯網實現了對萬畝蟹稻田的全程監控。
這里只是北安市發展現代大農業的一角。近年來,北安市通過發揮自身農業發展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大科技創新驅動力度,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探索破解“三農”新難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出了一條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組數據折射出北安現代農業過去五年的發展進程:實施通肯河治理、旱田節水增糧等農田水利工程64項;新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2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48個;完成省市農業試驗示范項目23項,推廣農業新技術10項,實現農業標準化種植200萬畝;優質高效作物比重達到75%,糧食總產實現13.68億斤……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一二三產業快速融合起來。據了解,以黑河東北亞(對俄)現代蔬菜產業園為重點,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現已成為全省十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高標準推進5萬畝水稻生產示范區建設,成為全省寒地水稻生產的新亮點。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創建綠色食品產地認證36萬畝、無公害產品產地117.7萬畝。落實“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2個、5.5萬畝。構建“生態+產業”模式,食用菌、北藥、經濟林、林木種苗、特色養殖等產業產值達到6.5億元。突出發展“兩牛一豬一馬”,建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場)46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2個。廣東溫氏集團投資建設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規劃建設黑河馬核心育種場,建成后將成為我省北部供應優質馬核心育種基地。依托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平臺,“藍立方”藍莓、“清水源”大米等20余種綠色食品實現網上營銷。
農業農民利益聯結模式更加多樣。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北安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逐漸由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經營,切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300個,創建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2個、農機合作社規范社7個,農業機械化程度居全省前列。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在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上下功夫,努力讓農民從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中獲得更多收益。
著力構建“種養加銷”一體化模式,促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和附加值。以大豆、玉米、水稻、馬鈴薯、肉類、乳品和山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引進建成了完達山乳品、宜品乳業、佳匯肉業、象嶼生化、華升食品、北源藍莓、鑫海酒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推進實施了宏維大豆蛋白、谷神大豆蛋白、大界江樺樹茸加工、縱慨中藥飲片等一批牽動力強的大項目,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乳肉制品、健康食品“四大產業鏈”,促進了優質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
北安積極培育壯大北方果菜出口交易中心,年銷售各類農產品達100余萬斤,已成為我省北部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交易中心、價格中心和信息中心。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推動了超市、連鎖、配送等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全市累計新建改造配送中心3個,建設農家店256個,建立農用物資連鎖銷售網點148個,成立農用物資專業合作社55個,發展“農合會”102個。大力培育建設糧食供銷市場,辟建了農產品物流園,昌泰物流、北五農產品物流等一批大項目入駐園區。規劃建設通北鎮大豆產業集聚區,年交易量達30萬噸,加工量10萬噸以上。全市糧食收儲企業達到20家,糧食倉儲能力達到459萬噸,成為我省北部重要的區域糧食倉儲物流中心。

北安市堅持把主攻方向由“田間地頭”轉向“市場端頭”,在“賣得好”上下功夫,加大優勢產品品牌培育力度,有效解決了“種強銷弱”問題。
突出寒地黑土、綠色有機、原生態特色,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玉玲”牌和“寒特”牌速凍馬鈴薯塊、“寒琪”大豆油3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識認證。全市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品種411個,實現產品認證占產地認定100%。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強化與國內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黑龍江省北部運營總部投入運營,建成村級服務站40個;建立“云農場”電商服務運營中心,實現網上交易額4500萬元。
整合農業產業的各類資源,集聚產業發展要素,由分散經營到聚環成鏈,衍生出異彩紛呈的農業經濟新產業新業態,讓北安現代大農業釋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