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正禮 羅紅玲 藍玉茜 魏珮玲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大數據的分析報告
穆正禮 羅紅玲 藍玉茜 魏珮玲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包括中東歐16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重點方向的合作與交流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政府、企業和民間發展的觸角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元化,人才匱乏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本報告基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基礎設施建設、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對“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需求進行宏觀預判,同時借鑒德國、美國、歐盟、新加坡等成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計劃,以培養主體、培養層級、培養途徑三要素為框架,構建了涵蓋高端政策型、復合應用型、基礎實用型等三個不同層級的立體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中東歐;人才培養模式;大數據
編者按: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頂層設計逐步走向落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愈加廣泛,特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個方面的合作也逐步深化,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積極與中國發展多方合作備忘錄和重大項目,對各類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顯著上升,而人才正是“一帶一路”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針對“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目標,如何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人才就成為目前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廈門大學鄭通濤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課題組”,針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建構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完成了相關分析報告的撰寫,試圖破解“一帶一路”文教融合與人才培養教育難題提供智力支持。《海外華文教育》自本期起,將陸續刊登該課題組的系列成果。
——本刊編輯部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沿線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邊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東歐則是聯系亞歐的紐帶,也是“一帶一路”從亞洲延伸到西歐的橋頭堡?!耙粠б宦贰毖鼐€的中東歐國家有十六個,分別為: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截至目前,除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五國外,其余11國均屬于歐盟成員國。
自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將自身在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能源等方面的優質產能與中東歐沿線國家的建設需求結合起來,同時全面加強了與它們的文化、金融、醫療、教育、旅游等領域的深層交流與合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3月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下文簡稱《愿景與行動》)。《愿景與行動》明確地指出“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實現“五通”,人的因素是重要環節也是關鍵支撐。培養通曉國際規則,了解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專業人才,成為各級教育機構、專業智庫、政策制定者和有關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本報告基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相關大數據,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現有成果進行梳理,對合作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宏觀分析和研判,構建出符合“一帶一路”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資有關機構和高等院校借鑒參考。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歷史悠久,淵源頗深。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雙方始終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傳統友誼不斷鞏固,各領域合作取得長足進展。貿易快速發展,投資方興未艾,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機制日益完善。在中國政府的持續推動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形成了穩固的“16+1”模式?!耙粠б宦贰背h提出后,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全面加速,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關鍵是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自2013年以來,中國政府與沿線各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宗旨,在原有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16+1”框架基礎上,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個國家的發展規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充分交流對接,政策溝通不斷得到加強。
2011年至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每年都舉行高級別會晤,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宣言,如2013年的《布加勒斯特綱要》,2014年的《貝爾格萊德綱要》,2015年的《蘇州綱要》,2016年的《里加綱要》等。為了順利推進合作,中國政府于2012年成立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專門協調與中東歐各國之間的政策溝通。2015年蘇州會晤期間17國政府還共同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及前夕,中國政府與克羅地亞、黑山、波黑、阿爾巴尼亞政府簽署了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匈牙利政府簽署關于共同編制中匈合作規劃綱要的諒解備忘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捷克工業和貿易部簽署關于共同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合作規劃及項目實施的諒解備忘錄。
根據合作基本框架,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共同制定了多種合作框架和溝通機制,涉及多種行業、多個領域,豐富了雙方的合作內涵,同時也積極助推“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歐走向深入,從而在雙方之間實現了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政策溝通。目前,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已經建成了“16+1”旅游促進機構及企業聯合會、“16+1”高校聯合會、“16+1”投資促進機構聯系機制、“16+1”聯合商會、“16+1”省州長聯合會、“16+1”農業促進聯合會、“16+1”技術轉移中心、“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等一批卓有成效的合作機制和平臺,交通、能源、林業、物流、衛生、藝術、海關等方面的合作溝通機制正在籌建之中。此外,中國政府還先后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國際道路運輸聯盟等有關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以保障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和順利執行。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中國政府提倡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的基礎設施規劃與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根據已經達成的“16+1”合作內容,中國政府持續致力于中東歐建設的“三大工程”:中歐陸海快線建設,匈塞鐵路建設,亞德里亞海、黑海、波羅的海等三海港區建設,為亞歐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了廣闊的合作平臺。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互聯互通方面成果頗多。目前,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立體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公路、通信等重大工程為依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日趨成熟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以中歐班列為例,自2011年3月開行以來,迄今國內開行城市已達27個,覆蓋21個省區市,到達歐洲11個國家的28個城市。年開行列數從2011年的17列逐年遞增到2016年的1702列,為實現中歐之間的道路聯通、物流暢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運力保障。
中國政府和企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產能、技術和裝備優勢,在中東歐國家乃至整個歐洲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投資或承建一大批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這些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的陸續竣工,為改善中東歐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和促進亞歐之間的互聯互通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同時還很好地推介了中國的產能優勢和技術優勢,為中國與中東歐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進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F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做簡單地介紹如下:
貝爾格萊德澤蒙-博爾查大橋項目。該工程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總投資1.7億歐元,已于2014年12月竣工通車。該工程是中國建筑企業在歐洲承建的首個大橋項目,也是首個使用中國優惠貸款的建設項目,同時還是截至2014年中塞雙方規模最大的經濟合作項目。大橋設計與施工均由中國企業主導完成,在依據塞爾維亞和歐盟規范標準的同時部分采納了中國標準。項目竣工通車后,極大地改善貝市交通運行情況,并進一步促進了塞爾維亞的經濟發展。
匈塞鐵路項目。匈塞鐵路位于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境內,起點為布達佩斯,終點為貝爾格萊德,線路全長約350公里,項目工期初定為24個月,投資總額28.9億美元,由中鐵總公司承建。該項目塞爾維亞段已2015年12月開工,匈牙利段的開發、建設和融資合作的協議已得到準匈牙利國會的批準。匈塞鐵路項目是中國鐵路進入歐盟市場的第一個項目,對于中國鐵路和中國技術走出去將起到巨大的示范和推進作用。
波黑斯坦納里火電站項目。斯坦納里火電站項目是我國在歐洲承建的首個大型燃煤發電工程項目,設計裝機容量30萬千瓦,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該項目于2013年5月舉行開工儀式,2016年1月首次并網發電成功。斯坦納里火電站項目開創了中波、中歐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的幾個第一:它是中波雙邊經貿投資領域合作的第一個具體成果,是第一個使用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100億專項貸款額度的項目,同時也是中國同類項目首次進入歐洲市場。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工程。該工程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合同金額8.09億歐元,是黑山國內歷史上首條高速公路。南北高速公路項目不僅是黑山歷史上最大的基建項目,更是黑中友誼和務實合作的見證,它的建成將有助于解決黑山南部和北部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實際問題,切實造福黑山人民,成為連結中黑兩國人民友誼新的紐帶。
阿爾巴尼亞拜拉特繞城公路項目。該項目由中國電建集團所屬水電國際公司承建,工程投資概算為5.72億美元,包括建設全長4.2千米的雙向單車道外環路、奧蘇姆河道整治工程以及總面積約38公頃的回填開發區。該項目的建設將顯著改善當地交通條件,降低洪水災害的發生,促進該市新城區建設及旅游業的發展。
保加利亞代夫尼亞水泥廠總承包項目。該項目由意大利水泥集團投資,項目簽約金額1.19億歐元,中材國際工程公司承建。該項目是中材國際工程公司在歐盟成員國的第一個完整意義的總承包項目,也是中材國際工程公司與意大利水泥集團繼西班牙馬拉加、毛里坦尼亞、塞浦路斯、敘利亞項目以后再次進行的合作。
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項目。2015年11月,中廣核羅馬尼亞核電公司與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在羅馬尼亞簽署了《切爾納沃德核電3、4號機組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及退役諒解備忘錄》。備忘錄包含了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項目3、4號機組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及退役的壽命期框架協議,項目價值約價值約72億歐元。
馬其頓基切沃-奧赫里德和米拉蒂諾維奇-斯蒂普高速公路項目。該工程是“中國-中東歐國家100億美元專項貸款”的首批落地項目,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在巴爾干地區的重要項目。兩條高速公路合計長度約100公里,總耗資約6.37億歐元。其中中方提供貸款約5.79億歐元,期限20年。這兩條高速公路建成后將打通馬其頓的運輸網絡,使馬其頓更廣泛地融入區域和國際互聯通道中,有力推動了馬其頓的交通便利和經濟發展。
波蘭弗羅茨瓦夫分洪河道整治工程。該項目旨在提高弗羅茨瓦夫的城市抗洪能力,主要工作包括河道清淤與拓寬、堤岸翻新、水閘修復及設備安裝等工作,總工期25個月,合同金額折合8863萬美元。項目工程由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是中國水電在歐盟市場競標獲取的首個項目,對公司進一步開拓歐盟高端市場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中國同“一帶一路”中東歐各國大力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已經與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政府簽署了經貿合作協議。中國商務部已與全球60多個國家相關部門及國際組織共同發布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與捷克工貿部、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簽署關于中小企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國農業部與塞爾維亞農業與環境保護部簽署了關于制定農業經貿投資行動計劃的備忘錄。
從貿易數據上看,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中東歐16國的商品貿易總額達到1751.2億美元(見圖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中東歐16國貿易總額從2013年的551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586.5億美元,占同期中歐貿易額的比重由7.5%升至9.8%。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與中東歐的貨物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在中國與全球的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中的比重仍然很小,雙邊的特色商品以及優勢產能的合作存在巨大的空間。無論是商品貿易還是服務貿易,中國都保持了較為明顯的順差(見圖二)。為減少現有貿易不平衡現象,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快中東歐特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對華出口準入進度。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舉辦了多場次的經貿洽談會和貿易博覽會,以推介中東歐國家特色產品。截至目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簽署的農副產品對華出口文件有:與匈牙利簽署了冷凍牛肉輸華檢疫和獸醫衛生條件議定書;與波蘭簽署了牛皮、綿羊皮和山羊皮輸華檢疫和獸醫衛生條件議定書;與愛沙尼亞簽署了輸華乳品動物衛生和公共衛生條件議定書,以及中國從愛沙尼亞輸入大西洋鯡魚和黍鯡檢驗檢疫要求議定書;與拉脫維亞簽署了冷凍和冰鮮牛肉、冷凍和冰鮮羊肉輸華檢疫和衛生條件議定書;與塞爾維亞簽署了牛肉輸華議定書;與保加利亞簽署了苜蓿草輸華檢疫要求議定書;與斯洛文尼亞簽署了輸華乳品動物衛生和公共衛生條件協定書;與羅馬尼亞簽署了豬肉、種牛、牛肉輸華議定書;與馬其頓簽署了煙葉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
圖一 2012-2016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單位:億美元)[1]
圖二 2013-2016年中東歐16國與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交易額(單位:億美元)
2013年以來,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大幅增加。根據《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的數據,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超過同期吸收外資規模,實現資本凈輸出。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全球排名位居第八,境外中資企業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中東歐16國的直接投資存量達19.77億美元(見圖三),比2013年增長了27.4%。雙邊投資的領域也不斷拓寬,由較為單一的領域擴展至機械、化工、IT、電信、新能源、物流商貿、研發、金融、農業、旅游等多個行業,特別是中國的優勢產能和技術裝備輸出的比重越來越大。除了傳統的進出口貿易和直接投資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參控股、收購兼并的方式展開合作。
在此基礎上,工業園區和商貿物流園區的合作也取得新進展。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育,匈牙利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于2015年正式掛牌,匈牙利萬華產業園運營良好。為了提升貿易通關效率,中國海關總署與國際道路運輸聯盟簽署促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及實施《國際公路運輸公約》的合作文件。在保障貿易暢通的機制創新方面,中國海關積極推動中歐安全智能貿易項目合作,通過數據交換實現貨物快捷通關,協調解決“通而不暢”的問題。中國海關還積極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大力推動中歐陸??炀€沿線國家海關通關便利化合作。比如,與波蘭海關部門簽署合作文件以深化沿線海關“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合作;建立中、匈、馬、塞通關便利化合作機制,與三國海關實現署級互訪并定期召開工作組會議,共同協調簡化海關手續,降低口岸重復查驗,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圖三 2007-2015年中國對中東歐16國直接投資存量統計(單位:萬美元)[2]
資金融通既是“一帶一路”倡議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主要內容包括深化金融合作、推進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從市場現狀看,中東歐迅速增長的發展渴求面臨財政和金融資金短缺的制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每年能提供的債權和股權投資遠遠滿足不了中東歐國家的現實需要。中國政府主要依托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和中國-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等開發性金融平臺,助力中國與中東歐的資金融通。
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是由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主發起人,連同國內外多家投資機構共同出資成立的離岸股權投資基金,最終封閉規模4.35億美元,于2014年年初正式運營?;鹜顿Y領域包括但不限于中東歐16國的基礎設施、能源、電信、特殊制造業、農業和金融等潛力行業,重點關注能夠擴大和深化中國-中東歐國家雙邊經貿投資合作、便利雙邊市場準入的項目。
中國-中東歐基金由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于2016年發起,是中國首個非主權類海外投資基金?;鹨幠⑦_100億歐元,計劃撬動項目信貸資金500億歐元,重點支持“16+1”框架下采購中國裝備和產品的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并支持擴大本幣結算合作。
此外,中國政府還積極推進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及其他國家地區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共同開發歐洲基建市場。
除了開發類金融外,推動商業銀行在海外開展網絡化布局也是中國政府促進“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重要舉措?!耙粠б宦贰苯ㄔO不僅需要投融資合作,還涉及到大量的配套金融服務。中國金融機構也積極在海外布局設點。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在華沙設立分行、中國銀行等中資商業銀行在布達佩斯設立地區中心,并在捷克、塞爾維亞等國開設分公司。與此同時,中資銀行還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各類“走出去”企業跨境貿易提供結算、清算、匯兌等便利性支持,為跨境投資提供財務顧問、并購搭橋、股權融資等服務。事實上,“一帶一路”相關業務的順利推進既促進了具體項目的資金融通,又為銀行自身帶來了很多國際化發展的機會。
中國還與中東歐各國政府共同致力于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簽署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在充分發揮絲路基金和中國-中東歐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的同時,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民心相通是“五通”里最重要的一環。民心如若不通,“一帶一路”建設寸步難行。正所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2013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各國在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文化、教育和旅游合作項目的先后成功落地,為中外文明的互鑒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和平臺。根據孔子學院總部官方網站的統計資料,截至目前,中國有關高校在中東歐國家共建設了29所孔子學院,24個孔子課堂。已經建成的孔子學院覆蓋全部16個“一帶一路”中東歐國家,其中僅波蘭就有5所。2013至2015年,中東歐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連年增長,2013年為3340人,2014年為4287人,2015年則達到了4684人(見表1)。2016年6月,中國和塞爾維亞兩國元首共同出席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奠基儀式,建成后她將成為西巴爾干地區首家中國文化中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還在醫療援助、婦幼健康、殘疾人康復以及艾滋病、結核、瘧疾等醫學健康領域開展務實合作。例如:華大醫學集團于2012年與捷克基因醫學中心在布拉格合作建成產前診斷中心,用于產前及生育藥品的測試。這個項目不僅給捷克帶來了200萬歐元的投資,也開啟了捷中基因組生物信息學領域合作的篇章。促進中國與中東歐人民民心相通。此外,中國積極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表1 2013-2015年中東歐16國來華留學生人數統計表[3]
序號 國家 2014 2014 2015總人數 學歷生 非學歷生 獎學金 總人數 學歷生 非學歷生 獎學金 總人數 學歷生 非學歷生 獎學金12 塞爾維亞 142 49 93 35 165 58 107 48 202 85 117 59 13阿爾巴尼亞 89 48 41 22 99 57 42 26 113 68 45 38 14 羅馬尼亞 353 100 253 73 475 137 338 135 510 164 346 168 15 保加利亞 245 91 154 92 310 113 197 94 358 130 228 124 16馬其頓 34 16 18 18 33 17 16 21 36 23 13 25
為了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擴大彼此間的人文交流,加強符合建設需要的人才培養,中國教育部于2016年7月發布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督逃袆印愤M一步明確了教育互聯互通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共建絲路機制等三方面重點合作,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意愿,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推動各國教育提速發展。比如,協力推進教育共同體建設實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鼓勵沿線國家學者開展或合作開展中國課題研究;鼓勵沿線各國高等學校在語言、交通運輸、建筑、醫學、能源、水利、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領域聯合培養學生等。
為了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中國文化部于2016年12月26日發布了《“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了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等五個重點任務。
正如本文開篇所言,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支點和要素。在討論人才培養模式之前,對符合“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需求進行粗略的宏觀分析和研判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人才”這個詞是中國特有的概念,通常泛指才華出眾的人。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在總結以往人才定義的基礎上,第一次通過中央文件對人才概念作了表述,即“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借鑒西方主流人力資源管理的觀點,人才應該是指具有超常的知識、技能或意志,在一定條件下是不可替代的、能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簡言之,“人才”就是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個體。本報告里討論的“人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它指的是可以很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背景,同時接受過某一領域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教育的人。
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給一樣,是現代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范疇引入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后產生的新概念。人才需求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的對相關人才的需要能力,包括總量需求和個量需求,也包括數量、質量和結構等方面的需求。在人才需求預測中,我們一般應考慮以下四個因素:(1)現有人才的存量;(2)未來發展的需要;(3)特殊人才的需求;(4)人才供給的平衡。但是,“一帶一路”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復雜工程,即使是宏觀性地總量預測也難以實現,更遑論精確地分類預測。假以時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立起完備的人才存量數據庫和人才需求數據庫,人才需求預測的目標也許會比較容易實現?,F階段能做的,只能是基于前文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需求人才的素質結構進行粗略推斷,從而以極其宏觀的方式勾勒出人才需求的類型。
“一帶一路”所經國家眾多,空間遼闊,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差異極大,國與國、民族與民族、歷史與現實、宗教與宗教及其各派別等,國情民意極為復雜。宏觀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所需人才的特殊性,但關于“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真正需要的”這一命題,眾多學者對此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
周谷平、闞閱(2015)從“一帶一路”所需人才的層級出發,認為應該包括創新創業人才、國際組織人才、海外華人華僑人才、非通用語言人才、急需領域專業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等六類。辛越優、倪好(2016)認為國際化人才是保障“一帶一路”實施的主要角色。他們以“五通”為視角,提出“一帶一路”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1)全球領導型的國際化人才;(2)高端技術型的國際化人才;(3)創新創業型的國際化人才;(4)金融領軍型的國際化人才;(5)人文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吳月剛、李輝(2016)則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多民族特性出發,將所需人才歸納為五類:(1)知己知彼的政策溝通人才;(2)精通多國家和民族語言的翻譯人才;(3)熟稔沿線國家國情的復合型人才;(4)深諳宗教社會的跨文化人才;(5)實踐操作層面的技術型人才。
經過對相關文獻主要觀點的歸納和分析,不難發現,學者們的觀點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要義并無相左,只不過是研究的視角不同而已。但無論是“五通”的視角,還是“層級”的視角,都不足以準確定位相應的人才需求。因為“五通”的需求里存在人才層級的不同,不同層級的人才也同樣需要在“五通”的不同領域中得到體現。出于闡述方便的需要,課題組采用了折中的方式,以“五通”來定位人才需求,以人才的需求層級來指引人才的培養模式建構。
基于上文的論述,課題組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人才需求包含高端政策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基礎實用型人才三個層級,核心要素是人才的專業化和國際化,主導方向就是為“五通”提供關鍵的智力和人力資源保障。下文即以“五通”為視角,對“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類型略作淺析。
1.國際化的高端政策人才。此類人才既包括政府層面的政策溝通人才,又包括學術方面的優秀研究人才,前者涉及沿線國家的政策、外交、區域合作規劃對接等方面的具體事務,后者則為相關領域的國家政策和公共政策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需要具備前瞻性的國際視野、優秀的跨文化視角、資深的專業積累、創新的獨到見解。此外,加強“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進而增強中國在重要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也是促進“一帶一路”順利實施的重要舉措和現實需求。
2.國際化的復合技術人才。技術型、創新型、懂經營管理的工程技術類國際化人才是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聯通的主要力量。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沿線國家在航空、高鐵、航海、輸氣管道、跨境光纜等方面的合作逐步擴大,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龐大的基礎設施網絡已初見雛形。
表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基本情況[4]
區域 鐵路里程(千米)公路里程(千米)鐵路密度(面積,千米/1000平方千米)鐵路密度(人口,千米/1000人)鐵路加權質量水平公路密度(面積,千米/1000平方千米)公路密度(人口,千米/1000人)公路加權質量水平東盟 24306 1088346 5.43 0.03 3.0 243.08 1.50 4.5中亞 22852 374317 5.50 0.23 3.5 90.01 3.69 2.6西亞 30218 1240292 4.62 0.09 2.8 189.66 3.80 4.1中東歐 98885 1558040 46.93 0.62 2.7 739.43 9.70 2.6歐洲其他國家 143308 4908197 38.62 0.29 5.8 1322.55 10.01 5.8俄羅斯 128000 982000 7.50 0.91 4.0 57.51 7.01 2.5
需要注意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情況迥異,既有較為發達的成熟經濟體,又有嶄露頭角的新興經濟體,還有不少欠發達經濟體。中東歐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基礎設施的密度雖高,但質量水平卻遠低于歐洲其它國家和亞洲大部分地區(見表2)。相對于高度發達、各項基礎設施已臻成熟的西歐,正在高速發展和建設中的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需求旺盛,一大批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經建成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雙方在高鐵、核電、公路、港口、電信等領域均期待進行更加廣泛的合作??梢灶A見的是,隨著基礎設施聯通的進一步推進,相關的的國際化復合技術人才的需求勢必大增。
3.國際化的創新商貿人才。貿易暢通主要需要懂經濟會管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優秀的多語溝通能力、有跨國企業工作經歷的國際化人才。從近三年中國與中東歐的商品貿易數據(見表3)來看,盡管增幅較為明顯,但總量占比仍然很小,而且受宏觀經濟不佳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與中國的商品貿易還出現了起伏和回落。服務貿易存量數據更是不容樂觀。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化商貿人才的短缺。加快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產能合作,推進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等每一項貿易合作都對國際化經濟貿易人才提出較高要求。
表3 中國-中東歐國家2014-2016年商品貿易數據匯總[5]
國家從中國進口貨物金額(萬美元) 向中國出口貨物金額(萬美元)2014 2015 2016 2014 2015 2016金額 百分比 金額 百分比 金額 百分比 金額 百分比 金額 百分比 金額 百分比克羅地亞 588802 2.57%578391 2.81%645443 2.96%68087 0.49%77336 0.60%83845 0.61%波黑 922474 8.39%619386 6.89%617444 6.76%9195 0.16%16033 0.31%14715 0.28%黑山 176073 7.44%211072 10.30%203561 9.00%3387 0.77%8799 2.49%20925 5.91%塞爾維亞 1561097 7.57%1540212 8.46%160140 2 8.33%14206 0.10%20245 0.15%25265 0.17%阿爾巴尼亞 381930 7.30%369412 8.55%409610 8.77%83044 3.42%52132 2.70%60048 3.06%羅馬尼亞 3149705 4.04%3205017 4.59%381830 1 5.12%759441 1.09%581787 0.96%682483 1.07%保加利亞 1147400 3.30%1070873 3.66%114702 2 3.97%708860 2.41%610641 2.37%481164 1.84%馬其頓 433029 5.93%390497 6.10%421227 6.23%92632 1.87%142820 3.18%47810 1.00%
本報告探討的創新創業型國際化商貿人才,既包括通曉貿易營銷、法律、人文、宗教、財稅等知識,善于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能夠管理跨文化團隊的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員,同時也包括熟悉傳統和新型貿易業態、善于創新開拓的專業貿易人才。這些新興貿易領域包括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知識產權交易、電子物流、國際采購等行業。而這一切都將依賴于大量的國際化貿易人才的參與和努力。
4.國際化的金融領軍人才。為了推進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中國頻頻推出一些新舉措,積極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規模、推進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建設,組建絲路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和中國-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等開發性金融平臺。面對如此規模龐大的開發金融和融資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在中東歐國家的順利建設,我們迫切需要大量國際化資本運作人才,既要懂得資本運作和貨幣流通,熟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和規律,特別是歐盟框架下的市場規則,善于開展金融投資、并購、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產融對接、互聯網金融等,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法律、語言和人文素養。
此外,在資金融通上,中國政府需要與世界銀行、歐洲央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機構展開深層次的合作。目前,歐洲主要金融城市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先后建設了人民幣離岸中心,從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建立人民幣清算行、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再到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歐洲國家紛紛加入亞投行等,中歐金融合作不斷深化,亮點頻出。中國繼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員后,也在主動尋求與歐洲“容克計劃”等區域投資計劃進行對接,同時還對眾多的投融資項目進行審核、評估和實施。與此同時,非開發性中資銀行也紛紛在中東歐國家和地區開展金融服務。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復合型金融人才作為支撐。此類高端人才既包括政策層面、又包括實操和業務層面,即包括金融和資本領域的“外國通”,又包括“中國通”。
5.國際化的人文交流人才。自“一帶一路”提出以來,沿線許多國家積極響應。由于沿線國家在歷史傳統、語言文字、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一帶一路”建設不可避免地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其中最迫切的是沿線各國如何消除文化隔閡,在增信釋疑基礎上加強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因此,能促進民心相通的國際化人文交流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主要體現在翻譯、文化、旅游、醫療、衛生、法律等方面。
首先以精通沿線國家語言的翻譯人才為例。據保守統計,“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國家的國語或國家通用語有近50種,再加上區域民族或部族語言,語言的種類達200余種。“一帶一路”沿線中東歐16國所使用的官方語言各不相通,宗教信仰多樣,民族眾多。這些都需求大量的語言翻譯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語高級翻譯人才,同時沿線國家也需求大量的高級漢語本土人才。單從我國外語人才的培養來看,沿線國家的非通用語專業遠未完全覆蓋,已有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均不夠理想。盡管中國政府逐年增加對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獎學金名額數量,中國在中東歐16國建立的29所孔子學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對于龐大的人才需求來講仍然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
又比如跨文化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能知悉和避免文化沖突的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樣十分緊缺。這類人才通常對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等重要因素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對相關國家的政策法規、決策程序和民心走向有較為透徹的認知。這種人才緊缺的局面,固然有相關跨文化人才存量不足的原因,也有冷熱不均、地域失衡的因素。我們過去在跨文化人才培養中過分地關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反而對中小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知之甚少,對外交往中用英語包打天下的情況極為普遍。
近年來,歐美國家為了保持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紛紛出臺了有關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政策。這些政策或加大吸引外部優秀人才的力度,或顯著改善了內部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對這些人才政策的研究可以為“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德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立的應用科學大學(FH)作為一種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創舉,被稱之為戰后德國重新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和經濟強國的“秘密武器”。1968年10月31日,在德國各州州長會議上簽訂了共同建立FH的協議。從此,FH開始了繁榮發展時期,并以其特有的實踐性、專業性、以及嚴格的學習組織與大學、大學類的高校一起構成了德國高等教育新體系。自建立以來,FH的發展非常迅速,被大眾接受程度和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根據德國教育、科學、研究與技術部的統計,在FH發展的前20年,FH的注冊新生,在校生和畢業生占全部大學生的比例分別從1972年的24.1%,16.7%和24.9%提高到1993年的35.5%,23.7%和35.3%。舒光偉(2005)將其辦學的主要特征歸納為:(1)重視實踐和應用的理論聯系實際模式;(2)通過校際組合向學生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專業;(3)同時具備教師素質和工程師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4)與企業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應用項目和實習崗位,學校則為企業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并輸送合格人才。
STEM教育戰略是美國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強化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領域的全球領先水平而制定的國家層面人才培養戰略,旨在培養和提高教師、學生乃至全社會的STEM素養。2013年5月,《聯邦STEM教育戰略五年計劃》正式提交國會,STEM教育戰略將對未來美國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優先重點投資領域包括教師、公眾、本科生、研究生、少數群體:(1)提升STEM教師力量,2020年準備新增10萬優秀的K-12 STEM教師,并支持現有的STEM教師隊伍;(2)增加年輕人和公眾進入STEM領域的數量,使得美國真正擁有STEM經驗的青少年人數每年增加50%;(3)提高本科生STEM經驗,在今后10年內增加一百萬擁有STEM領域學位的學生;(4)更好地服務于歷史上在STEM領域人數不足的群體,在未來10年增加在STEM領域少數民族群體獲得學位的數量,提高婦女參與STEM領域的數目;(5)為未來的STEM生產力設計研究生教育,為STEM人士提供基礎和應用研究專業知識的研究生培訓,使其掌握國家級重要的專業技能,滿足CoSTEM機構重要任務的生產力需求,取得職業生涯成功所需的輔助技能。
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在吸引人才與培養人才方面的政策與措施值得我們借鑒。歐盟近年實施的人才引進計劃主要有瑪麗·居里行動計劃、原始創新計劃、里斯本戰略、伊拉斯謨世界計劃、“科學鑒證”一攬子政策、藍卡計劃等?,F選取有較大影響的瑪麗·居里行動計劃和伊拉斯謨計劃做簡要介紹。
瑪麗·居里行動計劃基于歐盟第七研發框架,旨在為處于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的科研人員提供不同類型的資助和獎勵。截至2013年,歐盟已通過該計劃為14000名研究人員提供資助。瑪麗·居里行動主要包括:構建科研啟動期培訓網絡、終生學習和職業發展、建立產學界合作伙伴關系、國際合作經費(主要包括出訪學者獎學金、來訪學者獎學金以及國際科研人才回流資助)以及瑪麗·居里行動獎勵等。
伊拉斯謨計劃是歐盟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計劃,總預算為2億歐元,將資助4200名外國研究生、1000名教師到歐盟國家學習及參加研究項目,還要建立250個校際間研究生站。2009-2010學年,有1833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獲得了伊拉斯謨獎學金,他們將在歐洲的頂尖大學學習;有489名具有卓越的學術業績的學者將為伊拉斯謨計劃的碩士課程進行短期教學、輔導工作,或開展研究活動;有6063名來自歐盟成員國以外國家的學生和學者獲得了合作伙伴項目的獎學金,這對于歐盟高級人才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上述提及的歐盟人才政策和計劃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借鑒之外,歐盟多元文化政策和基于多元文化實施的外語教育政策同樣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培養參考。
1.歐盟多元文化政策歐盟現在擁有28個成員國,正式官方語言達24種。歐盟的官方語言大部分屬于印歐語系,三個主要分支為日爾曼語族、羅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日爾曼語族語言主要在歐洲北部和中部使用,包括荷蘭語、英語、德語、瑞典語和丹麥語。羅曼語族語言主要在西歐和南歐使用,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和西班牙語。斯拉夫語族語言主要在東歐使用,包括保加利亞語、捷克語、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斯洛文尼亞語。印歐語系下屬的語言尚有波羅的語族的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凱爾特語族的愛爾蘭語以及希臘語。不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的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和匈牙利語以及亞非語系的馬耳他語。其中,希臘語使用希臘字母,保加利亞語使用西里爾字母,其他語言皆使用拉丁字母。
要在歐盟這樣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復雜多樣社會中實現商品、資本、人員、服務、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自由流動,加快其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首先就要解決語言問題。多元文化政策對于解決語言問題和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及增強社會凝聚力起到積極的作用。歐洲多元文化政策是在保持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獲得歐盟超國家組織的新的認同。多元文化政策的實施使得歐洲人不僅具有各國家的民族認同感,而且還具有歐洲公民的歸屬感。尊重各成員國的語言多樣性及多元文化正是加快歐洲一體化的潤滑劑。
2.歐盟外語教育政策歐盟《基本人權憲章》第22條明確規定,歐洲聯盟尊重文化、宗教和語言的多樣性。其第21條還明確“禁止包括語言在內的任何歧視行為”,并將語言多元化視為歐洲聯盟的核心價值觀,與尊重人權、文化多元、寬容和接納他者同等重要。承認語言多元并存,就等于承認外語學習的必要。歐盟語言多元化政策最突出的成果便是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歐洲《歐洲語言學習基本標準》(又稱《語言能力量表》)和在2001年正式出版發行的《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共參框架》。歐盟奉行多元化的語言政策是與其成員國眾多,語言文化多樣的歷史、現實條件分不開的,多元的外語教育政策也是為其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服務的。從長遠來看,歐盟還會加大語言多元化政策的力度,使歐盟各個成員國的外語教育在目標、內容、教學評估方面更加規范。歐盟服務于經濟一體化的多元化外語政策體現了外語教育對于國家或地區戰略的重要意義。而且歐盟致力于從國家層面建立語言決策機構,推動外語教育的長遠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余個,政治、法律、社會和文化差異甚大,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這“五通”,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第二部分的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粗略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要達到“五通”,“一帶一路”的人才必須是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跨文化視野,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同時還具備某個領域較為專業的技能。根據人才需求的層級,又可細分為高端政策型、復合應用型、基礎實用型等三類。這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模式研究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一種常用手段,它通常采用建模的方法對復雜的客觀對象進行招述、模仿和抽象,以便簡化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從整體上和本質上去把握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其運動規律(龔怡祖,1999:1)。將模式研究引入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透過教育現象,撇開那些非本質、次要的屬性和因素,凸現其結構、關系、狀態、過程,從而獲得對教育更深刻、更本質的認識,并用于指導教育實踐。
“培養模式”一詞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頻頻出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是1994年原國家教委啟動并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但該文件并沒有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界定。1998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第一次做出了清晰的解釋:“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而在教育理論界,眾多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一直沒有定論。劉明浚(1993)等人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辦學條件下,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或構思的教育、教學式樣?!饼忊妫?999:10)認為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還有很多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或簡或繁、或狹或泛的界定,但核心要義并無區別。歸納出來,其實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換言之,也就是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只不過培養的目標和方式是基于模式這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中介來實現的。
模式作為一種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式,它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認識功能:構造、解釋、預見、發現。這四種功能中,構造是模式的首要功能,它能夠揭示客體諸要素之間的組織聯系及其運行機制,構成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也就是說,模式必須能提供可供復制的標準樣式,為客體的各種特殊狀態提供一般性的圖景。研究者在建模時首先要對研究客體的各個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出其中的關鍵要素,并將其納入特定的框架和維度,才能完成模式的建構。
劉明浚等人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包括課程體系、教育途徑、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手段等,其中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則是為了使課程體系正確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從而使培養目標得以落到實處。龔怡祖認為人才培養的要素有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教學運行、教學組織、淘汰模式。從這兩個代表性學者的觀點不難看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聚焦于高等院校內部,各要素與宏觀的政策制定以及微觀的人才使用并無必然關聯,也就造成了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的脫節(見圖四)。在“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中,我們人才培養的主體并非只有高校,那些傳統的內部要素對于不同的人才培養主體和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層級并不完全適用。培養層級才是我們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因為它包含著“一帶一路”人才的結構需求和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根據不同的培養層級,又對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主體和人才培養途徑。所以,培養主體、培養層級和培養途徑是我們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時解析出的三個要素和維度。
圖四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只是局限于高校的教學環節內部,無法支撐“一帶一路”多主體、多層級的人才培養。我們課題組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建構正是以培養主體、培養層級和培養途徑等三要素為宏觀架構。在此宏觀架構中,培養主體是人才培養的實施和負責單元,培養層級是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培養途徑是人才培養的措施和路徑。在此基礎上,我們建構了新型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五),以滿足“一帶一路”多層次的人才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在新型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中,人才培養的三個主體(智庫、高校、企業)雖然定位不同的人才培養層級(高端政策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基礎實用型人才),但它們并非孤立存在的閉環,而更多的是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并由此構成開放式的人才培養循環系統。
根據培養的層級和責任主體的不同,該人才培養模式又細分為高端政策型人才培養模式、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基礎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等三個子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三個子模式中出現了新的要素:政府。政府雖然不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也并不具備人才培養的功能,但它可以為三個層級的人才培養提供宏觀的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資金扶持,同時還是政策溝通人才的直接需求者,其作用亦不容小覷。
在高端政策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智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通過智庫來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與良好的政策溝與外交談判能力的高級公務人員,以及具有社會影響力、能影響政府公共決策的專家學者、政府智囊,以及國際組織創新人才,從而實現“產學研”和“政學研”的充分結合。在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利用已有的設施條件和師資團隊,通過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等方面的創新改革,培養具有出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多語言技能,掌握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優秀應用型人才。在基礎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利用自身良好的實踐操作環境和精準的需求分析,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所需的能勝任國內外項目崗位的基礎人才。這三種子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交叉和循環。比如,智庫和企業可以為高校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優秀的師資和實踐實訓條件,高校可以為智庫的高端政策型人才培養提供教學資源的支持和共享,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或需要重大的商業決策可向智庫尋求幫助。
圖五 基于層級的多主體立體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1.高端政策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需要一定數量的政策溝通人才和各領域的國際高端研究人才。在此模式中,智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政府是為人才培養提供宏觀方向的引導和資金的支持,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微觀數據和反饋,高校則是人才培養的依托方和合作方(見圖六)。
圖六 高端政策型人才培養子模式
智庫(ThinkTank)是以政策研究為主業、以影響公共決策為目標,生產新知識、新思維、新觀點、新理論的“思想工廠”。從現狀來看,智庫主要分為官方智庫、高校智庫、民間智庫。優秀的智庫不僅生產思想,也能生產思想的巨人,因為人才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智庫本身可持續發展、對外輻射影響力的根本要素。各大智庫歷來十分重視團隊和人才的培養。以蘭德公司為例,它長期為美國政府、軍界、企業界提供專業決策咨詢服務,有美國“大腦集中營”的美譽。蘭德公司的蘭德帕蒂研究生院就是高級決策和研究人才的搖籃。
有關智庫人才的培養,目前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旋轉門”模式和新加坡的市場配置模式?!靶D門”機制是美國智庫的典型特色,每逢政府換屆,大批的內閣要員由精英薈萃的智庫人才擔任。相應地,卸任的很多政府官員會選擇在智庫從事政策研究工作。這種政府官員與智庫學者之間的有序流動就是所謂的“旋轉門”機制,它是知識與權力最有效的結合,但只能存在于美國特定的政治生態之中。而新加坡智庫的特點則是政府主導、高校運作、功能明確,而且其智庫人才主要靠市場機制引進,人員跟著項目走,隨時流動,并在堅持專業所長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
中國的智庫建設有較為鮮明的自我特色,集中體現在以各級社科研究機構為代表的官方智庫的比重較大,高校智庫次之,民間智庫占比很小。近年來,中國政府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高校智庫的數量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各類民間智庫也進入了蓬勃發展期。但在高端人才的培養上,智庫的作用遠未體現出來,甚至出現“有庫無智”的現象。我們提出,智庫要在“一帶一路”人才培養中充當高端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重任,其培養途徑和培養思路如下:
首先,是智庫高端政策型人才的培養體系要開放。在高端智庫本身的布局上,政府要起到引領的作用,賦予智庫高端人才服務公共政策的職能。各智庫定位要清晰準確,智庫之間要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在智庫的師資團隊建設上,應引入政府官員與智庫學者的雙向交流機制,使智庫培養的人才始終具有政策的前瞻性與創新性。在智庫內部的管理上要采取國際性開放式的做法,聘任、考核、淘汰都要有嚴格的執行標準。智庫的成果要具有國際認同的學術性、同步性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針對政府部門直接需要的高級政策溝通人才,智庫應該與他們就培養的目標、規格和培養方式進行共同探索,并將培養方案優化完善、付諸實施。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豐富、閱歷結構的改善,以及國際化視野的提升。在資金的支持上,要形成政府投入為主、企業和社會投入為輔的形式,同時注意保持智庫學術研究的中立性。
其次,是保持智庫在管理運作和人才培養上的相對獨立性。無論是官方智庫,高校智庫,還是民間智庫,都應該在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合作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學術獨立性。在智庫內部的管理體制上,既要兼顧與高校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的共性,更多的是考慮自身的個性。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充分借鑒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比如,高校的人事管理一般對師資團隊的學歷、職稱和學術成果要求較高,有嚴格的準入門檻,而智庫則勿需墨守陳規,可采用首席專家負責下的團隊協作制,運用市場價格的調節機制和靈活的用人形式來廣納人才,并將他們置于實際政策研究項目中進行高效培養。在運作經費的來源上,可采用項目申請的辦法,或采用直接向政府相關部門出售智力產品的方式獲取研究經費。當然,智庫不可能脫離政府,智庫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服務政府、影響決策,并且依賴于政府的收購服務,經濟上也不是完全獨立。但要有自己的研究立場,尊重事實,保持客觀性,研究過程、人員配置、結論分析等均不受政府干預,這就是一種獨立。此外,還應該探索企業資助的民間智庫建設渠道,如新加坡隆道智庫的啟動資金就是由福建林氏兄弟提供、以第三方獨立國際智庫的身份在新加坡注冊,并在實際運作中保持高度的獨立性和非營利性。
最后,智庫在培養高端政策型人才往往需要依托高校進行。高校有成熟的人才培養流程,以及良好的科研資源和科研環境,無論是高校智庫,官方智庫,還是民間智庫,都需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同時,高校系統化的學術基礎、學術體系和學術網絡還能為智庫的政策和務實研究提供成果轉化的土壤,使智庫能更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將智庫(特別是高校智庫)與高校自身的學術研究區分開來。高校固然有其學術優勢,但也有天然不足:一是對政策了解不夠、不及時,對政府運作機制不熟悉;二是現行評估系統和智庫的要求不相符,高校的學術研究學者很難有足夠的動力去做智庫研究。因此,智庫建設需要依托高校,但又要與高校進行功能和界限上的區分。但無論如何,智庫的建設以及以智庫為培養主體的高端政策人才的培養極有可能帶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從而推動整個中國的知識創新、知識創造,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需要較多數量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在此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政府是為人才培養提供宏觀方向的引導和資金及政策的支持,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實訓和質量反饋,智庫則是人才培養的依托方和合作方(見圖七)。復合應用型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力軍,也是“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具有多語言溝通能力和政治、經濟、宗教、法律等綜合人文素養,掌握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其理想的培養方式按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培養途徑等三個維度闡述如下:
(1)動態化的專業設置
首先,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數據庫,加強人才需求和專業需求的宏觀預測。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時要充分考慮“一帶一路”的時間建設需求,以人才需求數據庫和人才需求大數據為依據,認真做好數據分析和企業調研,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新設專業的論證和評估和現有專業的調整和退出機制。
其次,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可嘗試推行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的做法。美國卡內基促進教育基金會主席博伊爾在《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經驗》報告中指出:“我們最主要的敵人是‘割裂’,在社會中我們失去了文化的內聚力和共性,在大學內部是系科制、嚴重的職業主義和知識的分離”(王英杰,1993:99)。因系科、專業制度的分化而導致的知識分離,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通病,而且這種通病由于計劃體制的影響,在中國的影響尤其深遠。所以大類招生就是要打破現有的學科布局,實現跨專業招生培養,即統籌多個相鄰、相近的專業,以跨專業的方式,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目前國內按大類寬口徑培養的成功先例有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等。
最后,要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建設需求,通過國家留學基金、中國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有目的地引導中外留學生學習“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專業。在獎學金的設置上,要加大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放名額,在條件許可的時候設立“‘一帶一路’留學專項基金”。
圖七 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子模式
(2)多元化的課程內容設置
傳統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容及內容的傳授。課程結構是直線的、按部就班的及學科為本的。培養出來的人才多突出某一方面的才能,例如:計算機專才、金融業專才、建筑師、律師、某一語種專才等。建筑師未必懂法律或其他語種。律師未必懂得建筑或計算機技能。傳統的專才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合于今天新時代。課程體系必須多元化、模塊化、彈性化,因為世界是多元的,包括科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的全球化。各區域全球化的互動越來越多,人們都生活在發展迅速的地球村;在世界每個角落都可透過互聯網、各類互動通訊科技及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迅速交流合作。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及信息的流通,使國與國之間彼此依賴。隨之而來的是跨文化的沖突的明顯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身處于信息、高科技及多元文化的時代,人才必須是多元的,集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如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技能等等。
要充分考慮“一帶一路”人才需求,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中要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升人才的復合應用素質。高校要重視設置實踐性課程,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目前,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過少,這與“一帶一路”建設對人才需求之間存在差異。由此,我們的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創新思想,按照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探索以“走出去”和“引進來”為抓手的應用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多維度戰略,來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與傳統課程設置相比,應用型課程體系具有自身的特點:不是建立在學科體系上的課程內容體系,而是以技術體系為依據的課程內容體系,在“基礎扎實、口徑適當、強化能力、注重實踐”目標指導下,強調理論的應用性、技術的先進性。行業發展趨勢、技術進步動態、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呼聲是應用型本科人才課程內容體系的“催化劑”,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實踐性、可雇傭性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區別于傳統本科人才課程體系當中的探究性、理論性和學術性的顯著特征。要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需求、反饋、實踐性作用,與相關行業的骨干企業共同打造實習實訓基地。
此外,還應該在課程模塊中充分體現語言能力的培養。傳統外語專業人才趨向于單純的語言學習,而非外語專業的公共外語大多為單一語種,完全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所需人才語言素質的要求。因此,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除了多元文化與人文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實習實訓模塊外,還應該加大語言類課程模塊的比重,尤其是多語種課程的開設比例。我們認為,理想的語言類課程模塊應至少包括漢語和英語兩大類通用語,以及一至兩門非通用語。
(3)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
首先是通過校企和校智合作實現復合型實用人才培養。高校、企業、智庫通過校企和校智合作,結合三方優質資源,培養適合企業崗位的人才。合作形式可以多樣化,這里略舉四個合作方式。其一,企業經費支持。一般院校來自政府的資助是有限的,企業經費的支持,無疑為院校培養人才注入新血。反過來,院??梢愿行У貫槠髽I培養人才,花費在培養人才上的資源,最終為企業帶來更好的人才。其二,師資團隊的融合。在人才培養中,師資既可以來自高校的專職教師,又可以來自企業一線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管理人員,還可以是專業智庫的優秀專家團隊。智庫同時還可以承擔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培訓。其三,建立研究所聯合培養人才。共同制定學生培養方案,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授課方式上,既可以是人文知識的浸潤,又可以是智庫型案例教學,還可以是企業實踐教學。其四,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實訓,可以驗證所學知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并深入了解企業、市場現狀及需求。
其次,要實現人才的中外聯合培養。我們所說的中外聯合培養包含三種形式:中外高校合作培養、高校建立海外分校、“一帶一路”國家教育聯合體打包培養?!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同時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近年來,中外聯合辦學作為引進和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促進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成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要途徑。例如,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在中國深圳建立北理莫斯科大學,培養的人才將直接服務“一帶一路”的獨聯體國家。廈門大學首開先河,在馬來西亞建立分校,直接采用國際化的辦學模式服務東南亞人才培養。在中外聯合辦學條件下,研究國外高校課程設置,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消化吸收其先進教學理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構建博采中外、兼容并蓄、合理有效的國際通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全面提高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此外,中國教育部還努力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高校共建“絲路國際學院”打造新型國際教育聯合體?!敖z路國際學院”由中外高校通過“共建、共享、共贏”的方式合作建設,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方式,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重點,滿足企業國際化人才需求,形成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蓄水池。它將學歷教育、繼續教育、技術應用和社區服務集成一體,其核心職能是高校人才的國際化基地,國際教育交流的中心,企業海外培訓中心,同時也是企業的展示中心和海外客戶支持中心。
3.基礎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能勝任國內外項目建設和基礎崗位的實用型人才,他們是不需要深厚的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但能熟練開展工作的技術工人和一線基礎業務人才。在這類人才的培養中,企業是人才培養的主體(見圖八),其培養方式如下:
圖八 基礎實用型人才培養子模式
首先,是企業的員工短期培訓。當下諸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后仍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較為陌生,專業性人才儲備不足;此外,從全球跨國企業的發展狀況看,企業在落地國用人應以當地人為主,培養熟悉、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礎實用人才尤為重要。很顯然,對于這種人才的培養,學歷教育明顯不適合,因為教育周期長,資金投入較大;受教育者還要受到工作、年齡、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相比,卻具有較大的優勢:不僅沒有上述條條框框的限制,而且不需要嚴格的教育管理活動,容易操作;培訓周期短,投入少;被培訓者不需離崗或不需長期離崗;培訓內容針對性強,更貼近企業現實生產中的工藝、技術,管理理念;同時短期培訓有可具前瞻性,方式靈活等特點。短期培訓的上述優勢,奠定了其在創建學習型企業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企業獲得一流技術人才和基礎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
在企業內部的短期培訓中,常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根據劉景福、謝榕琴(2008)的觀點,PBL主要由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大要素構成。內容是現實生活和真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復雜的、非預測性的、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活動是學習者利用相關技術工具(如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情境是支持學習者進行探究學習的環境,其既可能是物質實體的學習環境,也可能是信息技術支持的虛擬環境(如VR);結果是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時,學習者通過探究活動所學會的知識或技能。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有的企業在短期培訓中采用慕課(MOOCs)的在線培訓學習等E-Learning的形式,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培訓效果。
其次,是企業委托的訂單培養。所謂訂單式培養,就是院校以企業用人協議(訂單)為依據,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組織人才培養工作,實現產銷鏈接,對口培養。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充分發揮企業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同時讓企業參與制訂人才規格、課程設置、評估考核標準,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感受企業文化,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同步(國家發展改革委,2010)。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可根據項目和業務的實際需求,主動與海內外高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合作,對基礎崗位的員工(主要是項目或業務所在國的本土員工)進行針對性的技能操作、語言文化和特定內容的培訓,培訓完成經過考核即可上崗。
最后,企業需要創設條件和環境幫助基礎員工進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培訓。很多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因業務和項目的需求而大量招聘當地員工,但這些基礎員工的素質和能力尚未達到企業自身的要求。除了進行崗前培訓和PBL短期培訓外,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培訓不失為一個可行的員工培養途徑。員工的自我培訓可以與企業內部的績效考核相結合,配合目標定位清晰的崗位責任和崗位素質要求,讓基礎員工有壓力、有動力地進行自我提升。同時,企業還需要創造良好的內部學習氛圍,鼓勵團隊合作學習、共同提高。在環境的創設上,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和企業內網的作用,向員工提供針對性的網絡學習課程。
自從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包括中東歐16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在政策對接、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資金融通和人文教育交流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由此帶來的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一帶一路”,人才先行,人才是建設的根本要素和成敗關鍵。本報告基于中國與中東歐2013年以來的貿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對“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宏觀的綜合研判。我們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人才需求包含高端政策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基礎實用型人才等三個不同層級,主導方向就是為“五通”提供關鍵的智力和人力資源保障。在建構“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模式之前,報告還簡要介紹了歐美代表性的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項目,以資各級機構參考借鑒。這些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項目有:德國FH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美國STEM教育戰略、歐盟人才引進計劃,以及歐盟的外語與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報告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建構之前,首先梳理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傳統要素,并解析出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模式的三要素,即培養主體、培養層級、培養途徑,進而構建出以智庫、高校和企業為人才培養主體的高端政策型、復合應用型、基礎實用型的立體人才培養模式。報告最后按三個不同的培養層級(也是三個人才培養子模式)分別展開進行了較為清晰的人才培養路徑的闡述。
誠然,因課題團隊水平所限,模式的理論構建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報告中定有不少欠妥甚至謬誤之處,還望各位方家不吝指正。也希望此領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這是學者的本份,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注釋:
[1]圖一與圖二的數據來源為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網址為http://www.trademap.org。
[2]圖三的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匯總整理。
[3]表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編寫的內部資料《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3、2014、2015版的相關數據匯總整理而成。
[4]表2摘自黃先海、陳航宇撰寫的《“一帶一路”的實施效應研究——基于GTAP的模擬分析》一文。原文刊登于《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5期。
[5]表3數據根據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公布的相關國家貿易數據整理匯總而成,網址為http://www.trademap.org。表中“進口”欄里的百分比為該國從中國進口貨物貿易額在其總進口額中的占比,“出口”欄里的百分比為該國出口到中國的貨物貿易額在其總出口額中的占比。
陳 斌:《“一帶一路”下中國與中東歐人文交流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7年第4期。
成雪巖:《“一帶一路”國際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27期。
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大學教育科學》,2012年第3期。
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 l.2015-04-01.
韓 鋒:《新加坡智庫的現狀、特點與經驗》,《東南亞研究》,2015年第6期。
侯楊方:《“一帶一路”戰略亟需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文匯報》,2015年5月8日,006版。
黃先海、陳航宇:《“一帶一路”的實施效應研究——基于GTAP的模擬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5期。
黃曉波:《高?!按箢愓猩囵B”改革反思》,《華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16-07-15.
教育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文件匯編》,1998年。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3年。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4年。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5年。
闞 閱、周谷平:《“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結構改革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李 罡:《中國“一帶一路”如何對接歐洲“容克計劃”》,《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期。
李朋波、張慶紅:《國內人才需求預測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分析》,《當代經濟管理》,2014年第5期。
李亞萍、金佩華:《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綜述》,《江蘇高教》,2003年第5期。
林 玲:《高等院?!叭瞬排囵B模式”研究述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劉景福、謝榕琴:《立足于“項目”開展學習—PBL在企業涪訓中的應用探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年第9期。
劉若霞、張加民:《美國STEM教育戰略及其對中國人才培養的啟示》,《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年第2期。
劉明浚:《大學教育環境論要》,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3年。
劉 英、高廣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期。
劉作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16+1合作”》,《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年第3期。
羅 堯:《世界頂級智庫美國蘭德公司的人才培養之道》,《中國高校科技》,2016年第4期。
馬文普:《“一帶一路”戰略需培養專業化國際人才》,《中國企業報》,2015年7月23日,T02版。
聶 丹:《“一帶一路”亟需語言資源的互聯互通》,《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年第22期。
龐 挺:《我國藥學服務型人才需求預測研究》,沈陽藥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裴文英:《高校發展視野中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江蘇高教》,2007年第6期。
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光明日報》,2015年8月13日,011版。
《人才強國戰略解讀》編寫組:《人才強國戰略解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沈 騎:《“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戰略轉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史 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舒光偉:《德國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征和啟示》,《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3期。
萬玉鳳:《跨專業跨學??鐓^域培養“一帶一路”人才》,《中國教育報》,2015年5月29日,003版。
王 ?。骸墩撝袊菐彀l展的現狀、問題及改革重點》,《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王莉麗:《美國智庫的“旋轉門”機制》,《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
王焰新:《“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光明日報》,2015年5月26日,013版。
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志強:《一元與多元:歐盟創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王正青:《歐盟國家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的策略與經驗》,《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12期。
文 君、蔣先玲:《用系統思維創新高?!耙粠б宦贰眹H化人才培養路徑》,《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文化部:《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EB/OL]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1/t20170113_477591.html.2016-12-28.
文秋芳:《“一帶一路”語言人才的培養》,《語言戰略研究》,2016年第2期。
吳月剛、李 輝:《跨界民族:“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人才需求與供給》,《中國民族報》,2016年2月26日,007版。
辛越優、倪 好:《國際化人才聯通“一帶一路”:角色、需求與策略》,《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4期。
夏文斌:《“一帶一路”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中國教育報》,2016年1月21日,003版。
徐勝男、吳 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青年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徐蔚冰:《“一帶一路”要培養國際化人才4.0》,《中國經濟時報》,2015年12月11日,002版。
嚴圣禾、黨文婷:《為建設“一帶一路”培養優秀人才》,《光明日報》,2017年5月10日,015版。
于 淼:《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趨勢研究》,《沈陽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余曉鐘、高慶欣:《“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協同創新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6年第3期。
袁 媛:《中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張力躍:《“一帶一路”逼迫人才培養變局》,《中國教育報》,2015年8月24日,003版。
張 驥、陳志敏:《“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歐對接:雙層歐盟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1期。
張日培:《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劃構想》,《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張 強:《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動向》,《北京教育·高教》,2015年第6期。
張永安、尚宇紅:《“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中東歐合作的希望與挑戰》,《國際商務研究》,2016年第4期。
趙建中、劉菲菲:《加強語言人才培養服務“一帶一路”》,《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12月6日,007版。
趙世舉:《“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周谷平、闞 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周家倫:《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若干探索》,《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第Z1期。
朱 敏:《新型智庫人才培養管理創新思考》,《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
Talents Demand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An Analysis Report Based on Big Data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MU Zhengli&LUO Hongling&NAM Yuk Sai&WEIPeiling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Since the advocate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re has been great progress in policies coordination,facilities connectivity,unimpeded trade,financial integration,and people to people bond among those countries(including 16 Central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with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On the other hand,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contacts among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enterprises,and private groups become all-dimensional and multitiered.And it iswhen the problem of having enough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comes to prominence.Therefore,this report aims to analyze and assess how we could cultivate and nurture the neededtalents best based on the big data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hina,the developmentof the infrastructure,and the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uchmacro analysiswill be carried out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way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the US,Germany,the European Union,and Singapore adopt to develop their talents.This report proposes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featuring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namely:institution,level,and methods,which coversmodels for training high-end political talents,synthesizer talents,and pragmatist talents.
The Belt and Roa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alent trainingmodel;big data
H195
A
2221-9056(2017)07-0869-24
10.14095/j.cnki.oce.2017.07.001
2017-05-08
穆正禮,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對比語言學、漢語國際推廣。Email:muzhengli@126.com羅紅玲,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與傳播。Email:lhl_betty@163.com藍玉茜,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語言政策、二語習得、閩粵方言等。Email:evachuinam@gmail.com魏珮玲,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博士生,臺灣師范大學國語中心教師,研究方向為文化教學。Email:penny343@163.com本報告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鄭通濤教授、方環海教授、陳榮嵐教授等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在此謹致謝忱。感謝《海外華文教育》匿名審稿專家的修改意見,文中錯謬之處概由作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