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 100029)
綜合護理干預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患者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
萬 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 100029)
目的探討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藥物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8月收治入院的持續抗凝或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患者69例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實施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實施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肝素類抗凝藥物;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根據國內外指南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藥物非常普遍,這類患者也存在血栓形成的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對此類患者使用圍術期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治療[1]。同時也給圍術期護理帶來新的挑戰。選取69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藥物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8月收治的69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藥物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確診為膽石癥且有手術指征,均無凝血功能障礙疾病史,心功能I~II級。其中男44例,女25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3.58±7.05)歲;膽囊疾病包括:膽石癥中慢性45例,急性發作24例;手術方式包括:擇期手術45例,急診手術24例。
使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足低15~20°,手術臺向左傾斜15°,本組病例全部采用二氧化碳氣腹,氣腹采用低流量、低氣壓(10~12 mmHg)及間斷氣腹法,術后常規20-24單腔硅膠管于膽囊床附近,引流管在20~24 h內拔除,全部采用三孔法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左右交替、對稱注射的方法[4],以免增加局部皮下組織藥物濃度及皮下出血瘀斑的幾率。用藥期間觀察患者有無牙齦出血,皮膚有無出血點,原有的瘀斑瘀點有無增多。
1.3.2 皮膚準備。術前1天為患者清潔臍部,用溫肥皂水浸泡臍部使污垢變軟,然后用棉棒蘸石蠟油清除可見污垢,注意動作輕柔,避免臍部疼痛,紅腫,破潰[5]。
1.3.3 心理準備。術前評價患者負性情緒程度,進行巡禮護理,可采用圖譜術前訪視,將手術室環境、儀器設備、手術步驟等相關內容拍成彩色圖片,加深理解認知,緩解術前焦慮緊張。
1.3.4 術后抗凝藥物調整的護理?;颊咝g后2~3天停止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療,按原劑量恢復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其中華法林作為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藥,其抗凝效果受個體差異影響。為確保安全有效,需對應用藥期間的凝血情況進行監測,可采用國際標準化比率(INR)作為藥效指標,其標準值為2.0~3.0,當數值>3,提示患者有出血風險。用藥同時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皮膚有無出血點、齒齦出血、女性患者月經量增多等情況,使患者引流管保持妥善固定、通暢,防止扭曲及打結,觀察患者引流量、性狀及顏色,如發現引流液增多,色鮮紅,需馬上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3.1 術前抗凝藥物的護理。全面評估患者既往史、生育史、藥物過敏史等情況,以便發現有無其他可能影響手術的疾病。術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需術前3~5天停用華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例如克賽、速碧林,術前12 h停止[2-3]。給藥途徑以皮下注射為主,按腹部體表4區分法將腹部分為四個區域,注射部位在左、右距臍10 cm上、除外臍周1 cm,且避開有皮下淤血、皮下結節或有其他疾病的地方,每針相距2 cm,所有患者均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并且觀察是否存在牙齦出血、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皮下出血等不良反應。
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AS 9.3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h)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天數(d) 住院費用(萬元)觀察組(n=34) 2.23±0.55 20.29±10.94 41.50±13.62 12.62±3.07 3.43±0.66對照組(n=35) 2.74±0.53 36.14±19.29 52.91±16.53 18.26±3.81 5.61±6.61 t 3.91 4.21 3.13 6.76 5.08 P 0.0002 <0.0001a 0.0026 <0.001 <0.001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15%,高于觀察組的2.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低分子肝素本質是抗凝藥,不僅可使抗凝血酶物質活性增加,而且還可發揮抗凝功效,因此現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后的患者中。臨床用藥LMWH時,其主要給藥途徑是皮下注射,注射點以腹部為主,這是因為人體腹部皮下組織中的淋巴管以及血管均十分豐富,所以吸收能力更強。對于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期間,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圍術期應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療可保障患者安全,有效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不僅可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且降低不良反應,減少患者的痛感,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因此說明,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效道,徐 斌,蔡雄鑫,等.醫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56-157.
[2] 李玉珍.綜合護理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1):139-140.
[3] 張士華,邱豫偉,伍冀湘,等.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3):361.
[4] 開月梅,石蘭萍,劉 顏.規律輪換注射部位減輕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9):3-4.
[5] 呂仙榮,孫海燕,溫 瑩,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腸道清潔的比較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2):2119.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1.78.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