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菁超 湯 銘 王泰康
(1.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城市修補理念下的街道更新研究
葉菁超1湯 銘1王泰康2
(1.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運用“城市修補”的相關理念對城市老舊街道的更新設計進行分析,緩解城市高速發展隨之而來日漸突顯的“城市病”,解決老舊城區交通堵塞、景觀單一、傳承不足、立面凌亂等問題,并以合肥市徽州大道精品工程為例,探討了相關做法和經驗。
城市修補,街道景觀,景觀更新
2015年3月,陳政高部長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思路,同年6月,住房及城鄉建設部復函同意,圍繞“雙修”工作開展試點,推進至今,在三亞、張家港等地取得卓越成效。形成相關的理念方法、技術策略及實施重點。
1.1城市修補的定義
作為城市“雙修”的一部分,城市修補主要指的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更新,是一項長期的大規模的系統工程,既要保護原有肌理,又要允許建設發生,新老巧妙結合成為關鍵。
1.2城市修補的內容
城市修補經過幾年的研究實踐,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技術框架,主要針對:城市形態、輪廓天際線,建筑色彩風貌,城市廣告牌匾,城市夜景亮化,拆除違規建筑。運用總體城市設計方法,讓城市與地形地貌、景觀資源、文化背景等充分融合,針對突出的問題,因地制宜的進行“修補”。
城市化進程加速,老舊街道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的功能需求,城市與居民的矛盾不斷突出。人們在認識與反思的過程中,對城市街道景觀研究不斷深化,通過修補與完善達到更新與提升,從而越來越適應現代城市人的生活。
2.1街道景觀的發展
城市街道由無到有,由簡到繁,功能不斷完善,形式不斷豐富。伴隨著城市交通壓力的不斷增加,城市街道的功能越來越復雜,空間尺度越來越龐大,其景觀更新在適用性、融合性、繼承性、個性等方面有了新的追求。
2.2街道景觀發展存在的問題
井噴式的發展,讓交通擁堵、文脈斷裂、千城一景、綠化缺失、設施不備、環境不良等成為城市街道景觀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另外毫無規劃的廣告設施、摩肩接踵的大廈高樓,讓街道空間壓力而灰暗。
利用城市“修補”運動這一契機,解決城市街道景觀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對于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3.1街道更新的思路
一個街道存在及發展本身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綜合系統,設計師對其進行更新和改造,如果秉持除舊立新、擇優而造的理念,容易造成街道景觀與原有歷史脈絡的割裂。所以,如何在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現代的技術工藝,改變使用弊端,改善空間環境,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融合街道歷史背景,塑造鮮明個性,成為設計的追求。
3.2街道更新的原則
3.2.1整體統一
街道景觀是城市綜合體中最直觀、最敏感的組成部分。街道景觀更新設計既強調與城市其他組分協調統一、和諧共生,又不能千城一面,缺乏特色,以色彩、形式、材料、文化為肌理,構建整體景觀框架,將感性的社會文化、人文風俗、出行習慣融入在內,做到既統一,又豐富。
3.2.2以人為本
街道的使用人群是設計的研究主體。街道景觀更新首先要滿足人的生理尺度、情感追求和行為模式,同時充分考慮多年齡段、多人群的訴求,解決日漸突出的人車矛盾,增加公園、廣場、綠化等休閑空間,讓人與街道產生良性互動。
3.2.3可續協調
健康環保、舒適協調、循環可續、自我凈化,是街道景觀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更新不是一時新,而是讓街道環境形成系統,通過現代技術、城市監管、日常維護、合理開發,實現系統各組件之間良性互動,有序發展。
3.2.4歷史傳承
任何街道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軌跡,她們或隱現在都市角落,或埋藏于人們內心。設計師要尊重場地的演進規律,挖掘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把屬于街道本身的氣韻與精髓留給后代。
3.3街道更新的策略
我們提倡運用城市修復的技術進行老舊街區景觀更新設計,采取繼承與優化、補充與消減、改革與創新的策略對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城市建筑和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實踐。
4.1項目背景
合肥市徽州大道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幾經擴建,成為聯系城區中心直達濱湖新區的南北向城市主干道,見證了合肥從建國初期一路慢慢走來,也必將見證合肥未來的飛速發展。2016年5月3日,國務院批復合肥城市總體規劃。未來,徽州大道將呈現一軸串三心局面。
老舊道路存在的通?。航煌〒矶?、路權不明;建筑多態、良莠不齊;缺乏系統、美觀不足;景觀單一、缺少特色,在這條路上都能看到,然而設計團隊看到更多的是這條路上濃濃的老廬州閑逸慢活的記憶,和一串串新合肥發展變遷的腳印。
4.2理念目標
運用城市修補理念,使得徽州大道成為承載城市文化的脈絡線、記錄歷史變遷的刻度線和展示城市發展的中軸線,沿著徽州大道從老城中心直達濱湖新區分段展示廬州風情、徽州風韻和國際風范。
4.3段落特色
4.3.1廬州風情
段落由環城路至南一環,全段長805 m,兩側年代符號較多、建筑新舊不一、交通壓力很大、綠化季相明顯,細膩度不足、人性化設施簡單。
以安徽大劇院、大鐘樓及20世紀60年代磚混小紅樓等年代建筑為核心,使得周邊的街道風貌與之相呼應協調,形成亮點。同時增加細膩的道路附屬設施和街道家具,傳達老廬州愜意慢生活的城市文化,讓步履匆匆的人們體味充滿廬州印象的人文情懷。
4.3.2徽州風韻
段落由南一環至南二環,全段長3 750 m,兩側建筑呈現段落化,道路交通此段較為流暢,沿線綠化形式多變,但景觀元素單一。
通過道路兩側段落式的住宅及公建的立面整治,和段落上分布的7座人行天橋景觀改造,突出安徽的地域特色,以路為河,過河(徽州大道)為橋,十橋九樣。同時根據不同的用地屬性,突出徽州氛圍營造。
4.3.3國際風范
段落由南二環至終點,是市區進入濱湖新區的主要通道。全段長3 950 m,路感體驗良好,周邊綠化層次豐富,兩側景觀呈現同質化。
快速交通、慢行交通、綠帶、建筑及遠處城市景觀共同構成該段落的整體線形空間,對道路沿線建筑風格、空間層次、視線關系提供指導性建議,對景觀綠化進行關鍵區域營造,使得該段落成為更具現代科技城市特點的示范,展示合肥作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快速崛起,邁步國際的風范。
4.4具體作法
分析街道景觀中各個元素存在的問題,以及綜合發揮效果的不足之處,提出整理、修繕、新建三種層次的城市“修補”策略,旨在通過繼承與優化、補充與消減、改革與創新的方法,對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城市建筑和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實踐。
4.4.1安徽大劇院門前廣場綜合提升
徽州大劇院位于徽州大道老城區段東側,現狀廣場完全被機動車停車占用,功能、景觀都十分單一。方案挖掘大劇院上世紀設計理念“流光溢彩”,通過地下空間挖掘,地面景觀梳理、景觀照明營造,在視覺上做減法、空間上做加法,為雜亂的城市空間中開辟一處溢彩繁華的綠洲,見圖1。
4.4.2太湖路交口節點提升
交口東側為故有公園,設施陳舊、布局簡單,同時影響外圍交通組織。但是使用率非常高,是周邊居民散步聊天、鍛煉休閑的好去處。現狀蒼天大樹、秀氣木亭承載著老合肥太多的記憶。交口西側,為一市民廣場,綠化凋零、設施簡單。該交口成為寸土寸金的老城之中,難得的留白。方案通過徽州古鎮、山水為依托設置兩處全然不對稱的休閑空間。一動一靜,一古一新,有效整合空間,傳承場地精神,見圖2。
4.4.3專屬設施
沿線設施從車站、花箱、燈具、座椅,到井蓋、路牌、側石、護欄,都進行了系統性、風格化的設計,定制式的城市家具設計,讓道路更精致,特色更鮮明,見圖3。
在項目的實際操作中,筆者發覺,只有精確的解決現狀問題、流程問題和管養問題;精致的打造順暢的道路交通、優美的城市立面和舒適的三維空間;精細的處理互相交織的專項、不停更新的技術、愈發緊湊的空間,才能最終創造精品。
[1] 崔斌慶,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與中國城市現實[J].城市規劃學刊,2009(2):75-82.
[2] 段 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蔚楓容智.基于“城市針灸”的舊城更新探索[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Researchonthestreetrenewalundertheideaofurbanpatching
YeJingchao1TangMing1WangTaikang2
(1.AnhuiTransportConsulting&DesignInstituteCo.,Ltd,Hefei230000,China;2.AnhuiUrban&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Hefei230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newal design of urban old streets by us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urban repair”, alleviates the “urban diseases” which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jam, landscape, clutter and other issues. Take Hefei City Huizhou Avenue boutique projec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city patch, street landscape, landscape update
TU984
A
1009-6825(2017)27-0005-02
2017-07-13
葉菁超(1984- ),女,高級工程師; 湯 銘(1980- ),男,高級工程師; 王泰康(1983- ),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