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晶,郭訓偉,邱光槐,鐘赟,鐘陽縣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 贛州 341400)
尿路細菌對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發熱的影響
奚晶,郭訓偉,邱光槐,鐘赟,鐘陽縣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 贛州 341400)
目的 探討尿路細菌對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發熱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50例尿路結石患者,根據尿路感染診斷標準分為實驗組(即尿路感染組)有87例,對照組(即無尿路感染組)63例,均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對兩組患者術后是否出現發熱進行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術后出現發熱20例(22.98%),高于對照組5例(7.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術前尿培養陽性者,術后更易出現發熱。結論 術前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對經皮腎鏡術后發熱有著重要意義。圍手術期積極抗感染治療是預防及治療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發熱的重要措施。
尿路細菌;尿路感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術后發熱
經皮腎鏡取石術作為腔內泌尿外科手術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取代了開放取石術,成為了治療上尿路結石的主要方法,但其術后并發癥眾多,如發熱、出血、周圍組織損傷等,仍然給泌尿外科醫師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挑戰。其中術后發熱時有發生,有文獻指出其發生率達32%[1]。術后發熱的原因包括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結石大小、既往手術史、合并糖尿病等代謝性基礎疾病。本研究旨在對尿路細菌對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熱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科接受了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的150例尿路結石患者,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齡18~75歲,平均(52.6±5.4)歲。全部患者均確診為腎結石或輸尿管上段結石,排外有輸尿管狹窄、合并腫瘤、合并腎結核等明顯影響手術操作及實驗結果的病例,其中右腎結石和/或合并輸尿管上段結石65例,左腎結石和/或合并輸尿管上段結石74例,雙腎結石和/或合并輸尿管上段結石11例,結石最大直徑0.9~6.5 cm,平均(3.1±0.8)cm。選取的患者中,中重度腎積水患者101例,輕度或無明顯積水患者49例,腎積水患病時間不等。腎功能明顯異常者65例,腎功能正常或者輕微升高者85例,無尿毒癥患者。所有患者均實施尿路感染診斷,并且完善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根據尿路感染診斷標準分為兩組,實驗組(即尿路感染組)有87例,對照組(即無尿路感染組)63例,兩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30分鐘到1小時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若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已出,則根據藥敏實驗選取敏感抗生素)。麻醉方法選擇腰硬聯合麻醉,體位選擇取截石位,在輸尿管鏡下對患側輸尿管逆行插管,選擇F5型號的輸尿管導管實施干預。將患者體位轉換為仰臥位,B超定位輔助下建立16F經皮腎鏡通道,在建立通道過程中用10 mL注射器從針鞘抽取適量腎盂尿進行細菌培養+藥敏實驗。從通道里置入腎鏡至腎內找到結石,用鈥激光將結石擊碎,通過負壓吸引將小碎石吸出,較大結石用取石鉗取出。結石取凈后均留置腎造瘺管及輸尿管內支架管(型號及廠家一致)。對于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者術中追加一次抗生素滴注。術后均常規廣譜抗生素滴注(同術前),術后第一天復查尿路感染指標,若出現感染,則首先需要明確病原菌類型,并及時給予敏感性較高的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術前尿路感染情況、結石情況、術后發熱情況及一般信息資料。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發熱有25例,其中實驗組有20例,對照組有5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前尿路感染對經皮腎碎石取石術后發熱的影響(n)
隨著微創時代的蓬勃發展,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已成為泌尿系統結石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但術中術后逐漸出現的并發癥仍然讓很多泌尿外科醫師望而生畏,術中出血、術后發熱的防范仍然是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兩大課題,研究尿路細菌對于其術后發熱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術后發熱是泌尿系統結石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術后感染的先兆。據易家才[2]研究指出,對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實施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后容易出現發熱等并發癥,術后24 h發熱的發生率高達39.8%。患者術前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結石塊體積較大,灌注液體量不適、手術時間較長均是導致術后發熱甚至是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可以根據上述因素對術后發熱的風險進行評估[3]。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熱的主要原因是尿路感染,由于細菌入侵導致的尿路感染構成比較高[4],細菌附著在結石上,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細菌可隨灌流液通過破壞的腎盂靜脈系統及腎盂淋巴管反流至血液,引起發熱、寒戰等感染。本組資料顯示,實驗組術前均有感染征象,雖已積極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但術后發熱率仍明顯高于術前無感染組,與文獻報告相近[5],畢星星[6]發現,陽性尿培養結果者在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出現發熱或者感染的風險明顯高于尿培養陰性者,原因可能為抗生素使用時間不夠或者抗生素無法清除結石內部細菌。對于術前有腎積水患者,大部分患者可能會由于嚴重的尿路梗阻導致尿液檢查結果為陰性,從而出現術前無感染的假象。Dede O等[7]認為對術中腎盂尿液進行細菌培養對于術后感染的發生風險的預測作用明顯優于術前進行尿培養者。我們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盡管有部分病例術前尿培養結果顯示為陰性,并且也接受了抗生素預防性和規范化使用,但是術后仍然會出現發熱、感染甚至膿毒血癥的情況。因此此類患者手術后必須常規給予抗生素直至感染癥狀完全消失,并且細菌培養結果顯示轉陰后2周才能停止用藥。
結合既往研究資料[8]和本研究結果經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存在有尿路感染者、術前尿培養陽性者出現術后感染的風險更高,可知尿路感染、術前尿培養陽性均是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后發熱的危險因素,可知尿路細菌感染可增加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患者術后發熱,同時也是導致患者并發術后感染的重要原因[9]。分析其中原因為:存在有尿路細菌感染的患者大多均存在有炎癥反應,且感染越嚴重,炎癥反應程度也越嚴重,在實施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后患者由于受到手術創傷產生應激反應,加之手術對機體抵抗能力的削弱等可導致機體并發術后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10]。因此針對存在有尿路細菌感染的患者應當首先實施抗感染治療,待感染得到良好控制后再擇期進行手術,可顯著減少術后發熱和感染的情況。
綜上所述,術前尿路細菌的檢查、處理對于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意義重大,圍手術期的抗感染治療是預防及治療術后發熱的重要措施。
[1] 鄧鑫,顧鵬,秦培波,等.定向抗菌藥物應用預防前列腺切除術后尿路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3):2979-2980,2983.
[2] 易家才.左氧氟沙星片聯合三金片治療尿路感染的臨床觀察[J].江西醫藥,2015,50(5):447-448.
[3] 劉學銀,茍欣,張世全,等.聚維酮碘膀胱灌注預防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后尿路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4):3275-3277.
[4] 何恒,虞玉存,何詠,等.留置輸尿管支架管合并發熱性尿路感染男性患者的臨床特點與腎臟形態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6,10(5):575-578.
[5] Deshmukh S,Sternberg K,Hernandez N,et al.Compliance with 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Post-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Antibiotics Does Not Appear to Increase Rates of Infection[J].J Urol,2015,194(4):992-996.
[6] 畢星星.降鈣素原對上尿路輸尿管鏡腔內碎石并發感染的臨床意義[D].貴陽醫學院,2015.
[7] Dede O,Sancaktutar AA,Ba?O,et al.Micro-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ininfants:asingle-center experience[J].Urolithiasis,2016,44(2):173-177.
[8] 冷延超.第一腰椎骨折術后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25):135-136.
[9] 崔海城,付衛國.尿路細菌對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熱及預后的影響研究[J].江西醫藥,2016,51(10):1041-1043.
[10]張細初,江興華,徐焱江.經皮腎鏡下鈥激光碎石治療感染性腎結石的效果及對并發癥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6,22(22):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28
贛州市指導性科技計劃(GZ2016ZSF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