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遼寧省丹東東港市中心醫院兒科,遼寧 丹東 118300)
15例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診斷
徐穎
(遼寧省丹東東港市中心醫院兒科,遼寧 丹東 118300)
目的 針對臨床早期診斷不典型川崎病的情況進行初步探討。方法 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有關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患兒臨床癥狀表現及產生冠狀動脈損害的比例進行分析研究,對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靜脈注射方法治療。結果 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中有9例男患兒,6例女患兒,男女比例1.5∶1。發病患兒年齡在6個月~8歲之間,平均(4.2±0.6)歲,有12例患兒不足4歲,占80%,1例患兒治療后復發,沒有死亡病例。主要癥狀表現為首發癥狀起病是某種特殊癥狀,與診斷標準第5條不符,只與2~4條相符,但與患兒血培養及血清等檢查結果相結合,將其它發熱性疾病排除再與超聲心動圖檢測冠狀動脈的結果相結合進行診斷。其中只有1例患兒具備2條,占6.7%(1/15);6例患兒具備3條,占40%(6/15);8例患兒具備4條,占53.3%(8/15)。結論 延遲診治不典型川崎病將增大產生冠狀動脈瘤的風險。所以醫生在臨床中應對小兒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視,以利于早期診治,進而使產生心血管并發癥的可能性降低。存在潮紅色卡疤,發熱,同時伴隨川崎病面容,潮紅的肛周及手指脫皮,不足2歲男孩陰囊疼痛硬腫且潮紅,增高的血沉、C反應蛋白及外周血白細胞比較明顯,進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癥狀的患兒應注意不典型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診斷;臨床療效
川崎病在臨床中也被稱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主要是以血管炎癥反應病理改變,具有發熱出疹表現的一種疾病,該病在春秋季節多發,是兒科臨床中的一種多發病[1]。本研究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有關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患兒臨床癥狀表現及產生冠狀動脈損害的比例進行分析研究,對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靜脈注射方法治療,對不典型川崎病提高認識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有關資料,采用“實用兒科學”中診斷川崎病的標準對患兒進行診斷[2]。
1.2 方法 患兒在臨床中得到確診后都采用丙種球蛋白(山西康寶生物制品公司,國藥準字S19994004)及精氨酸阿司匹林(廣州華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270)靜脈注射方法進行治療。丙種球蛋白按照每千克體質量每天1 g,連續使用2 d。并每日每千克體質量口服添加50~100 mg阿司匹林分3~4次連續服用2周后,減至每千克體質量3~5 mg按頓服用[3]。典型川崎病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后體溫在48小時內即可恢復正常,但有7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因對丙種球蛋白反應差而需對其重復使用。使用精氨酸阿司匹林藥物直到患兒冠狀動脈擴張、血小板及紅細胞沉降率指標恢復正常,通常典型川崎病在發病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停藥,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中有2例患兒因冠脈較長時間恢復正常而使用藥物達半年之久。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血培養及血清等檢查結果,臨床療效、癥狀消失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患兒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中有9例男患兒,6例女患兒,男女比例1.5∶1。發病患兒年齡在6個月~8歲之間,平均(4.2±0.6)歲,有12例患兒不足4歲,占80%,1例患兒治療后復發,沒有死亡病例。主要癥狀表現為首發癥狀起病是某種特殊癥狀,與診斷標準第5條不符,只與2~4條相符,但與患兒血培養及血清等檢查結果相結合,將其它發熱性疾病排除再與超聲心動圖檢測冠狀動脈的結果相結合進行診斷。其中只有1例患兒具備2條,占6.7%(1/15);6例患兒具備3條,占40%(6/15);8例患兒具備4條,占53.3%(8/15)。見表1。

表1 川崎病患兒臨床癥狀發生率比較[n(%)]
據有關研究文獻顯示,不典型川崎病發病率為25.8%,相對于成年患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4]。若患兒在臨床中具有下列癥狀表現時就要對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視程度:川崎病面容是早期川崎病的一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熱早期,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眼結膜發生充血、唇紅呈現出干裂并具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性,這被稱為川崎病面容[5]。若患兒在臨床中具有該面容表現時就要疑似其患有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性,立即采取心臟彩超方法進行檢查,以便于確診。
肛周呈潮紅并產生脫皮癥狀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診斷中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并具有明顯特異性[5]。本研究中有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肛周在熱程一周時間內產生脫皮癥狀,而在8天后指趾端才產生脫皮癥狀,充分表明肛周皮膚呈潮紅,相對于較指趾端脫皮而言其臨床早期診斷更為準確。不足4歲的男嬰患兒陰囊呈紅腫、產生觸痛也是不典型川崎病在臨床中早期診斷的一個主要指征。本研究中不足4歲的男嬰患兒由于陰囊皮膚腫脹呈潮紅色、觸痛而確診發病,起初有7例被誤診為睪丸鞘膜積液等進行治療,術后患兒體溫持續不降而向內科轉診,經診斷后患兒都產生典型川崎病的臨床癥狀而得到確診,充分表明陰囊皮膚呈潮紅可用于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診斷特征[6]。
患兒卡介苗接種部位產生紅斑、硬結在臨床中也能用于早期診斷的一個重要特征。本研究中有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卡疤呈潮紅,占53.3%,在發熱早期就具有卡疤潮紅癥狀,表明在對患兒體檢過程中應仔細。頸淋巴結腫大特征在臨床患兒中相對較為罕見,但若產生該癥狀主要表明患兒病情較為嚴重,不同系統都受到病情影響或對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不具有明顯反應[7],本研究中有7例患兒(占46.7%)產生丙種球蛋白應用治療后不具有明顯反應,其中頸淋巴結腫大患兒有2例。
對患兒的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血沉速度增快,白細胞明顯增高,血小板顯著增多,C反應蛋白增加產生率為93.3%,具有較高的產生率,結果顯示臨床中若患兒發熱持續不退并存在血沉癥狀,患兒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明顯增高應特別注意不典型川崎病,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早期診治。
早期診斷不典型川崎病的一個無創傷性的有效檢查方法就是心臟彩超,冠狀動脈擴張最早可在不超過3天的發熱癥狀中發現[8]。本研究中是15例患兒都采取心臟彩超并應用方檢驗方法,結果顯示典型及不典型川崎病冠狀動脈擴張的發生率不具有統計意義,在5例具有冠狀動脈擴張的患兒中,冠狀動脈擴張最早在發病3天內發現,其中3例在發病10天內發現。有2例疑似患兒采用彩超檢查而得到及時確診,不足6個月年齡的患兒,具有更不典型的川崎病癥狀,如持續發熱時間較長不退,將其它疾病予以排除后,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若存在炎癥反應(沉降紅細胞比例及C反應蛋白升高比較明顯),盡管不具有臨床川崎病癥狀,但要采取多次超聲心動圖檢查,以明確患兒是否存在冠狀動脈損傷。若有明確證據證實產生冠狀動脈病變,可采用標準治療方案對不典型川崎病進行診斷。
大部分不典型川崎病都在嬰幼兒群體中發生,越小年齡的患兒越具有不典型的臨床癥狀,本研究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中有12例不足4歲,占80%。其中有7例被誤診為睪丸鞘膜積液等進行治療,術后患兒體溫持續不降而向內科轉診,臨床中不典型川崎病的癥狀增大了早期診治川崎病的難度,對患兒的延遲診治也使產生冠狀動脈瘤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有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卡疤呈潮紅,在發熱早期患兒就具有卡疤潮紅癥狀,表明在對患兒體檢過程中應仔細,才能使患兒及時診治而避免貽誤病情。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特別注意不典型川崎病,確有需要時可采取診斷性治療。存在潮紅色卡疤,發熱,同時伴隨川崎病面容,潮紅的肛周及手指脫皮,不足2歲男孩陰囊疼痛硬腫且潮紅,增高的血沉、C反應蛋白及外周血白細胞比較明顯,進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癥狀的患兒,在臨床應認真觀察,避免誤診,才能使患兒得到早期診治。本研究中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臨床表現盡管與診斷標準不完全相符,但與實驗檢查及超聲心動圖等結果相結合都可得到早期診斷。
[1] 段超,杜忠東.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瘤63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5(10):99-101.
[2] 趙維玲,袁泉,立長鋼,等.川崎病臨床表現與早期診斷的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3(14):47-50.
[3] 趙曉東,杜忠東.川崎病專題討論會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2015,4(16):86-90.
[4] 許峰,黃棟.危重患兒急性神經系統損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8(19):62-65.
[5] 王瑩.危重患兒急性肺損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7(13):81-83.
[6] 楊明,錢素云.急性肝損傷和肝功能衰竭病因及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7(15):81-83.
[7] 易豈建.川崎病的診斷[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10(5):115-117.
[8] 吳琳,林其珊.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治療新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5(17):102-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