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海
(瑞金市中醫院內科,江西 瑞金 342500)
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腦血栓的治療效果觀察
邱福海
(瑞金市中醫院內科,江西 瑞金 342500)
目的 對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腦血栓的治療效果予以詳細討論。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血栓患者12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臨床治療方式對患者予以分組,其中63例患者臨床治療藥物選擇為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治療,將患者作為對照組;另63例患者臨床治療藥物為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將患者作為觀察組。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5.2%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1.0%,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IMT及頸動脈斑塊面積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結論 臨床治療腦血栓時,通過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治療時,聯合他汀類藥物,能穩定患者頸動脈斑塊,效果確切。
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腦血栓
腦血栓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該病發生率高,發病后存在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近些年來,腦血栓發病率的不斷增加,臨床醫學者日漸重視該病發生,對疾病治療也提出更多方案。隨著對該病治療研究不斷增多,抗血小板藥物成為治療腦血栓的主要藥物,積極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復血流暢通。調脂治療也是目前保守治療腦血栓的主要手段[1],并取得一定效果。而為了進一步確定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臨床效果。抗血小板藥物及調脂聯合使用則受到重點關注。本文就以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治療時聯合阿司匹林與他汀類藥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自愿到本院接受治療126例腦血栓患者,經臨床癥狀、頭顱CT、MRI診斷,與第四屆心腦血管學術會議[2]中腦血栓診斷標準相符合;患者對本次研究報以知情態度,對研究同意書予簽署;患者凝血機制功能正常,認知功能良好;排除腦出血、急性腦梗死、肝腎功能異常、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惡性腫瘤、全身嚴重感染者;無相關藥物禁忌證;根據患者臨床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3例。觀察組患者,男41例,女22例;年齡40~82歲,平均(58.8±8.1)歲;對照組患者,男40例,女23例;年齡40~85歲,平均(59.1±9.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院診斷后,注意保持病房環境的安靜、無菌,及時予以持續低流量吸氧,密切注意患者血壓、心率、呼吸等變化,臥床休息,給予強心、利尿、防感染、營養神經、降壓、降糖等藥物治療,取甘露醇(河北省石家莊鹿泉制藥廠,國藥準字:H13020207)降低顱內壓。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補液,預防并發癥。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藥物選擇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四川升和瀘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384),患者每次口服100 mg,1次/d,連續用藥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阿司匹林治療時,聯合他汀類藥物,患者每次于晚飯后口服20 mg辛伐他汀(濟南利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6196),1次/d,連續6個月。
1.3 效果評價 臨床效果,基本治愈:患者意識障礙、偏癱等癥狀消失,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病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降低超過90%;顯效:患者各癥狀改善明顯,病殘1~3級,NIHSS評分降低50%~90%;有效:患者各癥狀減輕,病殘1~3級,NIHSS評分降低25%~49%;無效:患者各癥狀無變化或加重,NIHSS評分降低不足25%或NIHSS評分增加[3]。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時,由經驗豐富的統計學檢驗人員準確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2%(60/63),即基本治愈18例,顯效29例,有效13例,無效3例;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1.0%(51/63),即基本治愈7例,顯效24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變化及頸動脈斑塊變化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IMT及頸動脈斑塊面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NIHSS評分、IMT及頸動脈斑塊面積與治療前各指標相比明顯降低,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變化及頸動脈斑塊變化
目前臨床治療腦血栓時,多采用藥物保守療法,而選擇安全合理的藥物,成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功能恢復的關鍵環節。腦血栓的發生,多是因機體動脈粥樣硬化與血小板相互作用致血栓形成[4]。因此藥物選擇,多通過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療法。通常腦血栓在發病早期,患者體內血小板活性被激活,大量血栓素A2被釋放出來,促使機體血管內固體脂質形成。另外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后,血液附著在動脈內膜上,促使血栓形成。經大量研究資料[5]顯示,脂質代謝紊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首要獨立危險因素。為此,治療腦血栓時,不僅需要抑制血小板聚集,也應改善脂質代謝功能,恢復脂質代謝功能正常。
阿司匹林是目前臨床治療心血管藥物常用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在進入人體后,對機體炎性介質釋放的抑制,減少各種黏附因子黏附在內膜上[6],避免血小板激活,抑制血栓素A2的釋放,進而恢復機體正常血流,避免血栓形成,起到顯著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臨床治療腦血栓時,單獨抗血小板藥物雖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機體血流通暢,避免血栓形成,但機體脂質代謝功能異常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恢復,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治療產生一定影響。他汀類藥物的應用,對調節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起到積極促進意義。辛伐他汀是臨床常用他汀類藥物,對高膽固醇血癥、血脂異常等患者具有顯著療效。辛伐他汀能夠減少氧自由基,強化超氧化物歧化酶穩定性,保護血管保護,提升血管的舒張功能,改善血液循環[7-8]。
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5.2%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1.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IMT及頸動脈斑塊面積更為明顯,數據差異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從此次研究里可以看出,聯合阿司匹林與辛伐他汀治療腦血栓,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治療效果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促進意義,減輕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阿司匹林與辛伐他汀的聯合應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膽固醇合成,降低機體血清膽固醇含量,進而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恢復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腦血栓時,通過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治療時,聯合他汀類藥物,能穩定患者頸動脈斑塊,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1] 譚俊杰.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腦血栓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2):145-146.
[2] 苗國云.辛伐他汀在腦血栓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4,3(6):26-27.
[3] 史潤霞,黃梅.腦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頸動脈斑塊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8(3):22-23.
[4] 鄧智勇.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腦血栓的療效及其對動脈斑塊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9(25):30-31.
[5] 梁銅,張艮娟,梁玉霞.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腦梗死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3,19(9):54-55.
[6] 韓永峰.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分析[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7):112-113.
[7] 陳偉.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治療腦血栓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6,14(5):5-6.
[8] 吳成思,申珊,朱浩.猛辛伐他汀在腦血栓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10):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