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兵,姚娟
(漢川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湖北 漢川 431600)
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治療對老年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效
李會兵,姚娟
(漢川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湖北 漢川 431600)
目的 對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老年患者應用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的療效、疼痛和Oswestry功能性障礙指數(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評分分析。方法 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確診為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70例老年患者資料,對象均應用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對治療前后療效、疼痛和ODI評分加以對比。結果 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85.26±5.23)min,手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4.65±0.50)d,患者順利結束手術,未出現神經根、硬膜囊損傷等并發癥,病變椎間隙未發生感染;患者手術后疼痛、ODI評分均比手術前低(P<0.05)。結論 對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老年患者應用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和降低功能障礙,且并發癥發生少,安全性高,具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
神經根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疼痛;功能障礙
作為臨床常見疾病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其疼痛原因包括自身免疫反應、炎癥化學刺激和機械壓迫等,且伴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患此類病癥老年患者數量不斷增加[1-3]。神經根管狹窄為老年一種常見病,常伴椎間盤的突出,致使神經壓迫加重,增加臨床治療難度[4-5]。本文對本院近一年確診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70例老年患者應用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的效果予以分析,以提高療效,保障患者安全,現作如下闡述。
1.1 臨床資料 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確診為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70例老年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女比例39∶31,年齡62~86歲,平均(73.50±1.13)歲,病程3~18年,平均(10.30±0.26)年。方案均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研究對象均自愿簽署同意書,通過MRI等檢查,表現腰部疼痛并單側下肢麻木,直腿抬高和強化實驗30°~45°呈現陽性,神經根相應支配區淺感覺出現減退,不存在馬尾神經的損傷癥狀,將患病前或者癥狀加重前存在明顯外傷和腰椎失穩、患腰椎滑脫癥及腰5-骶1段高髂嵴后側入路無法穿刺者排除,且均和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6]。
1.2 治療方案 患者均選擇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于早晨對導尿予常規留置和清潔灌腸,在手術前30 min通過肌肉注射方式注入10 mg地西泮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957,2 mL∶10 mg),旨在對患者焦慮癥狀起到緩解目的;行側臥體位,將體位墊墊于腰部,借助C臂X線機對病變椎間隙進行定位,在穿刺點借助0.50%的利多卡因(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559,5 mL∶50 mg)進行局部麻醉,且穿刺針沿著穿刺線一方穿刺至椎間隙間孔和下位椎體關節突尖位置,將軟組織逐漸擴張,充分利用環踞待椎間孔得以成形之后,置直徑為7.50 mm尖端斜面工作通道,并通過此通道將穿刺針插進椎間盤內部,注入300優維顯與1~3 mL亞甲藍混合液予以造影;經通道將椎間孔鏡置入,用髓核鉗等取出突出椎間盤與側窩增厚黃韌帶,松解受壓的神經根,高頻電止血,置管引流,于手術后做直抬腿實驗。
1.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7-8]對患者療效、疼痛和ODI評分觀察及對比。依據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判疼痛,10分滿分,得分越高表示越痛。ODI評分評判標準:包括站立、坐、行走、提物、生活自理和疼痛等,每項分數為0~5分,得分和功能障礙嚴重度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研究療效情況 經治療,患者手術平均時間為(85.26±5.23)min,手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4.65±0.50)d,患者順利結束手術,未出現神經根、硬膜囊損傷等并發癥,病變椎間隙未發生感染,且4例于手術之后第3~6天再次有燒灼神經根痛和肢體痛覺過敏現象出現,手術后隨訪時癥狀減輕。
2.2 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評分對比 手術后和手術后半年患者疼痛評分及ODI評分均較手術前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腰椎間盤突出為由于纖維環發生破裂或者椎間盤出現變性后髓核突出對機體神經造成壓迫,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腿、頸肩疼痛和功能受限制等;且腰腿疼痛病變基礎為由于椎間盤的多節段出現突出與伴病變節段有繼發黃韌帶鈣化、肥厚和關節突增生,致使神經根和硬膜囊受壓,加之考慮患者年齡較大與病變節段較多,并同時伴其他臟器病變,臨床行常規手術治療造成的創傷大,伴隨微創技術發展,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得到臨床廣泛應用[9-1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和ODI評分對比(x±s,分)
臨床手術治療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原則在于對神經受壓情況充分解除,使脊柱原有的結構得以保存,并確保可盡早下床開展功能鍛煉,促進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手術平均時間(85.26±5.23)min,手術后平均住院時間(4.65±0.50)d,患者未出現神經根、硬膜囊損傷等并發癥,病變椎間隙未發生感染,雖然4例于手術之后第3~6日再次有燒灼神經根痛和肢體痛覺過敏現象出現,但手術后隨訪時癥狀減輕;手術后患者疼痛評分(2.30±0.32)分及ODI評分(16.30±2.10)分較手術前低,和滑國田、袁志剛等的[12]文獻報道結果具有較高一致性。說明對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老年患者應用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具顯著效果,患者術后并發癥少,臨床癥狀較輕,且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及降低功能障礙,加速患者康復。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屬于臨床一種新型微創類技術,此手術可對突出椎間盤的髓核組織直接摘除,并對神經根管具擴大作用,顯著解除患者神經根的受壓狀況,加之借助射頻消融手段對纖維環后壁塑形,能降低手術后疾病復發概率。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具有較短手術時間、創傷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能對患者病變節段受累神經根的損傷起到快速解除作用,減少對腰椎穩定結構破壞。手術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可緩解患者焦慮癥狀,提高患者手術配合性,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和取得良好手術效果,使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13-15]。此外,考慮腰椎神經根管狹窄癥狀多、退變嚴重,若對全部病變椎間隙徹底減壓,患者手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并發癥多;本研究于治療時借助C臂X線機定位患者病變椎間隙,可精確治療,達到理想治療效果,從而減輕患者疼痛和降低功能障礙。基于受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本研究未對患者實施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予以分析,待臨床深入探討、補充。
綜上所述,臨床對多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并神經根管狹窄老年患者行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安全有效,能夠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并發癥少和癥狀輕,且可對患者疼痛與功能障礙起到顯著改善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肖愛偉,姜貴云,勾麗潔,等.下肢持續皮牽引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2):946-947.
[2] 方申雲,范海濤,張西鋒,等.不同入路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5,10(4):53-55.
[3] Wang Q,Wang JC,Xiong CZ,et al.Comparison of artificialtotaldiscreplacementversusfusionfor lumbardegenerativediscdisease:A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14,38(1):211.
[4] Barz T,Melloh M,Staub LP,et al.Increased intraoperative epidural pressure in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J].European spine journal: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pine Society,the European Spinal Deformity Society,and the European 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2014,23(5):985-990.
[5] 禤天航,曹正霖,關宏剛,等.PELD與 TLIF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神經根管狹窄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8):3085-3088.
[6] 王闖建,張曉博,吳學建,等.椎間盤鏡技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12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4):392-394.
[7] 湯鋒武,陳旭義,蔣顯鋒,等.經皮內鏡不同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5):416-419.
[8] 匡凌浩,徐冬,李廣慶,等.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9):2293-2296.
[9] 陽中華.臭氧消融聯合射頻熱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4):78-79.
[10]覃立耿.腰椎定位正脊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癥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5):107-108.
[11]李廣松,喬榮慧,劉偉,等.經椎間孔脊柱內窺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6):522-526.
[12]滑國田,袁志剛,賴茂文.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近期臨床療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6,13(1):53-55.
[13]時愔,王開化,田全良,等.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7):1674-1675.
[14]劉印,孔清泉,徐練,等.椎間孔入路經皮脊柱內鏡治療無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穿刺點位置選擇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5):360-366.
[15]宋科冉,李振宙,侯樹勛,等.經皮椎間孔入路全內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4,3(8):626-6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