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翠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普外科,遼寧 錦州 121000)
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行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方翠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普外科,遼寧 錦州 121000)
目的 研究分析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行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結腸癌患者130例進行分組。常規組圍術期行常規護理干預;綜合組圍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護理前后情緒狀態評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綜合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顯著比常規組高(P<0.05);綜合組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顯著比常規組短(P<0.05);在護理前兩組患者情緒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護理后綜合組患者情緒狀態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綜合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比常規組低(P<0.05)。結論 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大,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值得推廣應用。
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患者護理滿意度;影響
結腸癌為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但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患者預后和術后康復情況,因此,需加強對圍術期護理工作的關注[1-2]。本研究就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行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期間結腸癌患者130例進行分組。所有患者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均有相關癥狀和體征,無手術和麻醉禁忌。
常規組結腸癌患者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齡43~70歲,年齡平均(50.73±5.12)歲。左半結腸、右半結腸、橫結腸各有28例、16例和21例。
綜合組結腸癌患者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齡42~70歲,年齡平均(50.91±5.47)歲。左半結腸、右半結腸、橫結腸各有27例、17例和21例。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圍術期行常規護理干預;綜合組圍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出現問題需及時糾正。在術前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質、少渣、高熱量、流質飲食,并給予維生素K和腸道抗菌藥物口服,每天3次,指導患者服用導瀉劑,確保腸道清潔。適當進行補液,預防脫水。對患者介紹結腸癌相關知識和手術知識,并發放健康手冊供患者和家屬自行閱讀,使其了解手術注意事項和術后注意要點。術前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消除其緊張感,以提高手術依從性[3]。②術中護理。術中保持光線充足,溫濕度合適,給予患者言語安慰和鼓勵,消除其對手術的恐懼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多功能監護儀,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并注意為患者保暖。在腹腔灌注液和血液輸入之前需先加溫,避免體溫驟降。術中護理操作動作輕柔,以減輕手術刺激帶來的不良影響。③術后護理。術后指導患者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并給予硬膜外導管留置,對術后切口疼痛者遵醫囑給予布比卡因和嗎啡泵注,以緩解疼痛感。在術后回到病房后為患者妥善固定導管,加強巡視,觀察腹部切口有無滲血,及時為患者更換敷料,觀察導管引流情況,避免出現折疊、堵管和扭曲等情況,確保引流通暢,并對引流液的性質、量和顏色進行準確記錄,若出現異常需及時匯報醫生進行處理[4]。術后1天可拔除胃管和導尿管,術后2天可拔除腹腔引流管,鼓勵患者有效咳嗽,通過拍背和霧化吸入等方式促進患者排痰,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以加速腸道排氣[5-6]。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比例之和);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護理前后情緒狀態評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護理滿意度比較 綜合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顯著比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0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比較(n)
2.2 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比較綜合組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顯著比常規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比較(x±s,d)
2.3 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綜合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比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95,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4 護理前后情緒狀態比較 在護理前兩組患者情緒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護理后綜合組患者情緒狀態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護理前后情緒狀態比較(x±s)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高,跟飲食結構改變、生活壓力增加等因素密切相關,手術治療是結腸癌首選治療方法,需注重圍術期護理工作質量[7-8]。
綜合護理通過術前、術中和術后護理,可在術前有效疏導患者緊張情緒,使其更好明確結腸癌疾病知識和手術治療方法,減輕對手術的緊張感和恐懼感,并給予腸道準備和飲食指導,可為手術創造條件,加速手術后康復;通過術中護理,加強生命體征監測,注意保暖,及時處理異?,F象,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而術后護理主要為疼痛、傷口、引流和排痰等護理,可加速術后康復[9-10]。
本研究中,常規組圍術期行常規護理干預;綜合組圍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綜合組患者圍術期護理滿意度顯著比常規組高,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時間顯著比常規組短,護理后綜合組患者情緒狀態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常規組,且綜合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比常規組低,說明結腸癌患者圍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大,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值得推廣應用。
[1] 鄭民華,馬君俊.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進展與療效評價[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3,11(14):211-212.
[2] 彭云輝.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室護理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18(29):133-134.
[3] 朱清平.淺談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室護理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4,23(2):140-141.
[4] 曾洋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手術室優質護理配合效果[J].當代醫學,2016,22(11):119-120.
[5] Thirabunyanon M,Hongwittayakorn P.Potential probi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of human origin induce antiproliferation of colon cancer cells via synergic actions in adhesion to cancer cells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 bioproduction[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biotechnology,PartA.enzymeengineeringand biotechnology,2013,169(2):511-525.
[6] 盧淑華,趙文卿,劉錦玲.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心理障礙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5(10):2604-2606.
[7] 韓媛,華于琴,皇志琴,等.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治療結腸癌患者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2,18(16):119.
[8] Kim KH,Yoo BC,Kim WK,et al.CD133 and CD133-regulated nucleophosmin linked to 5-fluorouracil susceptibility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 SW620[J].Electrophoresis: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phoresis Society, 2014,35(4):522-532.
[9] 吳亞琴.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應用于結腸癌術后化療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2,18(13):126.
[10]Amsterdam A,Shezen E,Raanan C,et al.Two initiation sites of early detection of colon cancer revealed by localization of pERK1/2 in the nuclei or in aggregates at the perinuclear region of the tumor cells[J].Acta Histochemica:Zeitschrift fur Histologische Topochemie,2013,115(6):569-5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