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翎 問:
上了高中,我開始住校,經(jīng)常會在深夜想家。我知道成長就要學會獨立,但獨立意味著離開。不知道遠方的媽媽,此時又是怎樣的心情。突然聯(lián)想到《小別離》中說:“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最終指向別離。”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
魯引弓 答:
一個月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機場與4位中國少年相遇時,我面對了相似的問題。他們來自南京,將入讀多倫多的高中,然后從那里走向他們學業(yè)和未來生活的下一程。這是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出門遠行。他們稚氣、懵懂的臉龐,讓人心有感慨。我夸他們勇敢,其中的一位女生卻對我說,其實她已經(jīng)哭過好幾場了。我對他們說:加油。同時,我也在心里對千里之外牽掛著這些小身影的爸媽說:加油。
這個時代的成長,重復著中國人親子主題的永恒旋律:離開與牽絆、愛與分別、舍與得。這是成長落在家庭屋檐下的心痛。
少年的獨立,未來的發(fā)展可能,近似于廣闊的空間,與父母在情感牽連上漸行漸遠,這不僅是時空上的悖理,更是心理空間中的“中國式”愛與哀愁。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個國家的家長像中國家長那樣,只要孩子未來過得好,他們就能隱忍心疼,忍受骨肉分離。同樣,遠行的中國少年也在依戀中,第一次體會到這種此岸與彼岸的兩難。
這樣的遠走與別離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場景,我只能對此岸與彼岸的大人和孩子說一句:勇敢,加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