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闖+陶亞偉


摘 要:當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現雙增態勢,這不僅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還增大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分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及原因,有利于提高銀行資本質量,防范金融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五級分類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5-0064-03
引言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持續增加不利于自身發展,更加重了整個經濟下行壓力。自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下滑影響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持續增加,在2015年不良貸款余額首次破萬億元,不良貸款率也達到1.67%,嚴重影響銀行資本質量,這與《巴塞爾協議Ⅱ》對不良貸款的監管要求相違背。因此,研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和原因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在2010年和2011年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現雙降態勢,但從2012年開始,不良貸款余額呈現逐漸上升趨勢,這與宏觀經濟形勢和銀行內部經營指標有關。由于2010年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形勢不佳,導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下滑,工商業利潤率下降,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而我國商業銀行之前是粗放式發展,偏向追求大型國企、基礎投資的貸款,以至于例如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部分企業資金緊張,進而導致貸款違約,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下頁圖是關于部分商業銀行2010—2015年不良貸款率圖表,我們選取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因為這11家銀行的資產規模以及利潤在所有上市銀行中均占有主導地位,對這11家銀行進行的分析有足夠的代表性。從中可以看出,五大行不良貸款率總體水平普遍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而在這其中農行不良貸款率增長率最高。這與農行的貸款擴張規模較大、運營成本較高、內部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創新活力不夠、國際化商業水平較低不無關系。面對銀行利潤率下滑,不良貸款率上升的嚴峻形勢,分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原因變得尤為重要。
二、不良貸款率產生的原因
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采用“五級分類法”,依據不良因素的大小及借款人還款的可能性,將銀行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類,其中不良貸款為后三類。本文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分為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是經濟周期波動、行業發展狀況;非經濟因素主要為政府行政干預、銀行經營及內部管理、企業自身經營及信用體系。
(一)經濟因素
1.經濟周期波動。張咪(2016)認為,在短期內,經濟周期與不良貸款率成負相關[1]。隨著經濟過熱,國家會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收緊流動性,但經濟過度緊縮會導致總有效需求下降,企業違約率升高,不良率在短期又會上升。當經濟處于下行階段,政府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增加,使得商業銀行會擴大對盈利能力下降企業的貸款規模,但經濟下行會使企業還貸能力和還貸意愿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這就造成部分銀行的信貸質量下降,不良貸款率相應上升。
2.行業發展狀況。張碧英指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滯后于經濟波動3—6個月[2]。所以行業發展狀況會影響商業銀行信貸水平。貸款企業所處行業水平受經濟形勢波動,國家產業政策等影響,可能面臨盈利能力下降,還款壓力增大,容易形成不良貸款。例如鋼鐵行業,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但仍是粗放式生產,是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行業之一。鐵礦石原料上漲,產能過剩造成的產品積壓,利潤率下滑。同時,中小型鋼鐵企業還面臨被淘汰、兼并的風險使得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增大,加大不良貸款率的可能性。
(二)非經濟因素
1.政府行政干預。隨著各大商業銀行陸續上市,雖然名義上已經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做到自擔風險、獨立經營,但因為法律制度上的不健全,個別的政府部門依舊按照自身利益的管理方式來影響銀行經營行為,導致銀行的決策失誤,進而形成了不良貸款。以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系為例,我國的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多數是按地方行政區域設計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就會成為銀行資金的管理者或是調解人,大量的資金按照地方政府的意愿投向了效益并不是很好的國有企業,而部分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市場信用原則在此進一步被弱化。一旦項目失敗,地方政府不能及時還款,發生信用危機,這就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貸款。
2.銀行經營及內部管理。張婷婷等人認為,商業銀行自身管理水平的不同導致資產組合在風險和收益的側重點也不同,商業銀行自身管理水平低,導致重視短期較高收益,忽視貸款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資金用途的不良風險,由此造成不良貸款存量和不良貸款率較高。同時,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設計的不合理或者內部人員執行不力也會導致銀行信貸風險增加[3]。
3.企業自身經營及信用體系。一些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不顧自身經營狀況和承受能力,沒有對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管理,使得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甚至發生虧損的現象,無法保證償債能力,促使增加的貸款形成為不良資產。另外,由于我國信用體系還不健全,商業銀行很難掌握借款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資金運用信息,因而借款風險高的企業就從商業銀行里獲取貸款企業。這樣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一旦無法及時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就將危及到企業的正常運行,也使得銀行可能無法收回貸款。
結語
對于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率,要從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找到癥結所在,并采取相關措施降低不良貸款率。
參考文獻:
[1] 張咪.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影響[J].財會學,2016,(5):216-218.
[2] 張碧英.銀行不良貸款的博弈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5):103-105.
[3] 張婷婷,彭振江.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西省數據的經驗分析[J].海南金融,2010,(10): 69-7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