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對銀行金融部門信用卡的辦理使用的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健全、不完善,部分銀行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在辦理信用卡過程中出現審核不嚴謹或人為失誤等原因,導致信用卡詐騙犯罪數量與日俱增。本文針對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的審查實踐工作和預防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惡意透支 信用卡 詐騙 主要特點 建議
作者簡介:周鵬,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22
依照我國刑法規定,信用卡詐騙罪有四種類型:一是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二是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三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是惡意透支的。筆者結合2015年以來本地區的典型案例,對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例進行梳理和分析,針對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的審查實踐工作和預防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的主要特點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第六條進一步解釋為,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惡意透支”。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比較復雜,首先,主觀故意需要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這也是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罪認定罪與非罪的難點(本文將在下文中詳細分析);其次,犯罪主體具有明顯的本地化特征,筆者隨機抽選的10個該類犯罪案例,其中有9人系大連市本地區戶籍的,又有3人系大連市旅順口區本地戶籍人口,本土化特點明顯;再次,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嫌疑人多為信用卡持卡的本人,這一點與其他幾個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有很大不同;最后,本罪的受害單位覆蓋面較廣,四大國有銀行與多家股份制銀行或多或少都有報案記錄,案件多少與各發卡銀行的監管、審核和救濟辦法有很大聯系,有部分銀行因監管不嚴格、甚至辦卡過程中協助持卡人做假證明、提供虛假工作證明、虛假驗資證明,更有甚者代替持卡人在申請表上簽字亦或要求返點辦卡的也不在少數。
二、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中的疑難問題
(一)惡意透支中主觀故意的認定
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是一種故意犯罪,但是這種故意又是附帶一定時間條件的,即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且滿3個月仍不歸還,可見構成惡意透支不僅要求持卡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且必須對超過規定限額或限期是明知的。因此對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認定涉及到通過各種行為推定主觀非法占有目的的問題,《解釋》第六條第二款中列舉了六種應當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行為方式: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
案例1:犯罪嫌疑人林某于2010年3月在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申請辦理了一張信用額度為1百萬的中銀威士白金卡,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使用該卡累計透支本金20余萬元,后經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多次催收,未還清欠款。辦理信用卡時,林某并不符合辦卡條件,因為和銀行某些管理人員熟悉,屬違規辦理,使用初期其經營的土石方生意興隆,收入較高,可以正常使用該卡并及時還款,后因為經營不善開始逾期還款。因為林某在辦理該卡是提供過一套廠房作為擔保物就認為沒事,不行就拍賣廠房,但是該廠房占用的土地又屬于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變現存在一定難度,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了解上述情況后以林某涉嫌信用卡詐騙犯罪報警。本案在認定非法占有目的上就存在了問題,可以認定的是林某在本案中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并不明顯。
(二)有效催收的認定
針對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罪,有效的催收證據是證據鏈條中不可缺失的一環,也是司法實踐中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發卡銀行的“催收”應有電話錄音、持卡人或其家屬簽字等證據證明?!皟纱未呤铡币话銘謩e采用電話、信函、上門等兩種以上催收形式。
案例2:犯罪嫌疑人董某某于2011年3月3日在中國農業銀行旅順口支行辦理一張卡號為:6228370144021268的信用卡一張,董某某自2011年3月18日至2015年3月21日共累計透支本金31995.84元,逾期未還。之后董某某于2016年5月30日歸還全部欠款。在本案中農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分別采用過電話催收、上門催收、和郵寄催收三種方式進行催收,電話催收因為不能提供催收錄音,且銀行沒有任何催收記錄,只有董某某的個人供述,無法認定催收的時間,所以不能認定為有效催收證據;而上門催收,工作人員簡單的依照申請表上的地址催收,而沒有到董某某提供的身份證復印件上的地址催收;同樣,郵寄送達的催收方式中,應當有犯罪嫌疑人的回執來證明,本案雖然董某某非法占有目的明確,但正是因催收證據存在瑕疵,最終做不起訴處理。
(三)惡意透支數額的問題
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作為一種財產型犯罪,犯罪數額也是構成要件中重要一環。在惡意透支案件中,雖然《解釋》規定中明確指出數額不包括利息、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但并沒有對計算方式予以明確。司法實踐中,大多數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都是將持卡人被催收后的利息等費用給予扣除,達到犯罪標準前已經繳納的金額不再另行計算,以發卡銀行提供的數據為標準,這一做法實際并不利于持卡人。
案例3:犯罪嫌疑人趙某某于2010年2月在中國銀行大連市旅順支行辦理一張信用卡,額度為185萬元,自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共使用該卡透支本金198萬余元,之后經銀行多次催收,未還清欠款。2013年8月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調解,裁定趙某某應于2013年11月30日之前還款209萬,但是到2014年4月趙某某并沒有還款,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也沒有申請強制執行,趙某某又和中國銀行大連旅順支行訂立協議,約定自2014年5月開始累計37個月每月還款6萬元,但是也沒有履行。案件審查過程中,存在較大爭議,多數觀點認為在民事判決有效的情況下,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另一方面趙某某還提供了擔保物,只是擔保物變現困難,并非不能實現,不能因此推斷沒有還款能力;另一種觀點認為,趙某某履行了部分還款義務,但是并沒有按照民事調解書約定的如數還款,可發卡銀行可以申請強制執行,但是也沒有申請執行,證明發卡銀行認同此行為屬于民事范疇,屬于同一法律事實重復實施民事和刑事兩種不同的救濟。人民法院參考第二種觀點判處趙某某構成信用卡詐騙罪,但是犯罪數額上扣除民事已經調解的部分,僅針對尚未得到救濟部分數額進行刑事裁判,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理辦法值得參考。endprint
(四)最低還款額問題
最低還款額是指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含)前償還全部應付款項有困難的,可按發卡銀行規定的最低還款額進行還款,但不能享受免息還款期待遇,最低還款額一般為消費金額的10%加其他各類應付款項。但是關于最低還款額在司法實踐中并不容易判斷,大多數發卡銀行在案件報警后不再承認存在最低還款額。
案例4:犯罪嫌疑人姜某某于2013年12月在中國農業銀行大連旅順口支行鐵山分理所申辦理一張信用卡,信用額度2萬元。姜某某自2014年1月6日至2015年1月16日使用該卡透支本金17517.45元,期間2014年12月15日經發卡行催收后姜某某還款3500元,后經發卡銀行多次催收與2015年10月21日歸還全部拖欠中國農業銀行的款息。該案例中爭議焦點就是2014年12月15日這次還款是否符合中國農業銀行與姜某某約定的最低還款數額,對此中國農業銀行大連旅順支行解釋該信息無法查詢,顯然認定有罪的證據不足。
三、對辦理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罪案件的建議
(一)具體案情具體分析持卡人的主觀目的
1.以非法占有目的是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主觀方面的基石,不能簡單認定,只要發現持卡人有大額消費或者是具有“套現”行為就是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應當能夠明確持卡人套現是具有明確不想還款目的或者是違法使用目的才能認定。
2.嚴格催收程序,催收應確保持卡人知曉催收內容。首先電話催收應有發卡銀行催收臺帳,并配合以催收錄音資料,明確為持卡人接聽電話,并知曉還款事項,或者是電話找到其親屬、緊急聯系人的,對方明確表示能夠告知持卡人的,可以認為是有效的電話催收;其次,信函催收應當發卡銀行發出信函的記錄,也要有持卡人或者其近親屬接到信函的回執;其次,上門催收應當去持卡人現住地址,或者能夠找到持卡人的地址進行催收,上門后應有持卡人或者其近親屬的簽字確認,如不能簽字也應有配套的影視資料。筆者認為無論何種催收方式,其重點在于持卡人是否明確知曉,如果持卡人接到短信、郵件后知曉欠款金額、還款時間等事項后,亦可以視為有效催收。
(二)重民事救濟,輕刑事救濟
惡意透支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犯罪因其特殊性,大多數犯罪嫌疑人都是本地戶籍的一般公民,相比較發卡銀行而言處在相對弱勢地位,金融知識、法律常識相比之下遠不如發卡銀行掌握的詳實。這樣就需要發卡銀行在辦理信用卡業務時嚴格依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執行,對有必要對申請人告知的事項明確告知,定期發送賬單,對有惡意透支風險的客戶提前關注。而銀行在開展信用卡業務的時候就應當知道此項業務具有較大的風險,有必要對申請辦理信用卡的人進行嚴格審核,如果需要對方提供擔保的,也應對擔保物的變現能力、合法性進行審查。發生持卡人透支逾期的情況,如果已經辦理分期付款業務或者有擔保物、抵押物的客戶,應當優先通過民事途徑解決。如果符合刑事犯罪標準來,在犯罪金額方面,發卡銀行的業務規則是將持卡人還入的款項按照先應收利息、費用,后本金的順序抵頂,這樣的計算方式建立在持卡人與發卡銀行達成民事契約的時候比較適用,但是不應作為認定持卡人刑事犯罪的數額計算方式。
(三)發卡銀行應將最低還款額變更情況及時告知
發卡銀行既然將最低還款作為吸引客戶辦卡的一種手段,就應該對此履行相應職責。依據前文案例分析,最低還款額在信用卡業務中是一個普遍存在情況,在開卡時就應告知持卡人,最低還款額的計算方式、取消條件等信息,在辦理時就應以書面方式告知持卡人。如果持卡人有透支逾期的情況出現,發卡銀行在相關報案材料當中也應當告知,逾期當月最低還款額為多少,如要取消最低還款額,是否已經將該事項告知持卡人,都應該進行詳細說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信用卡犯罪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復函》中關于最低還款額的解釋,若持卡人在透支大額款項后,僅向發卡行償還遠低于最低還款額的欠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以認定為“惡意透支”;行為人確實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認定為“惡意透支”。那么,對于司法實踐來說,即使部分持卡人還款數額不夠最低還款額,仍舊需要考慮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這樣如果持卡人按照最低還款額還款了,理應不能算為逾期,因此按照最低還款額還款的逾期月份,即使有發卡銀行的有效催告,也不能計算入3個月的還款時效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