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言
摘 要:在現階段城市舊區更新中,“重建設、輕保護”的推倒重建模式十分普遍,給城市歷史文化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然而,“城市觸媒”理論的興起與應用,為城市舊區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保護”與“建設”得以兼顧。北京798藝術區在“文化產業觸媒”作用之下,由一個衰敗的工業區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內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關鍵詞:城市觸媒;城市舊區更新;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5-0107-02
引言
城市建設不僅僅是營造寬敞亮麗的城市新區,也包含著對日漸衰落、凋敝城市舊區的改造。舊城更新原本應該成為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升城市形象、盤活城市土地的契機,如今卻成為了許多人的“心病”。舊城多存在人口多、動遷難度大、拆遷成本高、拆遷安置壓力大、生活環境質量差、功能單一等綜合因素,比新城建設等更具難度和爭議性。同時,舊城往往是一個城市根基所在,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脈絡,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稍有不慎,挖斷了城市的歷史文化根基,便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城市建設過程中長期片面地追求物質層面的利益而忽視了社會文化層面的價值,造成了城市特色的趨同化,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局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當物質生活豐富之后,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在城市舊區的更新之中,原有的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方式已不再被大眾所認可。舊城更新更多地開始關注城市文脈,尊重現有城市的價值,尊重現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尊重現有舊區的歷史風貌、景觀特色等。處理好“更新”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兼顧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文化的傳承,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既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潮流,又不失去城市的傳統形象與文化精神,才是成功的改造范例。
一、“觸媒”與“城市觸媒”理論
“觸媒”(Catalyst)原本是化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與反應物相關,通常以小計量使用的物質,它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而不改變化學平衡,且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改變。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建筑師Wayne Attoe和Donn Logan總結提出了“城市觸媒”的城市設計策略,將“觸媒”這一化學理念首次引入到城市規劃設計中來。“城市觸媒”的核心概念,即:策略性引進的新元素,可以復蘇城市中現有的元素且不需要徹底地改變他們,而且當觸媒激起這樣的新生命時,它也影響了相繼引進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與品質。通俗地說,“城市觸媒”就是能夠促使城市發生變化,并能夠加快或改變城市發展建設速度的新元素。其作用實質是通過某一觸媒元素的介入,引發某種“鏈式反應”,促成城市建設客觀條件的成熟,從而推動城市按照人們的意志持續發展。
城市觸媒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有形的城市觸媒可以是一個建筑實體的立項,一片城市街區的開發,也或者是一個城市開放空間的建設;無形的城市觸媒可以是政府部門的一項政策,大規模的活動,甚至可以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事件。總之,由于這些觸媒的介入,使城市物質環境內某些元素產生連鎖反應,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
城市“觸媒理論”的優勢在于,在充分了解區域環境背景的基礎之上,通過引進新元素或改善原有的元素,提升先有元素的價值或做有利的轉換,既不會損壞原有的環境內涵,又可以促成元素間的“鏈式反應”,使城市向著人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城市舊區更新中“保護”與“更新”的問題的解決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舊區改造案例分析——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例
(一)發展概況
798藝術區又稱“大山子(文化)藝術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該區原為北京國營聯合廠的電子工業廠所在地,1989年,由于工廠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的產品銷售困難,導致工人大批量下崗,各廠決定出租一部分閑置廠房以渡難關。自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的隋建國教授租用798工廠閑置廠房作為雕塑空間之后,一大批藝術家前來此地,建立藝術工作室,并在2003年之后達到高峰,798藝術區得以在短時間內自發形成。2003年798藝術區舉辦了名為“再造798”的當代藝術展覽,規模宏大,798藝術區自此名聲大噪。2003年年底,798藝術區及其周邊開始拆遷。2004年,北京市、區級部門和領導陸續到798參觀、調查,決定保留798藝術區并納入政府常態管理體制,798藝術區也逐漸成為重點規劃建設的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二)“城市觸媒”視角的798藝術區發展分析
798藝術區所在的原北京國營聯合廠的電子工業場由于生產銷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逐漸凋敝,形成城市工業廢棄用地,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城市市容,亟待更新改造。值得一提的是,該區域的更新動力并非來自政府部門的規劃,而是源于民間藝術家們。
798作為曾經的工業區,擁有淳樸獨特的建筑風貌與文化底蘊。其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包豪斯建筑,建筑風格實用、堅固、美觀。它既是建國初期中國同東德友誼的見證,又是那一時期新中國工業化成就的縮影,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小視。加上區域內部隨處可見的標語以及工業機械部件,使得798具有濃郁的時代風貌。798的衰落,根源是其功能結構的衰落,一方面,產品的生產銷售難以跟上現代科技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在城市產業“退二進三”的格局之下,工業企業在城區內部的用地及發展勢必會受到抑制。因此,798需要功能上的轉型,既要能夠保住其歷史文化根基,又要能夠挽救其衰落,而能夠實現這一轉型的觸媒,便是“文化產業觸媒”。
確定觸媒應用的角度之后,便是選擇承載舊區活力的實體,打造“實體觸媒”。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的隋建國教授租用706廠的閑置倉庫作為雕塑創作車間,2002年美國人羅伯特·伯納歐租用798 廠120 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建藝術書店。之后,藝術家們與藝術機構紛紛租用改造閑置廠房,形成了一批具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實體觸媒”。然而,這些藝術家們顯然不會擁有規劃師們改造舊區的目的,但舊區改造更新的過程卻在一系列觸媒的作用之下悄然發生了。
雖然藝術區自發地形成了,但其影響力依舊有限,接下來便是對“文化產業”這一觸媒的塑造與完善,激發它的潛在活力,擴張其影響力。2004—2006年,798藝術區連續三年舉辦民間性質的“大山子國際藝術節”,其知名度繼續鞏固、擴大,并被市、區政府所重視。在“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競爭中,“文化產業”最終獲勝,藝術區得以保留。在“文化產業”這一觸媒的作用之下,越來越多的元素在798聚集,其建筑藝術、文化載體、歷史紀念、旅游經濟、社會影響力五項價值不斷地得到提升。
在“文化產業觸媒”發生作用之后,政府部門開始逐漸介入藝術區的發展與規劃當中,通過改善藝術區市政設施環境、資金扶持等完善798藝術區的示范效應與帶動輻射作用,使觸媒發生持續可控的積極作用。臨近751廠的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改造總結和借鑒了之前的經驗,以時尚創意設計為主題,于2008年被認定為市級創意產業集聚區。如今,798藝術區已經成為北京地標性的旅游觀光場所,成為北京城市活力的新象征,也為其他城市的舊區改造提供了范例。
回顧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可以總結出“文化產業觸媒”對于該區域的催化作用。一是保存了該區域的歷史文化底蘊。盡管798藝術區中充斥著現代藝術與商業活動,但是內部包豪斯風格的建筑得以保留,工業遺跡得到重新開發,甚至建筑立面以及墻上的標語也盡可能地得到了保留。可以說,化身成藝術區的798依舊維持著工業時代的風貌,并且在藝術元素的激發之下彰顯著活力。二是強化了工業文化的對人的視覺沖擊,提升了現有有利元素的價值。新中國建設初期留下的標語和工業遺跡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更加凸顯時代風貌。鋼制的雕塑、機械部件、標語等這些工業時代的物件不僅僅發揮著歷史載體的功能,同時化身為藝術區的一部分,成為吸引游客駐足的藝術元素。三是對舊區的修復作用。盡管該區域并沒有建筑物的推倒重建,但是由于藝術家以及藝術機構的改造,使得該區域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之上,環境與基礎設施得到了提升。廠房雖然保持舊有的風貌,卻沒有顯得破敗和凋敝,反而多了一些古樸的美感。機械構件,鋼制設施雖然銹跡斑斑,卻彰顯著藝術的氣息。再加上市政部門的管理,廠區道路得以維護,基礎設施得到完善,798得以復興。四是“文化產業觸媒”的創造作用。“文化產業觸媒”的引入營造了全新的生活氛圍,一個原本只具有歷史價值的雖敗工業廠區卻能夠在“藝術”的激發之下煥發出活力,獲得藝術價值的同時額外地吸引了商業元素,酒吧、餐廳與藝術品店鋪等活化了該區域的經濟。可以說,正是在“觸媒”的作用之下,最初自發的行為引發的“鏈式反應”最終造就了一個極具活力的藝術文化中心。
結語
在城市舊區更新改造中,“大拆大建”式的方式雖能有效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市區經濟活力,但其給城市文脈帶來的危害卻是不容忽視的。在此情形之下,“城市觸媒”理論為城市舊區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適當引入新的元素來改善、重組舊有元素,形成一種持續、漸進的反應,并采取適當措施予以引導,以此達到改善舊區環境的目的。但目前學界對于“城市觸媒”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一定的成果積累,尤其是定量研究層面,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推進。
參考文獻:
[1] 朱曉樂.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舊城區更新策略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5.
[2] 張目.城市觸媒理論淺議——以上海“新天地”項目為例[J].理論月刊,2005,(3):114-115.
[3] 孔建華.北京798藝術區發展研究[J].新視野,2009,(1):27-30.
[4] 潘斯婷.城市觸媒視角下臺南安平歷史街區的活化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