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時間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當選為美國新一任總統。作為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每一屆美國總統的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可謂是牽動全世界的核心。以“大嘴”聞名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放出要廢除TPP,特朗普為什么會反對這個奧巴馬政府苦心經營的外交政策?本文將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 TPP 亞太 再平衡 特朗普 反對
作者簡介:朱家民,華南師范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7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59
一、 概念界定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全稱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是由美國主導的一系列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目的在于推動環太平洋區域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亞太再平衡戰略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二是美國積極充當其東南亞盟友的軍事保護傘,劍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領土爭端,特別是海上爭端。
二、奧巴馬推出TPP和亞太再平衡的原因
(一)推出TPP的原因
TPP的推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國的大力推動和積極打造。本文認為,美國推動TPP的意圖和動因,可以從淺層和深層兩個角度理解。
1.淺層原因
(1)開拓新市場,振興美國經濟。根據已有的研究,美國受金融危機、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經濟疲軟,急需尋找措施走出危機,振興經濟。放眼全球,歐洲因為債務危機、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率而自顧不暇,拉美經濟總量不夠,市場不足,只有亞太地區才有龐大的市場,表現為中國、俄羅斯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所以亞太地區依然是美國對外出口的核心。以貿易為例。2009年,美國商品和服務對亞洲的出口價值為4140億美元,超過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如此背景下,美國需要在亞太建立一個其主導的經貿體系,確保其經濟利益的實現。
(2)打造新標準,節約FTA成本。TPP作為FTA的新模式,TPP將跨境服務、海關、電子商務、環境、金融服務、政府采購、知識產權、投資、勞工、法律等問題等非傳統貿易因素納入談判,構成所謂的“高標準、高質量”特征。表面上看,這么高的標準有利于推動全球自由貿易,但深層上,則是對美國擴大政治透明度、人權高于主權等價值觀的傳播。例如:TPP將勞工問題納入談判,表面看有利于保障勞工的權利,但卻強制其他國家政府運用“美國方式”解決勞工問題,忽視了當地的文化、法律。這實際上是人權高于主權的體現。
2.深層原因
根據國內外學者分析認為,美國推出TPP,核心意圖在于取得亞太地區的支配地位和霸主地位,從而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布什政府時期,由于執行反恐戰略和單邊主義政策,美國將注意力集中于中東和歐洲,對亞太地區的“干預”不夠;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影響力下降,但東亞一體化卻在危機面前迅速加快,“10+1”、“10+3”、東亞峰會等一系列區域合作對話機制逐漸成熟。特別是中國近些年在東亞區域主導作用明顯。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這是美國人不想看到的,他們也擔心中國會成為東亞地區新的主導者,撼動美國的霸主地位。那么,美國在舊有的經貿體系,例如APEC體系內無法改變被動局面的形勢下,只能另辟蹊徑,通過推動建立TPP,逐步恢復其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二) 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因
亞太再平衡戰略表現為:經濟上推出TPP;軍事上,強化在亞洲地區的軍事部署。經濟上推出TPP的原因上文已經作了闡釋,接下來本文將闡釋亞太再平衡在軍事方面推出的原因。
1.地緣政治理論解釋
地緣政治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亞太地區對于美國的戰略意義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性。亞太地區有太平洋、印度洋。70%的石化產品運輸都要經過印度洋去往太平洋、世界貿易的40%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為了維護美國及其盟友在海上通道的安全,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新戰略概念,積極布局印度洋、西太平洋區域。其次,為了遏制亞太國家的新興崛起。尤其以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崛起最為顯著。這兩個國家的崛起是的亞太地區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域最有活力的地區,2015年中國的GDP增長率為6.5%,印度則為7%。同時,該地區在政治和安全等多個領域都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有重要的地位。
2.威懾理論的解釋
威懾理論的最基本點,是所謂“威懾觀”或“威懾邏輯”。其一般意義的定義是:威懾的成立,是處于對抗狀態中的兩方。一方以實力及決心說服另一方放棄攻擊意圖 。21世紀的前10年,中國在經濟、軍事上的實力快速增長,使得美國現實主義者認為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盡管奧巴馬不止一次宣稱中國的舉崛起不會威脅美國。但是,美國重返亞太的主要目標還是中國,美國想通過軍事上的步步緊逼來盡可能的壓縮中國的戰略利益空間,從而遏制中國的崛起。
三、特朗普反對TPP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因
(一)反對TPP的原因
美國時間2016年11月21日特朗普發布了一個視頻,公布了他入主白宮百日內將推出的部分政策,其中就包括上任第一天將簽署意向聲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本文認為,特朗普反對TPP的原因主要有具體原因和深層原因。
1.具體原因
TPP可能導致大量工作機會流向區內的發展中國家,損害美國制造業和就業市場。雖然TPP能夠帶來諸多好處,包括但不限于進一步減少關稅,以便實施更高的標準來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境外投資和消除其它阻止進一步擴大在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高價值服務方面的貿易壁壘。但是,TPP在特朗普看來弊大于利。因為它會導致美國工作機會的流失。根據彼得森國國際經濟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對于TPP簽署的報告顯示,簽署TTP之后,估計53700 人會失業,不過大部分失業的工人可以找到替代工作,但是特殊地方、產業、或是低技術工人可能會經歷持續性的薪資下滑或失業,如汽車零部件、鋼鐵和成衣。這與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的主張不符,特朗普希望他上臺之后,要創造2500萬個就業崗位。所以特朗普反對TTP。endprint
2.深層原因
反全球化。過去幾十年間,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但同樣有很多人反對全球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 的報告顯示,一直作為中流砥柱的美國中產階級嚴重縮水,昔日的“橄欖型”社會正在向“水桶型”社會發展。全球化使得美國將大部分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美國的工人階層失去工作,失去收入。所以說美國的工人階層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而特朗普就是美國“白窮”階層的代言人。
(二) 反對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因
1.代價高昂讓亞太再平衡戰略難以為繼
首先,美國為了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在亞太地區提供大量的公共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以大量的軍費為支撐的。美國2015年國防預算為4956億美元,比上一年減少了345億元 。在美軍決定縮減軍事整體開支的背景下,亞太再平衡戰略顯得不可持續。
2.亞太再平衡不但沒有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削弱了兩國的合作基礎
一方面,中美實力變動的大趨勢沒有因為亞太再平衡戰略而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的實力依然在增長,美國的實力在下降;另一方面,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引發了中國的“西進”戰略,開拓戰略空間,尤其是中俄之間合作越來越緊密。
四、對未來特朗普施政的觀察
(一)貿易保護主義會抬頭
特朗普是二戰以來首位公開承認自己是貿易保護主義者的當選美國總統。他宣稱美國之前參與的貿易協議是“糟糕的”,如北美自貿協定,甚至還揚言讓美國退出世貿組織,并威脅說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如果特朗普真的執行這些政策,可能會引發一場新的全球貿易風暴,并可能讓世界再次陷入衰退的窘境。
(二) 美國會轉向戰略收縮
特朗普曾在競選時公開質疑美國究竟要不要履行它對北約盟國和對日韓的安全承諾。他宣稱應該要給美國的外交政策“除銹”了,把美國人民的利益和美國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他表示,他要各盟國各自承擔美國提供保護的財政負擔。他要尋求和俄羅斯、中國改善關系。特別是在談到和盟國的關系時,他指責盟國利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但沒有承擔公平的財政份額。這讓美國的盟友大為擔心,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他們擔心美國的這種“美國優先”政策有可能會接受中國在東亞的勢力范圍。
五、結語
退出TPP已經是特朗普上任總統的第一件事,但是否廢除亞太再平衡戰略仍有待觀察。但透析特朗普反對這兩個政策的原因,本文發現,這實際上是代表了現今美國本土化思想、孤立主義思想和保護主義思想。對于即將于2017年1月20日上任的特朗普新政府,如何在現有的全球化和潛在的孤立主義之間尋找平衡將是未來影響世界的關鍵問題。大選勝利后看到特朗普的積極轉變,究竟是他本人開始轉向理性,還是正在醞釀著更大的一場風暴,仍有待觀察。但是,如今全球已經進入了一個發展更加波動的時代,這里面機遇與危機并存,亂世往往出英雄,但也給國家間的關系、國家內部的治理帶來艱巨的挑戰。每個國家、每個人,都需要在風云變幻的環境中靈活應變,增強韌性,勉力而行。
注釋:
金龍云.威懾理論:美國國際戰略學的一個重要領域.美國研究.1990(4).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是美國的一間獨立性民調機構,總部設于華盛頓特區,是一個無傾向性(non-advocacy)的機構。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Fisal Year 2014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參考文獻:
[1]基辛格.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團.2015.
[2]王浩.過度擴張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前景分析.當代亞太.2010.
[3]王瑋.美國大聯盟體系的制度分析.美國研究.2013.
[4]瞿少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理論根源及發展趨勢分析.理論導報.2014.
[5]趙可金.美國大選與美國的政治走向.國際政治研究.2009.
[6]周琪.中美關系及美國大選影響的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