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國林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文 徐 云/圖
凝聚強大合力促脫貧──新余市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紀實
□ 鄒國林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文 徐 云/圖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江西行進在浩蕩的春風里,脫貧“摘”帽的首戰在這里告捷,這里的人民始終不忘初心,矢志奮斗。
位于江西省中部的新余,是一個新興工業城市,被譽為“新能源之都”、“太陽能之都”,鋼鐵文化、天工文化、仙女文化、太陽能文化,共同構筑成新余最鮮明的血脈和胎記。
曾經,新余人民在贛鄱大地上書寫了一部艱苦卓絕的創業史;如今,新余人民將繼續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書寫一篇共同富裕的小康志。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前夕,我們走進新余,不僅看到了一個個成效斐然的脫貧成果,更看到了百萬新余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虎虎生氣。
“十二五”期間,新余市35個貧困村中25戶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水利設施得到維修改造,基本農田灌溉得到保障;基本解決貧困村安全飲水問題;農村供電服務能力提升,貧困村三相動力電力改造覆蓋率為99.5%;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得到保障;高產油茶、新余蜜桔、苧麻、藥材等10余項特色主導產業已基本形成;“雨露計劃”培訓對象轉移就業率達到95%以上,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近年來,新余市緊扣穩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的脫貧攻堅目標,創新體制機制,狠下“繡花”功夫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幫扶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合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做到幫扶對象增收的可持續性、幫扶主體的廣泛性、政策保障的普惠性,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實施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長效的扶貧。產業扶貧的效果具有持續性、穩定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沿陣地。
新余市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壯大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了高產油茶、新余蜜桔、菌菇、苧麻、藥材、蔬菜、特種養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貧產業項目101個,其中17個貧困村每村培育發展了至少1個扶貧主導產業。

分宜縣洞村鄉程家坊村光伏扶貧基地
分宜縣程家坊村投資120余萬元,新建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100余畝,以“公司+合作+貧困戶”的方式開展產業扶貧;渝水區河埠村大力發展枳殼產業,按照專業大戶占70%,村集體占15%,貧困戶占15%的比例,對現有280畝枳殼收益進行利潤分成;仙女湖區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葡萄和旅游項目產業。
當記者走進渝水區下村鎮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只見食用菌大棚一個挨著一個,在一個恒溫的培養車間里,員工們正忙著從自動化流水線上把一個個香菇菌棒取下并碼放好,600平米一間的倉庫里,4斤一個的菌棒層層疊疊、整整齊齊,幾十萬根菌棒正在這里靜靜地等著三個月后“異地安置”,開出朵朵清新脫俗的“香菇傘”,彼時,那一朵朵異地開枝散葉的“香菇傘”,便會成為貧困戶脫貧道路上的“幸運傘”。
據了解,欣欣榮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成現代化食用菌生產流水線和深加工流水線,擁有種植大棚70000平方米,是省內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在廣州、南昌、萍鄉、宜春及新余等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銷售集散中心,產品遠銷至上海、青島和深圳等沿海城市。目前,公司正在開辟“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既為公司增產,又可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貧困戶在藥材基地務工
下村鎮18個村委共有貧困戶432戶、貧困人口1076人。經過兩年脫貧攻堅的努力,剩下的這部分貧困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需要創新扶貧方式方法。在區、鎮引導下,欣欣榮公司積極助力精準扶貧,探索推廣“公司+農業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在公司自身發展的同時,既提高貧困戶的經濟收入,又帶動周邊農戶就地就業致富。公司成立兩年多來,流轉土地2399畝,共與全區700余戶貧困戶簽訂食用菌保護價收購協議,帶動周邊300余名村民就業,種植香菇加上就業兩項,年人均純收入提高近萬元。
下村鎮74歲的貧困戶吳忠勤是純女戶,女兒都已出嫁,家中缺乏勞力,今年2月,他參加了村里的香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與合作社簽訂了幫扶協議。合作社用上級部門提供的人均3000元扶貧專項資金作為入社股金,并承諾年底保底分紅450元。他高興地說:“除年底分紅外,我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每天可以拿到60塊工錢。”
2016年以來,新余市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共投入46006.5萬元資金加快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貧困村、非貧困村以內的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資金15446.7萬元,交通、水利等共投入30559.8萬元。鄉村道路、安全飲水、綠化環衛、農田水利、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去年年底,全市籌資5100多萬元建設農村頤養之家,每個行政村都建有1-2個頤養之家,目前已建成運行505家。今年年初全市籌資4000多萬元為409個行政村建設1所“曉康診所”,目前已建成352所,其余57所年底建成,讓40多萬農村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今年7月1日投資達12億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正式動工,到2018年底全市50戶以上自然村通自來水覆蓋率和水質達標率可達100%。
此外,新余市還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總投資5976萬元,以縣區為單位集中建設的4個總規模7.31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2016年上半年全部并網發電,年收益600余萬元,17個貧困村和大多數貧困人口將從中獲益。各縣區已出臺《縣級光伏電站收益資金管理辦法》,將光伏電站收益資金及時通過“一卡通”發放至貧困村、貧困戶。分宜縣、渝水區和高新區投資4100多萬元建成以貧困戶入股的標準廠房2.1萬余平方米,以年租金不低于10%分紅給貧困戶,仙女湖區投入570萬元到漁業公司,以年收益不低于10%分紅。另外,全市已有12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并上網發電,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4-5萬元。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越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謀劃好各項工作“施工圖”和“時間表”,以務實高效、扎扎實實的工作舉措,確保如期實現可持續脫貧,讓脫貧實效真正獲得群眾的認可,經得起實踐與歷史的檢驗。
堅持全市“一盤棋”,發揮聚合效益,集中捆綁,統籌整合資金用于脫貧攻堅。凝聚合力,多方力量齊助陣,多輪驅動保實效。

金星村委頤養之家開伙

慕江村委棚下村頤養之家開伙
一是危舊改造安民心,2016年以來,全市完成260戶貧困戶危舊房改造任務;二是教育扶貧育人才,對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做到了大、中、小、幼全覆蓋,按獎、貸、助、減、補等教育政策給予多方資助。近年來,我市資助學生總人數為85982人次,總金額達8552.6萬元(不包括“兩免一補”);三是健康扶貧強筋骨,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障、大病保險,率先在全省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對患重特大疾病的城鄉困難群眾實施二次救助,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筑牢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醫療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五道防線”健康扶貧機制;四是就業扶持添后勁,大力實施“雨露計劃”,通過就業培訓、推介就業、設立公益性崗位等,幫助貧困對象實現就業增收;五是創新農村養老新模式,為解決農村老年人“不愿離土、不愿離家”習慣養老問題,新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在全市農村推行“黨建+頤養之家”工作實施意見》(余辦字〔2016〕65號)文件,按照“市縣指導、鄉鎮領導、村級主導、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原則,為每個行政村建設農村“頤養之家”,形成了“離家不離村、居家享清福”的農村養老新模式。
新余市在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戰中,把握了有利時機,探索了有效途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在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不少有益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是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新余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不忘初心的情懷,以上率下的擔當,高頻率、高密度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在實施產業、就業、設施、安居、教育、健康、保障、金融八大脫貧工程的基礎上,動員各方力量,凝聚攻堅合力,創造性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進一步加大定點幫扶工作力度,市直123個單位結對幫扶貧困村和非貧困村,736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千余名“兩代表一委員”一對一幫扶貧困戶。縣區安排296個單位定點幫扶非貧困村,5775名黨員領導干部和3415名縣鄉“兩代表一委員”一對一幫扶貧困戶,實現了對貧困戶幫扶工作的全覆蓋。
市、縣兩級共統籌扶貧資金1393萬元,爭取扶貧項目資金10475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及扶貧產業的發展。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負責實施“同心·千企幫千戶”精準扶貧行動并與1002戶貧困戶成功“結親”。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工作要求,定實幫扶措施計劃,通過產業扶貧、設施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精神扶貧、電商扶貧、走訪慰問等,使貧困戶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尤其是指導所幫扶村推進光伏電站建設,確保按時完成建站目標任務。
目前,新余市民營企業家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200多萬元用于貧困村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如:江西百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注資1000萬元發動貧困戶種植中藥材;贛西學院投資150萬元為幫扶村開辦面條廠;江西恩達麻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0萬元與幫扶村合作開發大棚蔬菜項目。
充分發揮新余鄉鎮商會的優勢,助力家鄉脫貧攻堅。水北、下村、羅坊、水西、珠珊、九龍山等商會和非公經濟企業,大力開展“六個一”行動,打造一批產業,幫扶貧困村、民族村至少發展一個產業,實現可持續脫貧;解決一批就業,吸納或推薦貧困人口到企業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組建一批專業合作社,引導帶動貧困戶加大專業合作社組織,入股分紅,實現互利共贏;搭建一個扶貧慈善活動平臺,開展捐款捐物、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等活動;解決一批扶貧資金和培訓一批有技術懂經營的農民。全市民營企業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200多萬元用于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脫貧攻堅,人人有責,形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識共為,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后盾。

分宜縣金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藥材基地

渝水區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菌棒生產車間
■責任編輯:邵猷芬